2017 年9 月20 日,赤道几内亚巴塔(Bata)港汽笛长鸣,全长180米的“长江雄心”号轮船的货舱内载满了上万立方原木。这艘3 万吨级货轮将从非洲大陆出发,经过一个月的游弋返回万里之外的长江。蔚蓝色的“长江雄心”过上海、南通,再经长青沙折向西南,终于在横跨两岸的江阴长江大桥前停下脚步,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靖江盈利港。

万吨货轮的靠岸在这个内河港口丝毫不显突兀,高出甲板10 余米的4个码头吊机很快投入装卸工作。从“长江雄心”上向北方的陆地眺望,根据距离江岸的远近,码头身后的土地被分割为两个全然不同的图景:因航运而兴的繁忙货物堆场和被河网润泽的万千户静谧人家。

靖江有风景区吗(由河港连接万家的)(1)

摄影:黄彬彬

当视线越过这个现代港口,以长江为坐标轴,可以看到每隔几里便有一条可供小型船舶通行的河道与之垂直,江水顺河道一直向内陆延伸。

河与港之间彼此有水道或暗渠相通,但二者在靖江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截然不同的作用。“河上是不走船的,船只到港里。”,不同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市镇,在靖江乡村,家门口的河没有船舶在其间驶过,它们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家庭生产生活中心而存在。

靖江有风景区吗(由河港连接万家的)(2)

摄影:叶江

大多数靖江人家,隔河便是自家的田亩,简单挖开河的缺口,便可引河水完成整片田地的灌溉。河底每年清淤,挖出的河泥又可作为田地的辅助肥料,改善土质。一条短短的河道,被靖江人开发出多样的功用,形成了一套以河为中心的生态平衡。

在河边长大的靖江人享受着额外的童年乐趣。在河港发达的年代,泡在家门口清凉的河水里是儿童消夏的良方,年纪稍小的也会在浅滩边戏水玩闹。等到经验和胆量稍足,不需刻意去教,他们便无师自通地学会狗刨、猫扑,可以到河中央与鱼儿共游了。

靖江有风景区吗(由河港连接万家的)(3)

摄影:徐宏

如果说河汇聚了靖江人自给自足的日常生活,那能够连通江海的各大港,则代表着靖江人与外埠沟通的渠道。

行驶在港中的船,体形都算不上大,每条最多三四十吨载重。但在20世纪中后期,这一条条小船,已足够村镇与外面的世界紧密沟通。“那时候路是不好走的,都是用船运输。”乡镇办的化肥厂、轻工厂等雇佣专门的船只周转货物,而一般的人家等到家中盖房,需要把木料、沙石等重物运进运出时才特地找船。在通信设备尚不普及的年代,临时找到一艘船总是要骑着自行车奔波上几公里的。这个过程听起来烦琐,但在过去稳定的熟人社区里,信息自有其便捷的传播渠道。

然而,船舶运输并非没有缺陷。靖江人的短途出行,除非携带重物,否则很少用到港里的船。“没有坐船的,要等,太慢。”即便是渡江,也是先步行至江边的渡口。

靖江有风景区吗(由河港连接万家的)(4)

摄影:王牧

20 世纪90 年代,曾经如靖江血脉一般的河港日趋衰落。先是家家通上水管,自来水的便捷和清洁,让人们逐渐放弃了河中取水这一传统方式;与此同时,公路和汽车的普及也逐渐替代了较之更烦琐与不便的水上交通。

功用虽已衰落,河港的形制却依旧清晰地保留下来。今日行走在靖江乡村,依河而建的带状民居格局仍清晰可辨,成为这片土地逐水而居的见证。

靖江有风景区吗(由河港连接万家的)(5)

摄影:黄彬彬

临水而居、因水而兴的靖江人也多少浸染了水的性格。水的任何境地都可包容,而无论环境好坏,靖江人总会因地就材,让生活变得精致、富足。初次登上渔船的人可能会惊讶于船舱内齐备的设施,岸上家庭的全部生活必需品,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床铺、桌椅自然不用说,舱内还有燃气罐、柴火、灶台,甚至还有一台配备专用发电机的冰箱,而船上的电子设备则包括对讲机、收音机和一台能够收到不少频道的小型电视。各项用具被井然有序地收纳在一方小小的船舱中。

靖江有风景区吗(由河港连接万家的)(6)

摄影:黄彬彬

怀抱长江的靖江,渔业资源丰富。因距长江口不远,每年洄游长江的鱼类必经此地,甚至还能吸引河口鱼类在此繁衍生息,加之江内原有的淡水鱼,刀鱼、鳜鱼、鳗鱼、江蟹、白虾等水产齐备,足以让不少人“靠水吃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温润的江水渐渐成为靖江人开拓进取的利器,更远地方的人和物,通过水汇流至靖江;而江水滋养的靖江,也正在用水创造自己的生活、财富和未来。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模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谭伟桐。内容来自:《风物中国志.靖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