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澜一起的导师是谁(请叫我总监黄澜的)(1)

文 │ 飞鱼

电视剧《请叫我总监》是制片人黄澜继《如懿传》之后时隔四年推出的新作,然而,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却是:这很不黄澜

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情感模式,聚焦小秘书的逆袭成长,轻喜剧的画风,与黄澜此前所做的都市情感剧的高密度现实话题和熟女特质看起来十分不同。

如果说制片人的创作脉络也有生命周期,那么从“辣妈”升级到“虎妈”、从《我的前半生》的告别过去,再经历完《如懿传》的极致反思后,现在来看这部轻松不羁、也更年轻的《请叫我总监》,宛如“逆生长”一般。

和黄澜一起的导师是谁(请叫我总监黄澜的)(2)

这种创作状态在黄澜看来是一种“从轻出发”,是轻松的轻,也是年轻的轻。2018年,黄澜主动卸任了新丽电视副总裁的职位,同时成立了新有灵犀工作室,她不再负责新丽管理层面的工作,而是选择专心项目创作,并决定了之后要做轻喜剧的创作方向。与此同时,孩子们大了后分别离家上学,褪去妻子和母亲的“担子”后,将自己调侃为“空巢老人”的黄澜感到豁然开朗。

于是,那些被优秀蒙蔽的逗比属性,那些为了完成使命与责任而压抑下去的很多东西也逐渐浮现了。《请叫我总监》便是在这样的境遇下诞生的,“如果可以再活一次,我可能想在最年轻的时候先找到自己的价值,再去建构爱情,这部剧也算是跟年轻观众的一种人生经验的交流和传递吧”。

以下,是黄澜的自述:

《总监》:主创与角色人格、情感模式是如何匹配的

大概是2017年年末,我看了《请叫我总监》这部小说,它讲的是女主在原有的职场关系中不满足,想要追寻自己的职业理想的故事。看起来好像跟《我的前半生》是两回事,其实从选IP的角度来说,二者内核是一样的,都是讲女性独立,活出自己的节奏,其次都是都市生活背景和写实风的职业逻辑。

和黄澜一起的导师是谁(请叫我总监黄澜的)(3)

我们剧本原来写的是电商平台,拍摄时投资的风过去了,行业氛围不一样了,连带着案例和职业线也都得调换。我做剧有一个信念,不管了不了解投行,但需要观众都能够看得懂,能理解所有投资背后的逻辑,于是我们又把电商产品案例换成了快消品,找的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案例。

宁檬和陆既明的关系是冲突中带着喜感的,这也是原著小说的优点,我也觉得改编应该有一个这样的喜感,保留和强化原著的优点。剧集一开始是小秘书不断反抗霸总,要求调岗到项目部,大家会觉得有点偶像剧。因为我们想把人物做一些夸张化的处理,这样观众在戏剧化很强的关系中不会感受到焦虑,而是感受到轻松幽默和趣味十足。

和黄澜一起的导师是谁(请叫我总监黄澜的)(4)

林更新的东北话是这部剧的笑点之一,我觉得都市剧里人人都说标准普通话,再加个很重的滤镜,反而没有了真实的人的样子,你是什么样就演什么样,也是一种特色。我们团队里有很多东北人,有次剧本围读会,大家开始念剧本,一个比一个东北腔,后来我说:东北的请举手,结果一多半都是,这次好像凑齐了一个东北团队,我们调侃说这是东北人在上海投资界的故事。

每个人内部的情感模式不一样,有的人慕强,喜欢霸总,有的人接受不了强势的人,比较喜欢暖男。被攻击性伤害过的人,对攻击性就很敏感,攻击性一出来就想逃跑和反抗,但像宁檬她的原生家庭比较和睦,她直接可以看到陆既明背后的脆弱,所以能够在那种职场关系中生存下来,并看到他的优点。

搭班底的时候,是需要找一些人格模型和情感模式来贴合作品的。

和黄澜一起的导师是谁(请叫我总监黄澜的)(5)

改编这部小说,我想我得找一个能够接受“霸总”的。我很喜欢胡斐子写的《家的N次方》,在这部剧之后我就联系过她,那时我刚来新丽,对她一直有所观察和了解,这次也自然想到了她。果然,她非常喜欢陆既明。她平时爱看日漫,讲话也蛮搞笑,她发了新写的小说开头给我看,文字是女性视角,写的比较有趣味感,我觉得这与《请叫我总监》期望的呈现风格是贴合的。

姚婷婷导演做事比较理性,谈剧本的时候,都随身带个小本子,记得密密麻麻的,身上带着那种学霸气质,和宁檬展现出的自我管理、办事利索、抗压能力等特质都是匹配的。作为出色的青年导演,在她的作品中,一部比一部更表现出直面挑战、勇敢创新的气质,也是非常打动我的。而且,姚导带领的陈澍玲、周游、仲宁几位编剧,也勇于拼搏非常出色,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不一样的作品。

和黄澜一起的导师是谁(请叫我总监黄澜的)(6)

谭松韵的长相很可爱很甜,但同时她也很有主见,是一个非常自我接纳的人,她有宁檬身上的那种自信,陆既明再怎么说她不适合做项目,她都很绷得住,因为她内心有一个信念,“我的梦想是对的,是合理的,我应该去满足自己。”

只要有共同信念的人在一起,我们就能够创作出有信念感的作品,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相信这样的人会成功,所以我们就这么表现了。

三分之一展现困难,三分之二寻求改变

市场上现在所表现出来大流量艺人的号召力,以及对甜宠的极度渴望,对我们这样的创新选题是不利的,我们并没有到处撒糖,并且坚持要把职场做实。

我跟导演、编剧团队很坚持我们的理念,首先《请叫我总监》里展现的职场故事是大家有所共鸣的,其次我们对情感的认知——不是说撒糖就是甜,人生最甜的是什么?是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变得更好,那才是高甜。

相信人性深处可以改变,发自内心相信梦想,相信我们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而爱情会让我们变得更好,那是深层糖分,是对人性的希望。宁檬在变,陆既明也在变,我们想告诉观众——人是可以改变的。

和黄澜一起的导师是谁(请叫我总监黄澜的)(7)

我喜欢的剧集结构,一般习惯用三分之一去展现困难,再用三分之二去寻求改变,最后给大家一些光明的结果或者给一些可借鉴的方法,这也是我对以往经验的一种提炼。展现困难,大家会感同身受,但时间久了,观众也会受不了,这也是《如懿传》之后的启示。

宁檬看到问题后,会去想办法解决它,最后这个问题会被解决,这带来了一种信心。我们想让女孩们在宁檬的职场成长过程中能够有所学习,这也是一种经验的交流和传递。

有的观众说宁檬职场运特别好,有陆既明和石英两大贵人帮助她。我想说也不一定叫帮助,其实是相互成全。如果你不是千里马,伯乐不会非得弄一个不会跑步的马,把它训练成千里马,没有这样的人物关系。做领导的需要得力的下属,得力的下属需要能够赏识人的领导,这是强强联合。

和黄澜一起的导师是谁(请叫我总监黄澜的)(8)

所有能遇到贵人的人都是因为你身上有可贵的品质,贵人看得到你的可贵,用“贵”吸引了“贵”,这才是吸引力法则,宁檬一上来陆既明就这么依赖她,是因为我们从第一集开始就看到了宁檬身上展现出的那些品质。

而许思恬和宁檬的关系变化也表达了我们对人的理解,人和人之间的那些冲突,往往在深度共情后能够化解冲突,一旦你能够理解对方,就会发现其实人和人都差不多,我们可以理解任何人,所以可以看到整部剧里没有特别多的坏人。

为什么这部剧看下来会在好笑后有点疗愈感,就是在于这些信念。我觉得《请叫我总监》是大家凝聚在一起,做出的一部有梦想和爱的作品。

裂变与逆生长,喜剧从下午开始

我很年轻就结婚了,24岁就生了小孩,因此一上来做《辣妈正传》很能共情,后来孩子上小学,我成了“虎妈”,我就做教育题材剧《虎妈猫爸》,后来自己离婚,做《我的前半生》和《如懿传》也很有感触。

和黄澜一起的导师是谁(请叫我总监黄澜的)(9)

现在小孩也都大了,女儿住校,儿子去美国读大学了,我现在是“空巢老人”,反而觉得豁然轻松,承担了那么多母亲、妻子的责任,现在把这些责任完成以后放下来了,我又成了我自己,有种轻轻松松重新再出发的感觉。

这种轻松给我带来了很多喜悦,2017年之后我跑到美国去学习情景喜剧的写作和制作。2018年成立了新有灵犀工作室,很感谢老板的支持,公司层面管理的工作就不做了,就只管创作,这也带来了一种内在的放松。

另一方面,《如懿传》对我来说是一个裂变,裂变在于:经过了这么多事情之后,我觉得女孩子还是应该在早年先找到职业方向。我是先结婚生孩子再去寻找事业的,假如可以再活一次的话,我可能想在最年轻的时候,先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立足点,让自己是独立且自信的,然后再去建构爱情,进而再去组建家庭和面对婚后的各种事情。而现在的我,想保持一种更年轻的心态,然后再跟年轻的观众们沟通。

和黄澜一起的导师是谁(请叫我总监黄澜的)(10)

以前可能被优秀蒙蔽了(笑),现在内心更向往快乐。其实我内心深处也是个逗比,包括我两个孩子也很爱搞笑。

我在做《虎妈猫爸》的时候,儿子大概10岁左右,他那时候就不停地讲各种笑话,我看他讲又讲不清楚,又很努力,就一直陪着他笑。我突然意识到,可能因为有些时候对他要求严格,他也觉得我比较焦虑,好像只要讲个笑话这事就可以缓过去了,所以他就一直不停地讲笑话,到了初中越讲越好笑,我发现我的小孩都是来治愈我的。

我爸爸也是很幽默的人,我们家其实是有幽默传统的,在完成某些家族使命,变得优秀的过程当中,我们让自己承担了很多责任,有时候就把这部分幽默压抑下去了。到《如懿传》的时候,尤其是剧情到后面,对我而言也是压抑到头了,就从那刻开始,我决定要做喜剧了。

这些年行业一直不停地在变革,但我内心深处倒没有什么焦虑感,大浪淘沙也在淘金,在行业跌宕起伏的过程当中,恰恰坚定了我们对好内容的判断,好的内容经得起周期的考验,好内容是逆风而行的。《请叫我总监》之后,我们还有一些喜剧相关的创作计划,之后我会在轻喜的路上义无反顾地往前奔。

和黄澜一起的导师是谁(请叫我总监黄澜的)(11)

和黄澜一起的导师是谁(请叫我总监黄澜的)(12)

和黄澜一起的导师是谁(请叫我总监黄澜的)(13)

和黄澜一起的导师是谁(请叫我总监黄澜的)(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