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一”,让小学生快速学会写景状物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对于习作的指导,很多人最后就归结到六个字,多读、多写、多练,这固然是根本,但未免笼统。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更是不知从何处入手。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特归纳出“十个一”的习作方法,易学易用易操作。刚开始习作的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们,照此方法,多加训练,一定有长进。

小学生写景作文技巧(十个一让小学生快速学会写景状物)(1)

习作范畴:写景状物(包括植物、动物、景物)

习作步骤:

走一走。要用脚走出钢筋水泥的房子,走到大自然中去,最好是走到有泥土的地方去。本单元学习了“泥融燕子飞”,要让孩子切身感受到“泥融”是什么样的状态,并理解只有泥融了,才有各种植物的生长,才有各种动物的光顾。

看一看。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大自然中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事物,去观察事物。看主要是看颜色,看大小,看形状,特别是要看出事物甲与事物乙的不同之处(比如桃花与梨花的不同,鸡与鸭的不同)。

闻一闻。要用好鼻子,使劲闻一闻,看看能嗅到什么味道。

听一听。用耳朵细心的听一听,动物都会有不同的叫声,容易听到。其实植物也有自己的声音,但一般难听到,要多听,要选择僻静处去听,或有必要在夜深和清晨的时候去听。

摸一摸。用手去摸一摸,切实感受你所观察事物的硬度、温度,以及带给的不同感受。

小学生写景作文技巧(十个一让小学生快速学会写景状物)(2)

想一想。充分调动所有感官之后,对无法直接感受的,再用脑子想一想。想的重点是想象这个事物像什么?与你见过的其它事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问一问。想过之后,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嘴向家长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为什么是这个名字?为什么是这个颜色?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为什么……

搜一搜。对于想到,问过还不能明白的地方,用网搜一搜,看看能否解答困惑,获得新的知识。

记一记。对前面八步,按照每一步所获得的结果,用纸记录下来。例如:走一走:后面记录什么时候走的,走了哪些地方。看一看:后面记录看到什么事物,其颜色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这八个步骤都要分条记录,不可省略,不可合并。

写一写。根据自己记录的结果,加上思考,想象,运用不同修辞手法,运用所学好词好句,用笔写成作文。

小学生写景作文技巧(十个一让小学生快速学会写景状物)(3)

习作提示:

“十个一”的步骤可以有详略,但都不能省。记录时尽可能多记点。

描写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如:我们所学的写早春的桃花是三两枝,而不是开满枝头,写芦苇之芽是短而不是长,写荷花有全部绽放,有初放,有欲放的各不相同。我们观察事物时也要抓住事物与其它事物不同之处进行描写。描写时可充分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

习作要充分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和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每篇习作至少要用上自己新积累的两个好词。

描写要选择一定的顺序。一般来讲,写植物动物顺序有三种:一是按空间顺序,包括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二是时间顺序,可以按照一天或四季变化,也可以按照动植物自然生长的过程;三是逻辑顺序。比如对某一动植物的描写可以通过听到的,想到的,见到的这样的顺序来写。以上三种顺序可以综合运用。象荷花一文就是运用了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荷花开放过程的时间顺序,以及从所见到所想象的逻辑顺序。

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法。写燕子时说它的尾巴像剪刀。拟人法。写荷花挨挨挤挤,写春天的事物象赶集似的,赋予了动植物人的特性,更加生动可爱。衬托法。写芦荟,不像牡丹那样艳压群芳,也不像文竹那样温文尔雅,更没有玫瑰那样的馨香四溢。但就是它的朴实无华和默默为人奉献的内涵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描写时要把自己摆进去。要有联想地抒发感情,抒发一些个人感受。象课文中写荷花时作者把自己也想象成了荷花。还有,写梅花不怕风雪的特点时,可联想到人的坚韧不拔的性格;写白杨的挺拔高大,可联想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但是联想不能超越客观实际,抒情不要无病呻吟。

小学生写景作文技巧(十个一让小学生快速学会写景状物)(4)

四、习作步骤

观察记录。请家长陪同孩子于周末的时间去进行实地观察,观察时以孩子为主导,家长进行必要的引导。观察的同时,家长指导孩子做好全面记录。

自由习作。以孩子为主体,家长可进行按照上面所写的习作提示,进行适当的提醒、引导。

小组交流。返校后,教师安排时间,让各小组的孩子们自己交流各自的习作(同时要带上各自的观察记录,注意每人应当有完成的两个版本,一是观察记录,一是习作),然后每组推荐一名最优秀的习作。

课堂展示。每组推荐出来的优秀习作在课堂进行展示。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并简要说明习作的过程和感受。

教师指点。教师对展示的习作当堂进行随机点评。同时于课后邀请专业老师进行匿名阅评打分,获得前三名的小组,每名成员可加3-1分。

小学生写景作文技巧(十个一让小学生快速学会写景状物)(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