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小明 编辑排版:驽马 崔贯利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1)

(承接上文,链接)

上篇:https://www.toutiao.com/i6796580011684921870/

下篇:https://www.toutiao.com/i6796638364545057284/

第三句:精疲力竭

小明老师(督导师):来访者说自己有点精疲力竭的样子。

精疲力竭不是非常明显的比喻,这就是材料。

因为在前意识里面,意味着来访者隐隐约约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但他又没有得到艺术化的机会。咨询师一旦听到这样的前意识材料,马上要做澄清。

你如果不澄清,这个材料很快就消失,口误要立即进行工作。

前意识的隐喻、比喻、成语、歇后语,这些材料叫做前意识材料。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2)

前意识材料,意味着这个材料从潜意识刚刚进入到意识和前意识交界的地方,这种材料就像口误一样,稍纵即逝,但凡遇到这种材料,要第一时间进行干预,找到工作地方马上就要询问。

可以把这个材料从前意识的大门口浮出水面,浮到意识层次里面去。

基本话术:你刚才说的这是什么情况?这是什么意思?

小明老师(督导师):这个地方不像潜意识,但的确是来访者对自己身心状态的描述,这种身心状态的描述也要澄清,因为想知道来访者具体的身心状态是什么?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3)

只知道精疲力竭四个字,不知道来访者躯体化、心理状况和心理危机程度,要让他进行澄清。

我们主要收集来访者有没有躯体化,心理上有没有什么明显的应激反应?他的心理问题的表现是什么?持续多久了?严重程度如何等等。

这像行为主义收集资料的方法,目的是评估来访者的身心状况的严重程度。

基本话术:你所说的精疲力竭,能不能告诉我具体是指什么?在你身上的表现是怎样?和你有关的是什么?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4)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5)

(3)解构

小明老师(督导师):心理咨询是研究人的精神状况,人的精神状况是活在不同的世界里面的,活在真实的世界,活在文字的世界,活在想象的世界。

当问到精疲力竭指什么意思?

我们想得到,他如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他的真实世界的情况,这才是我们要的对应到精疲力竭这个词的材料。

从来访者说的其他内容中去找到的材料,不等于精疲力竭。

正如前面举的例子火不热。来访者的火热不是从他说的里面去找,不是直接问他火的意思,那就变成我们去理解火到底热不热,这是有差异的。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6)

小明老师(督导师):西方心理咨询是很细的工作,有准确清晰的分界,只有这样去很细的工作,后面才能去开展干预手段。

如果来访者用精疲力竭来形容自己的状况,就会把自己所有的情感情绪,用精疲力竭来形容。

小明老师(督导师):为什么会发明文字和语言?

来访者用精疲力竭这个文字语言描述他的感受,他所有感受都消失了,只剩下精疲力竭了,来访者就始终抱着这个词说,我现在就精疲力竭。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7)

举例说明:我们做咨询的时候,会发现有的来访者就说一个词,你不管怎么问他,他都是这个词,用这个词代表他的一切。

比如我抑郁,我焦虑。

你问什么,他都是焦虑,但是焦虑什么却不知道,也说不出来,这就是他用一个词概括了他所有的一切。

所有的材料,所有的情绪和身体的状态都没有了,那些东西就会消失。

心理咨询,特别是完型流派,要恢复来访者的感受。

恢复来访者的感受才能对感受进行工作,对感受进行工作包括对感受进行重新的命名和定义。比如说,来访者可能会把腿有点儿疼叫做精疲力竭。

你会发现,如果把精疲力竭分解为来访者的头疼、腿疼、愤怒,假如说分解成这三个东西,就可以对来访者的上述三个内容进行工作了,但是却无法对精疲力竭进行工作。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8)

小明老师(督导师):精疲力竭这个词是来访者情绪综合模糊的状况。

因为中国人很聪明,喜欢半斤八两,喜欢混沌,不喜欢把事情分清楚。但是西方人把事情分的很清楚。我现在用西方人很笨的方式来给你们教,你们不要嫌麻烦。

因为这是有价值的,你一旦懂得西方的思维方式,你会发现这样做心理咨询是有价值的。

它的价值就是当来访者能更准确地说出精疲力竭指的是什么,我们才可以工作。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烦恼就医烦恼,是什么就医什么。甚至来访者可能还会说出精疲力竭背后指的是什么事情,那就解决事情。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9)

但是如果来访者现在得到了模糊不清的自我描述,我就是精疲力竭,我就是攻击性人格,

那么哪个咨询师可以治疗精疲力竭和攻击性人格,任何大师都治不好模糊的词汇。

咨询师不可能去治疗好攻击性人格和精疲力竭,只能治疗来访者非常细节的东西。最怕的就是来访者做一个概括化的对自己状况的描述。

咨询师不要自己去从来访者说的内容中去找精疲力竭,而是要听来访者怎么说精疲力竭。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10)

当来访者把精疲力竭说完之后,咨询师再去澄清,“你刚才所说的精疲力竭,指的是头疼、腿疼,吃饭之前你会有点恶心,是这意思吗?”

得到来访者确认后,继续澄清问:“你所说的精疲力竭,是指的什么吗?”

问完之后就不再管精疲力竭了,这就是解构了精疲力竭这个词。然后我们去治疗腿疼、肚子疼、吃饭之前的恶心,治疗他和谁的关系。

小明老师(督导师):这时候就可以展开做工作了。

针对性的跟来访者讨论,如果你不能把精疲力竭分解成若干个单元,是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治疗的。没有任何心理咨询的技术可以治疗精疲力竭。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11)

这就是非常西方化的,西方人对概念名称分得很细。

中国的文化欠缺对概念名称很细的研究方法,先秦有墨家和名家,研究逻辑学基础,秦朝之后,儒家流派一统天下,帮助统一建立秩序,中华文化就不太重视分清楚概念,

但心理咨询师要重新把对概念的敏感性捡起来。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12)

(4)建构

小明老师(督导师):咨询师在来访者说精疲力竭之后,说了什么?

咨询师:然后再问来访者的是什么具体事情,这就还原为具体的某件事情了。我把精疲力竭是不是解构了?

小明老师(督导师): 这都是解构,解构完之后再建构。

如果来访者没有经过解构的过程,来访者还是会有一个模糊的词——精疲力竭。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13)

如果来访者经过了咨询师的工作之后,再进行建构,可能会说我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我跟妈妈有一些争执,我的朋友的事情引起了我的烦恼,我对当前我生活的地方,有些怎么样......当来访者这样说的时候,就叫做建构。

基本话术:你能不能重新换一个方法来说一下,你觉得你大概是个什么情况呢?

小明老师(督导师):上讲给大家解释过解构和建构,我用《西游记》里的大话西游来解释,

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把过去的《西游记》先解构,把传统认为的孙悟空、猪八戒和唐僧的形象解构了,解构之后又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形象,这叫做建构。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14)

我们要来访者最后重新描述当下的身心状况,在“一解一建”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来访者的症状就减少了。这叫做干预和治疗,心理咨询就是这样工作的。

来访者重新形成对事情新的认识,用新的认识来重新描述自己。

但这个描述自己,不是要求来访者一次性就把自己描述成完美的,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次做咨询,来访者的建构都会比过去要好一些。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15)

(5)阳性赋义

小明老师(督导师):咨询师在听到来访者说精疲力竭之后,咨询师的回复,“我听到你是一个善良的人。特别愿意帮助别人,你愿意去帮助别人,并且也真正的帮助到了别人,而且我听着声音很稳定,传递信息也会让朋友稳定下来”。

小明老师(督导师):咨询师说的这段话叫做阳性赋义,是对来访者当下的积极方面做了一个赋义。

比如说你虽然很焦虑,但是你在帮助别人,你有帮助别人的能力。

这都叫做阳性赋义,从阳性赋义来说都没有错,只是时机。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16)

对来访者的干预,可以往后放,前面应该先澄清先解构,澄清解构完之后,做必要的阳性赋义。

阳性赋义不要太早,如果来访者正在描述自己有病,而你却说你没问题,来访者会怎么样?

举例说明:

你的手机坏了,你打客服热线电话。

客服回答,手机没问题,是好的。

你会怎么样?

阳性赋义和建构的时机不要太着急,要往后放,而且程度和量都要把握好,如果量过了,都会导致来访者立即创造出一个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咨询师过早的阳性赋义、过早的安慰、过早的干预,会导致来访者建构出更严重的心理疾病,目的就是为了抵抗你对他的阳性赋义。

这就相当于荣格所说的阴影原型。你拼命想强调阳面,来访者的阴面就会随之而增大。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17)

小明老师(督导师):我们来看来访者后面说的一段话。

来访者:这么说吧,其实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并且,我也感受到朋友、父母对我的关心关注!但似乎我并没有从这些消息当中,或者正能量中,感到阳性的情绪,就是该失眠的还是会失眠。

是的,我是一个表面上还蛮稳定很吸引人,但是内心戏还是蛮多的。

小明老师(督导师):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当你肯定来访者的时候,来访者也很渴望你的肯定,但是太早的肯定会导致来访者一定要证明自己是有问题的。

如果这么早的就被你肯定我没有问题,那我不是白来了?

来访者的内心逻辑就是这样的。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18)

太早给来访者阳性赋义,反而导致来访者必须证明自己是有问题的,最终还要创造出你的干预对我是无效的,因为我还是失眠,他要创造出这一点。

小明老师(督导师):再看这段话有没有工作的地方。

当对来访者进行澄清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要做分析。

只是找到来访者当时原封不动的语言,找到工作的地方,不是去分析。

来访者刚才说的这段话里面,先看看有没有觉得语言可能发生歧义的地方,也就是白马非马的地方。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19)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20)

学员互动: 扬升的情绪。

学员互动:失眠。

小明老师(督导师):有咨询师说到“扬升的情绪”,扬升这个词挺奇怪的,可以做记录暂存一下。

有人写到了“失眠”,失眠就等于火不热。

小明老师(督导师):失眠是治不好的。治不了“失眠”就如同治不了“精疲力竭”一样,千万不要去做失眠的治疗。

失眠是对身心状况的概括性描述,我们需要的是来访者几点睡几点醒,睡觉是浅还是深。失眠的频次一星期几次?每天睡觉的时候,做不做梦?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21)

这些东西可以讨论、可以缓解、可以有很多方式,但失眠是治不了的,因为失眠这个概念太大了。

你今天解决了他失眠中的这个问题,他明天会产生失眠中的另一个问题。一旦来访者用失眠描述自己,就代表着他又用了一个词汇对自己做了一个错误的定义,这都叫创伤。

举例说明:比如来访者说,我每天晚上十点钟睡觉,早上六点钟醒来了,你说叫不叫失眠?

我看不见得,他可能比好多人都睡得好。

所以失眠是不能这样去理解的,

一定要把失眠这个词的概念搞清楚,要知道具体的东西。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22)

小明老师(督导师):来访者原封不动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该失眠还是失眠”。

词是一个症状,症状就需要解构。

当你们对来访者失眠这个词进行更详细的展开的过程,知道具体的事例,你们就学会了解构。

假如来访者说,“我的失眠是每天晚上10点睡不着,我12点才能睡觉”,来访者失眠的解构代表着他每天晚上12点睡觉,而他偏要让自己10点钟睡觉。

我们对这句话要做澄清,这是人本主义总结和复述的过程,说完之后就把失眠解构了。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23)

基本话术:你所说的失眠,是指你本来想每天晚上10点钟睡觉,但是你偏要12点钟才能睡觉,是这样吗?同时你早上醒来的时间也同样往后推迟了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是这样吗?

小明老师(督导师):早睡两小时或者晚睡两小时没关系,不可能治疗一个症状,只能治疗症状背后的具体内容,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澄清的原因。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24)

小明师(督导师):今天学到最重要的两句话,白马非马,火不热。这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名家圣贤们说的。

那时候的中国人真的好聪明,非常聪明非常智慧。你只要听到这两句话,你就知道中华民族是非常有智慧的,没有智慧的民族根本说不出这样的话。

什么叫做白马非马火不热?

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是错的。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25)

很多心理咨询师做咨询时,把自己的经验套在来访者经验上,他习以为常认为来访者就是这个问题。

所以,我做咨询的时候,始终都告诫自己白马非马,火不热,这就是中国文化里面很重要的精华。

今天这个案例没有督导完,但是我督导得细一点慢一点没关系。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说要把一个案例分析完,重要的是借这个案例,一点点来检测大家在做心理咨询过程中每一个步骤,是不是掌握得比较准确熟练。

心理咨询案例精神分裂(总是感到精疲力竭怎么办)(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