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斋堂》为文学平台,宗旨:让文字温暖我们的心灵!所登载的作品为作者原创授权首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希望喜欢文学的朋友欣赏,分享传播。

关于梅花的散文抒情的(梅花香自苦寒来)(1)

小时候村子的贫穷状况,说给你听,你可能都有点不相信。反正我现在讲给我儿子听,儿子用手挠挠头、抿抿嘴一笑:怎么可能呢!

上世纪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我出生在陕北白于山区的一个小村子。那里自然条件非常艰苦,生活环境特别恶劣,用后来省城来的一位朋友的话讲:这地方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光秃秃的黄土大山无可奈何的一座紧挨一座,连绵不断,一条宽一点的大河和窄一点的小河,形成 “T”字形,在山沟底,绕村而过,也许河水知道它是咸苦水,只能饮牲口,人不能饮用,也不能浇地,而发出歉疚的悲凉的低鸣声。

这里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干旱特别严重,十年九旱,遇上了大旱之年,农民颗粒无收,有时还要贴上种子,白辛苦一年。从村子到公社五公里,是一条羊肠小道,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村子的长辈,有的临终时,还没有见过汽车是啥样子。小孩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哥哥姐姐穿过退下来改缝的,补丁缀布丁。春天吃一两个月的苦菜、榆钱儿、苜蓿和白蒿头子,冬季吃棉蓬炒面和细麸子,那都是常有的事……

小时候不懂事,调皮捣蛋,贪玩,没学下啥知识。后来长大了,懂事了,就知道要想走出深山,过上好日子,只有考学这一条路。

关于梅花的散文抒情的(梅花香自苦寒来)(2)

真正使我内心受到强烈触动的是两件事:一是父亲因病提前买断工龄回家后,家里一下没了经济来源,有一年,要交两块钱的学杂费,母亲从庄子的东头借到西头,才借到了一块八毛钱(不是乡亲们不给借,是那时普遍都贫穷、没钱),看着母亲眼里暗淡无光的表情,听见炕上有病的父亲唉声叹气的声音,我心里刀扎一样难受;二是恢复高考的1977年冬天,和我一个生产大队的我的数学老师李春宪,放了一颗“卫星”,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使贫困山区的有志青年看到了“曙光”。李老师临去大学时鼓励我,好好学习,一定有出头之日的!

我暗暗发誓:一定要下功夫学习,走出大山,走出贫穷,改变命运,报答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和殷切希望。

从此,我改掉了贪玩的恶习,利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手不释卷,从头开始,一头扎进书里,刻苦学习。有三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1978年夏天,刘峁塬公社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汇会七天,请来县秦腔剧团,在学校大门外操场上的土台子上唱了七天大戏,白天一场晚上一场。学校也放了七天假,其他同学都高高兴兴奔奔跳跳地去凑热闹看红火,我只看了半场《三滴血》,第一次看到,原来秦腔演员脸谱是黑、红、白的大花脸,穿的衣服是花里胡哨的长袍短褂,后半场没有看,我就返回教室闭上门,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在教室里学习了七天;

关于梅花的散文抒情的(梅花香自苦寒来)(3)

这年的冬天,公社开“二干”会,村里当队干的三哥来开会,晚上和我们一块住在学校的土箍窑子宿舍,半夜去厕所方便,看见我的被窝是空的,他出门看见对面的教室有灯光,就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半尺厚的积雪,来到教室前,透过窗玻璃,看见我一个人披着一件山羊皮袄,在煤油灯前学习。三哥回到村子给父母说,我肯定能考上;

1979年夏天,副校长苏正福老师带领我们70多个同学,步行25公里,到姬塬中学参加中考,为了让同学们减压放松,路上没有排队,要求只要相互照应跟上就行。同学们快乐的像笼子放出的小鸟一样,说笑声、嬉闹声此起彼伏,洒了一路。我手里捏住一本陕师大政教系毕业的赵培俊老师编写打印的《中考政治100题》小册子,与同学的队伍若近若离走在最后,一路上利用四个小时,自己对照,把这100题又一字不漏地背了一遍。路过云团庄村,一对老汉老婆窃窃私语:这个娃娃肯定能考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漫长的暑假里,终于等到了《陕西省邮电学校录取通知书》,三年毕业后顺利分配到邮电系统工作至今。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我心里清楚,我天资不但不聪明,而且还有点笨拙,如果没有最后一年争分夺秒的苦读,是绝对考不上省邮校的。不把当年的贫穷变成动力和压力,是绝对走不出深沟大山的。

从我的亲身经历,能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穷则思变,穷则思进,穷不扎根!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现状,缺少对贫穷挑战的决心和改变命运的勇气。

关于梅花的散文抒情的(梅花香自苦寒来)(4)

作者简介:乔晖,大学文化,陕北定边县刘峁塬人,中国电信员工。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有感而发,聊以自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