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盘锦有很多割苇子的刀客,他们不仅需要每天在苇场辛苦劳作,到了晚上还需要对自己的衣物进行特殊的处理,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可以顺利工作,究竟是什么处理方式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民国土地沦陷(民国的刀客们到盘锦割苇子)(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民国时期的盘锦并不像今天的那样繁荣,但也有它独有的风景,根据书籍记载,当时盘锦的芦苇荡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荡,芦苇可以说是盘锦的代名词,一夜春风来,在那些刚刚解冻的泥塘上,马上就会长出一片嫩绿,这就是芦苇独有的风景,可是盘锦当地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进苇荡,驴进磨坊。”

民国土地沦陷(民国的刀客们到盘锦割苇子)(2)

为何美丽动人的芦苇荡反倒成了磨坊呢?这都是因为割芦苇十分艰难。由于生长在泥沼中,所以想顺利地将割下来的芦苇运出去,只有等冬天泥沼结冰,这就需要人们冒着严寒前来割芦苇,而芦苇杆很硬,并不容易割断,需要弯很深的腰,用很大的力气才行。试想一下,站在冰面上,忍受着寒风,还要手持镰刀不断重复一个费力的动作,是不是比驴拉磨还要辛苦呢?

民国土地沦陷(民国的刀客们到盘锦割苇子)(3)

芦苇最高可以长到三米,平均都在一米五六左右,顶部苇毛子生花时特别漂亮,但对于割芦苇的刀客而言,芦苇花是一个难缠的东西,因为苇塘水汽很浓,所以顶部的苇毛子很容易就会挂霜,只要轻轻晃动,它就会像是下雪一样簌簌落下,虽然美感十足,但如果是穿行其中的刀客,这些落下来的重霜就会打湿衣服。

因此,在开始割芦苇之前,刀客们都要先拿着木杆打一遍芦苇丛,目的就是打掉上面的重霜,避免衣服的潮湿,可即使如此,一旦干起活来,身体一定会出汗,这些汗水会随着蒸发化为水汽,受冷后继而重新成霜,寒冬腊月里,穿着湿漉漉的棉衣,这真是一种折磨。

民国土地沦陷(民国的刀客们到盘锦割苇子)(4)

最恐怖的是,天公还不作美,偏偏在割芦苇的时候飘起小雪,下起鹅毛大雪倒也还好,如果盖住了芦苇,那也就可以休息了,最可怕的就是下小雪,稀稀拉拉的小雪,刚一掉在身上融化,再加上芦苇上的挂霜,不一会儿棉衣棉裤就都湿透了,等干完工作,回到自己休息的屋里,每个人第一件事都是赶紧把身上的“水衣服”扒下来扔在一边,赶紧钻进自己的被窝里暖和暖和。

民国土地沦陷(民国的刀客们到盘锦割苇子)(5)

但更痛苦的是,第二天起床的时候,前一天的棉衣棉裤都会冻成一团,仿佛就是个冰疙瘩,这时候可不敢硬拽,因为稍有不慎,棉衣棉裤就会撕裂,所以只好再用体温,一点点地暖开,用手和胳膊把冻在一起的裤腿和袖子掏开,忍受着刺骨的湿冷把两条腿和两个胳膊伸进去,开始新的折磨人的一天,如此周而复始。

不过,聪明的刀客们有一个小妙招,可以不用暖衣服,那就是在脱掉湿漉漉的衣服后,马上拽一把苇草,将它们填充到棉衣和棉裤中,虽然这样并不能阻挡衣服冻起来,但它们至少可以保持一个整齐、开展的形态,袖子和裤腿里也不至于冻结在一起,第二天穿衣服的时候,就可以少受一些罪了。

民国土地沦陷(民国的刀客们到盘锦割苇子)(6)

一把蓬乱的苇草,被填充进了割芦苇的刀客们衣物中,体现的是刀客们的生活智慧,也锻炼出了苇海刀客不畏艰难的品格,这种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晋小舟

资料来源:1、《辽河韵》刘亚明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