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回放】

胡 记 面 馆

马苏玥

(1)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2)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写作力训练收获(跟着考场美文学写作)(1)

(3)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一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腻。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地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这一步步说着简单,做起来复杂麻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因为,少或改了步骤,面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4)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5)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揪起一拳头大的面,搓成匀粗的长条,再压平扁,用快力划上几条长口,一手抓起一头面,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统共拉八次。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快速削去面头,左右一甩,把身子一仰,手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脂玉浸在汤里。胡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写作力训练收获(跟着考场美文学写作)(2)

(6)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胡家祖宗规定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胡记面全在磨、和、拉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7)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8)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爸,咱家一天多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子,就快了。我试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9)“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老胡一听,气得拍了下桌子,“胡记面贵在每根都包含着厨子的心血,是花过心思的,这些可全藏在一步步流程规矩中,老祖宗的法子不能改啊!”

(10)“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胡良不服气。

写作力训练收获(跟着考场美文学写作)(3)

(11)“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生意?”

(12)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13)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小胡开了家分店哩,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14)老胡不再笑了,只是愤愤抚手,频频叹气。

(15)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一口,就搁筷了,咂咂嘴:“不比老街的胡记呦,少了点儿筋道味儿。”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16)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17)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老胡依然按规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妙!”陶然于老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始入不敷出了。

(18)胡良回了老街。

写作力训练收获(跟着考场美文学写作)(4)

(19)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20)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胡记名声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仍然红火,有本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龙队。

(21)那年老胡病了,胡良在跟前,老胡说:“别说爸迂腐,不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是这胡记招牌,而是这面的品质味道。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要想做好生意,就得本本分分,不搞噱头。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亮。”胡良泪汪汪地听。

(22)“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23)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若发丝,色泽细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轻柔,鲜香可口。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却端端正正,滴汤不洒。

(选自《齐鲁晚报》2017-03-02,有删改)

2017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试题

写作力训练收获(跟着考场美文学写作)(5)

【写法淘金】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父子两个人观念和做法的对比,表现出做生意要厚道、守本分、讲诚信,要以真实的手艺博得顾客的赞誉等主题,同时告诉人们,做人应守好底线,脚踏实做事的道理。

对比具体表现在:

胡良在开分店前后态度的变化;胡良开分店前期生意红火,后来入不敷出,回归传统后生意仍然红火等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凸显了文章主题。

老胡对祖训的遵守与胡良对祖训的弃之不顾;食客对老胡和胡良面的夸赞;胡良破坏规矩经营失败,老胡坚守优良传统生意兴隆等两个人物形成对比,暗示了文章主题。

写作力训练收获(跟着考场美文学写作)(6)

【名师授渔】

【一】定义

对比手法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在行文中恰当使用对比的手法,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实,形象生动而鲜明,中心明确而集中。

【二】对比手法的作用

运用对比手法,可以鲜明地突出被表现的人物或事物的本质特征,还可以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中心,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三】常见的对比法

1.横向对比

把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以突出他们的性格、特征等区别的对比方法叫横向对比。如鲁迅的《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对比,揭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2、纵向对比

用一个人或一件事前后差异形成的对比叫纵向对比,也叫前后对比。如鲁迅《故乡》中通过闰土和杨二嫂的外貌、农村景象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农村日益贫困的现象。

3.自身对比

所谓自身对比是指同一事物内部所表现出来的不统一、不协调、自相矛盾的现象之间的对照比较。如契诃夫《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对上司摇尾乞怜、对普通百姓却凶相毕露,这就构成了自身对比。

写作力训练收获(跟着考场美文学写作)(7)

【典型例文赏析】

一、班级的差生

“刷、刷、刷”,像在战场上应战似的,同学们小心翼翼地低头在答卷。考场中,坐着两位具有鲜明对比的学生:

一位是蓝兰,她那黝黑的脸子沁出了一层细细密密的汗,那握笔的手也微微地发抖。她发狠似的紧紧咬住嘴唇,似乎想咬出一个哪怕得分最小的答案来,但……

另一位是班里成绩最优异的杨君君同学,此刻,她早已经答完了试卷上所有的题目。这张试卷对于她来说,好像是太容易了一点。她瞥了一下手表,知道离收卷时间还有二十几分钟。于是,她便无聊地看看这个同学,望望那个同学。蓦地,杨君君得意洋洋的目光停落在蓝兰的身上,她欣赏似的打量着蓝兰,总觉得蓝兰是班级里的后进生,而且脑子又不聪明。这感觉,使君君想起了……

前几天,数学老师为了使同学们更有把握地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来,特地在黑板上抄了许多难题。

写作力训练收获(跟着考场美文学写作)(8)

当老师疲惫地伸出沾满粉笔灰和挂满汗水的手要洗时,竟发现了那洗手盆里没有一点水,毛巾也被孤独地冷落在一边。老师不禁责问:“今天谁值日?怎么不打水?”

值日?打水?噢!为了这复习,考试,再复习,考试的事儿,同学们已经无法腾出时间,也不愿来理这些“闲事”了。

但杨君君心中十分清楚。今天是自己值日,她望了望黑板上那密密麻麻的练习题,又瞟了一眼那个洗手盆,心中着实踌躇了一会:抄练习题,还是浪费时间去打水?

正在杨君君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蓝兰已经放下笔,默默地走过去,双手捧着洗手盆,向门外迈去……

杨君君回过神来,又默默地望着这个差生——蓝兰时,心中猛地一动赶紧撕下一页白纸,迅速而仔细地抄下几个得分最多的题目,然后看准了监考老师转身之际,将白纸捏成一团,准确地扔向低着头,苦苦思考的蓝兰……

收卷时间终于到了,杨君君第一个交上了卷纸,将要迈出教室的时候她又一次有意无意地瞄了蓝兰一眼。恰巧,蓝兰这时也抬起头,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杨君君。她苦笑了一下,也匆匆地交上了卷子。

教室外,蓝兰看到的是一张张喜悦又轻松的脸蛋,听到的是一片“唧唧喳喳”的笑语。

“唉!”蓝兰无声地叹了一口气,默默地走出了这与自己无缘的地方。

写作力训练收获(跟着考场美文学写作)(9)

“蓝兰,等一下!”杨君君跟上了她,说,“你怎么啦?天天愁眉苦脸的?”

蓝兰诚挚地、轻轻地说:“君君,我总觉得你缺少了点什么。”

“缺少了什么?”君君奇怪地问。

蓝兰塞给君君一张纸,说:“也许你看了这个以后,你会明白的。”接着,便朝前走去了。

君君狐疑地打开纸一看,原来是自己在考试时扔给蓝兰的那张纸,只见背面写了几行工整又大的字:“对不起,我不能做小偷”。我相信,我能补得上成绩。希望你做个名副其实的“优生” !

君君好像明白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不明白,她决定追上蓝兰问个清楚。但她在跑的过程中,像喝醉的人迎面淋了冷水似的,她终于赶上蓝兰……

瞧!她们的眼眶中都含着晶莹的泪珠,两双手紧紧地相握在一起,似乎都想从对方寻找什么似的……

写作力训练收获(跟着考场美文学写作)(10)

[点评]

一个是品德优学习差的蓝兰,一个是学习优异思想表现一般的君君,性格互补,这是人物的对比。由前面的“互不理解”到“两双手紧紧地相握在一起,似乎都想从对方寻找什么似的”,这是前后事件的对比。通过对比,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他们从对方那里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写作力训练收获(跟着考场美文学写作)(11)

二、微笑在其中

安徽一考生

躁动着,六月的风。

“哎明。”正见,公交车内一黑衣男子俯着身子,双手抚着脚,不停地叫唤。一会儿站起身,双目圆瞪,用手指着对面的白衣女子,咧嘴骂道:“臭丫头,走道不长眼睛啊!穿那样尖的高跟鞋,就住我脚上踩!”

那白衣女子憋红了脸,咬紧了牙,勉强低着头道歉:”对……不起。”

车内的乘容也随之议论纷纷,却无一人站山来说有公道话。渐渐,气氛也变得缓和下来。

车外,风依旧躁动着,似乎更加不安,更加猛烈,夏日也微微颤抖。

写作力训练收获(跟着考场美文学写作)(12)

汽车依旧平稳地行驶在马路上。突然,司机一个急利车,弄得车里人七横八竖,更加不幸的是,就刚刚那位黑衣男子一下没站稳,扑向了那名白农女子。那女子猛地趴倒在地,似乎还向前滑了几十厘来远。那男子失了神,身于僵硬了一般,手紧紧地揪着裤子。车内的人有的在凝视着那女子,有的却在一边暗暗嘲笑那男子。空气是那么炽热!

白衣女子缓缓起身,散乱的头发在风中飞舞,她低着头转过了身,衣服又脏又黑,还隐隐衬出一丝血花。汽车内温度越来越高,压得大家都喘不过气来。

忽的,她抬起头,忍着疼痛,微微笑了笑,说:“没关系。”风静了。

如盛放的寒梅,她的微笑隐隐传香;如春来的细雨,她的话语沁人心脾;如纯洁的仙子,她是那样光彩熠人!

男子不觉红了脸,低头笑了笑,诚恳地说道:“对不起。”其他人也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微笑在其中,和谐便在其中。

写作力训练收获(跟着考场美文学写作)(13)

【点评】

这是一篇小小说。考生将场景最定格于公共汽车不甚宽敞的车厢内,以黑衣男人和白衣女子作为主人公重点来刻画。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白衣女子踩脚,换来的是黑衣男子的怒骂,第二部分以汽车的急刹车为层次分割点,事件由此突转,黑衣男子将白衣女子推倒在地,但女子却极其平静地原谅了男子的鲁莽。文章前后两部分对比鲜明,作者将自已要表达的见解或看法表露得非常鲜明,正如文末所写的“微笑在其中,和谐便在其中”。

写作力训练收获(跟着考场美文学写作)(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