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

1930年7月

毛泽东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毛泽东诗词蝶恋花(毛泽东诗词蝶恋花)(1)

1930年上半年,红色根据地不断扩大和巩固,红军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十万工农下吉安”的结果,导致赣中、赣南到处掀起了革命风暴,声威所及,令江西全省为之震动。

同年3月,相继成立了赣南和闽西工农民主政府,把各根据地发展起来的武装分别编为红三军和红十二军。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工农红军弛都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大小十几个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力量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又重新壮大了起来。

这时,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又展开了新的混乱。蒋介石虽然已先后击败了桂系军阀、冯系军阀、粤桂联军和唐生智、石友三等反对他的各派势力,取得了在新军阀之间的优势,但是各派军阀和各政治集团的反蒋活动并没有停止。

毛泽东诗词蝶恋花(毛泽东诗词蝶恋花)(2)

5月间,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各派军阀之间的军阀大混战便在中原地区展开了。这场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然而也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而资本主义世界此时正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争夺, 又加剧了中国政局的混乱, 国内外客观形势出现了有利于我国革命方面的变化,给红军的活动和发展造成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6月,红四军回师闽西,在汀州休整,进行了著名的“汀州整编”。它以红四军为基础,与红三军、红十二军合编成立了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朱德任军团’长,毛泽东任政治委员。7月上旬, 毛泽东给中央写信,提出利用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混战的有利时机,肃清根据地内的白色据点,深入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主张。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0年7月从汀州出发,攻打南昌,再转战向长沙进军的路途上撰写的。

毛泽东诗词蝶恋花(毛泽东诗词蝶恋花)(3)

这首词表现了红军长驱直入,信心百倍,坚决消灭反动派的英勇勇气概,颂扬了黄公略及其所率部队对革命的重大贡献,描绘了赣、湘、鄂地区革命蓬勃发展的瑰丽图景,体现了诗人以世界为怀的凌云壮志。

黄公略: (1898-1931)湖南湘乡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0 1928年夏,参加平江起义,任红五军十四师第二团党代表。同年冬,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黄公略留在平江、修水等地一带坚持游击战争。1929年秋,红军主力又从从井冈山回平江,黄公略任副师长。1930年任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6月编入第一军团。1931年10月,黄公略率其所部红三军开赴瑞金,在吉安附近的东固遇敌机袭击,不幸壮烈牺牲。

毛泽东诗词蝶恋花(毛泽东诗词蝶恋花)(4)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赣水西北边为什么“红一角”呢?当时,黄公略率领的红军在湘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争,发动群众,不断打击敌人,扩大了红色根据地,称之为“红一角”。“红”指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诗人用“红一角”写出其声威。

1930年6月, 进攻南昌一战,红一军团是主力军,黄公略的部队为右路军,由于不是主力军,称“偏师”。黄公略的部队是农民和矿工组成的,是红军中百战的劲旅。“借重”二字不仅说明黄公略部队在这次战役中所肩负的战斗任务的重要性,还表明诗人对黄公略高度的评价和无比信赖。

毛泽东诗词蝶恋花(毛泽东诗词蝶恋花)(5)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为什么要说“悲歌”呢?从诗词格律上讲,这句要有七个字,第三字必须是平声,“悲”字正是平声;从意义上讲,“悲歌”并不是悲哀的歌,而是含有慷慨悲壮的意思。

《国际歌》是唤醒“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革命的歌,不是革命已经获得成功的胜利之歌。“歌一曲”的“歌”是动词,唱的意思。“狂飙为我”,这是拟人手法,使革命风暴仿佛自觉地因《国际歌》的歌声而从天降落了。

毛泽东诗词蝶恋花(毛泽东诗词蝶恋花)(6)

词中的“我”是全世界无产者的代称。这两句从展望未来革命形势的发展回到眼前的行军,战士们在行军中高唱《国际歌》,声震大地,响彻行云,仿佛狂飙突起,从天而降,但又从眼前的红军,借《国际歌》引来的狂飙,把诗情带到高深的境界,是全词最雄壮激昂的结尾。

这首词想象丰富,大气磅礴,豪情纵放,笔酣墨饱,采用古典故事,神话传说,以比喻与对比的修辞手段,揭示了敌我双方的本质特征,表达了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最后以《国际歌》引起的狂飙来作象征,使诗人抒发的激越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