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莲是新疆的著名特产,生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种子在0℃发芽、3-5℃生长.幼苗能够抵御-21℃的低温、15- 25℃生长旺盛,以天山所产最多,质亦最佳。可作药用、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1906年中国已将天山雪莲列为二级保护植物。下图是天山自然带谱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
- 影响天山南北坡自然带谱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光照 B. 海拔 C. 风向 D. 坡度
2.天山雪莲最可能的分布区在( )
A. 高山冰雪带 B. 高山草甸带 C. 云杉林带 D. 山地草甸草原带
3.天山雪莲人工已栽培成功,人工创造的生长环境气候和土壤的突出特点应该是( )
A. 冷湿 B. 冷干 C. 暖湿 D. 暖干
火地岛是南美洲最大的岛屿,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和火山灰砾,多湖泊和沼泽湿地,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图示为火地岛及其周边区域图。据此回答下列题。
|
4.关于图示岛屿的叙述,正确的有①西部沿岸暖流增湿,东部沿岸寒流减湿②山脉大致呈南北向,山脉阻挡,形成西部多雨区和东部雨影区③岛上湖泊多为冰川作用形成④地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多火山地震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5.火地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 B. 海拔 C. 海陆位置 D. 地形
.据图推测“醉汉树”的树冠朝向
A. 西北 B. 西南 C. 东南 D. 东北
江苏中部的盐城沿海一带是我国海相沉积地貌发育最特殊、潮滩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滩涂上广泛发育的潮沟,像是一排生长在金黄地平线上的树林,有“潮汐森林”之称。其中南部的条子泥因其港汊形似条状而得名,其面积广阔,坡度平缓,潮差大、潮流强,潮水中含沙量大,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图1示意盐城滨海湿地(围垦区)潮沟分布变化,图2示意条子泥位置与潮滩形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7.关于图1中“潮汐树”和“潮汐森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潮汐树”树杈向陆,根部向海 B. “潮汐森林”整体沿海岸线分布C. “潮汐树”主沟与海岸线大致垂直 D. “潮汐树”的形成主要因涨潮冲刷
8.图1中“潮汐森林”萎缩的原因是( )
①大规模围垦
②互花米草入侵
③潮汐作用减弱
④河流挟带泥沙减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条子泥湿地成为东亚一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关键区域的原因有( )
①位置适中,面积广阔
②食物来源充足
③互花米草茂密
④“潮汐森林”发育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超过了临界水位和强烈的自然蒸发作用,使得含有盐分的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绿色覆盖密度的增加),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逐渐减小。下图为“甘肃秦王川地区不同绿色覆盖下土壤盐分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10.4~7月间,该地表层土壤盐分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地上生物量增加,根系吸收盐分多 B. 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盐分上升C. 大气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D. 灌溉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
11.若该地单一种植春小麦,春小麦收获后(7月底),导致该地土壤表层盐分变化的主要气候原因是
A. 光照强 B. 温差大 C. 天气炎热 D. 多大风天气
12.若该地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的种植模式,其主要的生态效益是
A. 增加绿色覆盖密度,防风固沙 B. 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C.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多种经营 D. 延长绿色覆盖时间,减轻地表土盐碱化
下图为我国三江源地区某区域植被面积、植被退化面积、植被退化率随距离居民点远近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距居民点16~24km处,植被退化面积最大B. 距离居民点越远,植被退化率越低C. 植被退化面积随与居民点距离增加而减少D. 植被退化面积与植被退化率呈正相关
14.距离居民点40~48km处,植被面积小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环境差 B. 过度垦殖 C. 工程建设 D. 过度放牧
15.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其原因不包括
A.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冻土融水增加 B. 实施生态移民,减少人类活动干扰C. 恢复自然植被,涵养水源能力提高 D. 调整耕作制度,提高耕地复种指数
位于东南亚赤道地区的苏门答腊岛分布有大面积泥炭沼泽森林,由于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逐渐形成厚厚的泥炭层。近年来,当地居民抽干泥炭沼泽,焚烧林地,以便扩大油棕的种植面积。但在增加棕榈油(用于食品、饲料加工)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据此完成下列题。
16.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泥炭沼泽森林被开发成油棕林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 气候温和湿润 B. 地形平坦开阔 C. 土壤水分充足 D. 光照充足
17.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当地的( )
A. 年均降水量 B. 太阳辐射量 C. 地表下渗量 D. 气温日较差
18.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主要原因是( )
A. 森林蒸腾耗水量显著增加 B. 棕榈油大量转化为温室气体C. 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 D. 林场需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
麦盖提县位于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地区,气候极度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为42.3毫米,平均蒸发量2349毫米。在麦盖提分布着美丽的沙漠千岛湖-刀郎千岛湖。该沙漠千岛湖即使在流经的叶尔羌河及周边湿地干涸、盐碱化的情况下也同样波光粼粼。湖中布满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岛屿,土质粘稠,水域面积广阔,水草茂盛。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
19.沙漠千岛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 叶尔羌河河水补给 B. 冬季季节性积雪补给C. 山地降水 D. 地下水
20.沙漠千岛湖在周边地区干涸时也同样水量丰富的原因是()
A. 沙漠千岛湖更靠近叶尔羌河,补给较多B. 沙漠千岛湖较周边地区地势低C. 沙漠千岛湖地区植被茂密,水源涵养作用强D. 沙漠千岛湖受塔克拉玛干沙漠侵蚀影响小
21.沙漠千岛湖地区土质粘稠对水量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
A. 提供养分,供给植被生长 B. 阻隔湖水下渗C. 粘稠土壤吸水性强,减少水分蒸发 D. 粘稠土壤阻滞水体流动,减缓地表径流
双峰林场位于张广才岭东南坡海拔1200米处,北高南低。这里雪期长达7个月,每年冬季,蓬松的新雪在屋顶和物品上堆积,形成了深达2米的积雪,景观奇特,被称为“中国第一雪乡”。下图示意“双峰林场位置及冬季雪景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22.林场积雪深厚的主要原因有
①位于山地背风坡,风速小
②位于冬季迎风坡,多地形雨
③纬度高,冬季气温低
④靠近河流,水汽充足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23.近年来,人们发现双峰林场北部的房屋积雪比之前薄,原因可能是
A. 蒙古高压变弱 B. 全球气候变暖 C. 大气污染加剧 D. 周边森林破坏
亚马逊雨林南部地区每年7、8月多火灾,其余时间少。2019年8月15日至22日,图中甲区域火灾发生的数量和面积都比8月15日前大幅度增加,且从公路线向两侧扩散。据此完成下列题。
|
24.一年中多数月份,亚马逊雨林火灾发生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潮湿 B. 植被常绿 C. 河网密布 D. 雷雨天气少
25.与2019年8月15日以前相比,导致8月15日至22日图甲区域火灾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
A. 节日燃放烟花 B. 从事农事活动 C. 雷电天气多发 D. 气候异常干旱
26.该地区森林大火对生态环境短期内的影响表现为( )
A. 土壤肥力下降 B. 河流径流量减小 C. 降水明显增加 D. 物种多样性减少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左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右下图示意北极地区海鸟。据此完成下列题。
|
27.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A. 降低,①增强 B. 降低,②增强 C. 升高,③增强 D. 升高,④增强
28.北极气温的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
A. 昼夜温差变大 B. 海冰加速融化 C. 海水蒸发加剧 D. 极地东风加强
29.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农田覆盖技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农业增产增收之法,是我国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丘陵沟壑区山地枣林不同覆盖技术比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
30.黄土高原地区枣林实施覆盖技术可以( )
A. 延长生长期,提高土壤湿度 B. 节约灌溉用水,减轻水土流失C. 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D. 促进地表水分下渗,保持土壤墒情
31.与枣林地区其他覆盖技术相比,秸秆覆盖技术的主要优势是( )
A. 成本低廉,经济效益较高 B. 抑制杂草,减轻杂草危害C. 病虫害少,增产效果显著 D. 抗风抗旱,地区适应性强
32.该地枣林使用覆盖技术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
A. 改变枣林内与枣林外裸地间风速风向 B. 降低枣林叶面光合作用效率C. 阻碍枣林地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 D. 减少枣林根系虫害和细菌滋生繁殖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C、B、A
【解析】
【试题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天山南北坡自然带谱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应用。 【解答】 图中显示天山北坡有森林带分布,自然带谱较南坡复杂,说明北坡水分条件较南坡优越;北坡地处潮湿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所以影响天山南北坡自然带谱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风向。所以 C 正确, ABD 错误。 故选 C 。 2. 【分析】 本题考查天山雪莲的分布地区,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天山雪莲生长条件和山地垂直带谱的相关知识。 【解答】 因为雪莲生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而雪线以上常年冰雪覆盖,温度在 0 ℃以下,雪莲难以生长,所以是生长于雪线下方的高山草甸带, B 对, ACD 错。 故选 B 。 3.
【分析】 本题考查天山雪莲的生长环境。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天山雪莲的生长环境及其对自然条件的要求。 【解答】 因为雪莲生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所以气温低,并且有冰川融水渗入,土壤较为潮湿,故其生长环境是冷湿, A 对, BCD 错。 故选 A 。
4~6.【答案】B、A、C
【解析】
4.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关火地岛及周边区域的自然环境、洋流的分布规律、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形成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文字材料和图中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根据火地岛的位置,其西岸受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东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①错误;由材料可知,火地岛西部、南部为安第斯山脉余脉,其走向为南北走向,该岛屿纬度在 53°S 附近,地处西风带,山脉西部为西风迎风坡,降水较多,东部为背风坡,降水少,为雨影区,②正确;结合材料,该岛屿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且海岸线曲折,所以该岛多受冰川作用,③正确;根据板块分布,火地岛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④错误。故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 5.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对雪线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有降水和气温,气温越低,降水越多,雪线越低。影响一个地区整体雪线高度的因素是气温。 【解答】 从图中可知,火地岛位于 52°S 到 56°S 之间,纬度高,气温低,导致其雪线整体较低, A 项正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某一地区整体雪线高度影响较小, B 、 C 、 D 项错误。 故选 A 。 6.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根据图示区域的纬度位置判断出对应的风带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材料可知,该岛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北风且风力强劲,迎风面树枝易受损伤,背风面树枝正常生长,所以其树冠朝向背风面东南方向,故 C 正确。 故选 C 。
7~9.【答案】D、A、C
【解析】 7. 在落潮时滩面水流在向地势较低处汇集的过程中,冲刷出一道道潮沟,越靠近海面汇集的水量越多,侵蚀能力越强,冲出的潮沟越宽越深,形成树根,所以“潮汐树”的树杈向陆,根部向海,其主沟大致与海岸线垂直;落潮时水的流速大,侵蚀能力更强,“潮汐森林”受潮水在落潮的过程中冲刷而形成,整体沿海岸线分布,所以“潮汐树”的形成主要是因落潮冲刷。 A 、 B 、 C 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 。 8. 读图可知,该区域有大面积的围垦区域以及互花米草泛滥区,受大规模围垦以及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图中“潮汐森林”逐渐萎缩,①②正确;潮汐作用主要受引潮力的影响,潮汐作用并不会减弱,③错;河流挟带泥沙减少,更有利于潮水的入侵,不会导致“潮汐森林”萎缩,④错。故选 A 。 9. 条子泥湿地位于江苏省,大致地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中段位置,位置适中,面积广阔。且该地坡度平缓,潮差大,潮水中含沙量大,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其“潮汐森林”发育,食物来源充足,有利于候鸟在迁徙过程中的栖息与觅食,①②④正确;互花米草属于入侵植被,如果该地互花米草茂密,可能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候鸟的食物来源减少,③错,故选 C 。
10~12.【答案】B、C、D
【解析】
10. 【分析】 本题考查表层土壤盐分变化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熟练掌握表层土壤盐分变化的原因。 【解答】 图中可以看出 4 ~ 7 月间,该地表层土壤盐分变小,地上生物根系不吸收盐分, A 错; 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盐分上升, B 对;甘肃降水量较少,淋溶作用不强, C 错;灌溉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容易导致盐分增加, D 错。 故选 B 。 11. 【分析】 本题考查导致该地土地表层盐分变化的主要气候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熟练掌握表层土壤盐分变化的原因。 【解答】 7 月底春小麦收获后,小麦遮阴作用消失,土壤裸露,而此时气温较高,蒸发强烈,土壤返盐,即表层盐度增加很大,故 C 符合题意, AB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 12. 【分析】 本题考查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种植模式的生态效益,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熟练掌握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种植模式的生态效益。 【解答】 根据题干“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绿色覆盖的密度增加),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逐渐减小。”可知,若该地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的种植模式,增加绿色覆盖密度,延长绿色覆盖时间,减轻蒸发量,减轻表土盐碱化,而不是防风固沙 ,也不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AB 错, D 对; 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多种经营 ,是提高经济效益,不是生态效益, C 错。 故选 D 。
13~15.【答案】C、A、D
【解析】
13. 【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植被面积、植被退化面积、植被退化率随距离居民点远近的变化情况,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读图分析提取关键信息。 【解答】 A. 距居民点 16 ~ 24km 处,植被退化率最高,但是面积不是最大的, A 错误。 B. 距离居民点越远,植被退化率先升高后降低, B 错误。 C. 植被退化面积随与居民点距离增加而减少, C 正确。 D. 植被退化面积与植被退化率有关,但还受区域面积的影响, D 错误。 故选 C 。 14. 【分析】 本题考查距离居民点 40 ~ 48km 处,植被面积小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影响植被面积的因素。 【解答】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为我国三江源地,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自然环境差,植被稀疏,导致植被面积小, A 正确, BCD 错误。 故选 A 。 15. 【分析】 本题考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原因。 【解答】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冻土融水增加,实施生态移民,减少人类活动干扰,恢复自然植被,涵养水源能力提高,导致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ABC 不符合题意;当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不适宜发展耕作业,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与耕地关系不大,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
16~18.【答案】B、D、C
【解析】
16. 【分析】 本题考查油棕林种植的区位因素。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油棕林种植的自然区位条件为:地形、气候、土壤。 【解答】 苏门答腊岛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故 A 错误;苏门答腊到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开发改造降低成本,故 B 正确;种植油棕林需要排干水分,故这不是种植的有利条件,故 C 错误;该地区终年高温多雨,阴雨天气多,光照条件较差,故 D 错误。 故选 B 。 17. 【分析】 本题考查植被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点在于分析地表性质改变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答】 由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当地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空气湿度减小,降水减少;地表径流速度加快,地表下渗量减少;地表性质的变化不会影响太阳辐射量;植被覆盖率下降,调节气温能力下降,气温日较差变大。故 ABC 错误, D 正确。 故选 D 。 18. 【分析】 本题考查植被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点在于理解森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解答】 森林蒸腾耗水量的增加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没有影响,故 A 错误;棕榈油的用途不是用于焚烧,故不会大量转化为温室气体,故 B 错误;地表植被变化之后,土壤暴露于空气之中,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故 C 正确;林场是通过直接焚烧林地来扩大种植面积,所以不会使用大量化石能源,故 D 错误。 故选 C 。
19~21.【答案】D、B、B
【解析】
【试题解析】 19.
【分析】 本题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该沙漠千岛湖即使在流经的叶尔羌河及周边湿地干涸、盐碱化的情况下也同样波光粼粼。”这说明该湖泊的补给稳定而可靠,是地下水补给的体现, AC 错, D 对;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寒冷,积雪不易融化, B 错。 故选 D 。
20.
【分析】 本题考查沙漠千岛湖水量丰富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水体的补给形式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通过上题分析,沙漠千岛湖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地下水, A 错;沙漠千岛湖在周边地区干涸时也同样水量丰富是因为沙漠千岛湖较周边地区地势低,周边的水体可以顺地势补给湖泊, B 对;沙漠千岛湖水草茂盛,但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C 错。 故选 B 。
21.
【分析】 本题考查沙漠千岛湖地区土质粘稠对水量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沙漠千岛湖地区土质粘稠可以阻隔湖水下渗,使得水量可以保持, B 对; A 选项不是对水量的影响;粘稠土壤隔水性强, C 错;湖泊中的粘稠土壤阻滞水体流动,但对地表径流无影响。 故选 B 。
22~23.【答案】A、D
【解析】
22. 【分析】 本题考查林场积雪深厚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答】 冬季盛行西北风,双峰林场位于张广才岭东南坡,位于山地背风坡,风速小,有利于积雪;纬度高,冬季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①③对; 冬季风寒冷干燥,降水少,②错;位于背风坡,水汽影响小,④错。综上所述, A 对, BCD 错。 故选 A 。 23.
【分析】 本题考查双峰林场北部的房屋积雪比之前薄的可能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 蒙古高压变弱,风力减少,积雪增厚;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仅影响北部的房屋积雪;大气污染对积雪影响小;周边森林破坏,风力增大,将积雪吹掉,积雪变薄。故 D 正确, ABC 错误。 故选 D 。
24~26.【答案】A、B、D
【解析】
24. 【分析】 本题考查亚马逊雨林火灾发生较少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亚马孙雨林气候特点。 【解答】 根据图中地理位置信息判断,雨林地区主要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不易发生火灾, A 选项正确。雨林地区对流旺盛,雷雨天气多发, BCD 错误。 25. 【分析】 本题考查导致 8 月 15 日至 22 日图甲区域火灾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解答】 材料显示 8 月 15 — 22 日火灾较之前大幅增加,并沿公路线向两侧扩散,结合该区域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基本特征可知,火灾应随时间变化具有随机分布特点,自然原因导致火灾的可能性小,因此排除气候诱因,考虑人类活动干扰。因为亚马逊人口数量的增加,农业生产以迁移农业为主,为提高土壤肥力,耕种前期需要烧荒,且公路作为人类进行各类活动的载体,沿公路向周边人类活动逐渐递减, B 选项最合理, ACD 错误。 故选 B 。 26.
【分析】 本题考查森林大火对生态环境短期内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 【解答】 森林大火可将植被储存的部分养分还归土壤,提高土地肥力,排除 A 。火灾发生后植被减少,植被削减径流能力下降,河流径流在丰水期增加,排除 B 。亚马逊森林面积广阔,火灾导致的森林破坏会对局地温度造成影响,但不会使降水明显增加,会导致物种多样性减少, D 选项正确, ABC 错误。 故选 D 。
27~29.【答案】A、D、B
【解析】
27. 【分析】 本题考查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形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鸟粪可以拯救北极气候。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 4 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增多可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即①增强;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造成③减弱,气温降低;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即④增强,②减弱。故 BCD 错误, A 正确。 故选 A 。 28.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北极地区气温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形信息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气温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从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的季节和日变化以及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等方面来考虑。 【解答】 A. 由题中可知,北极地区大气中尘埃颗粒物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昼夜温差减小,故 A 错误。 BC. 大气尘埃颗粒物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地面辐射减弱,北极地区气温会降低,海冰融化减慢,海水蒸发减弱,故 BC 错误。 D. 北极地区气温降低,极地高压增强,极地东风加强,故 D 正确。 故选 D 。 29. 【分析】 本题以北极地区海鸟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形信息的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季节变化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据题干材料和北极地区海鸟图可知,夏半年大量海鸟迁徙至北极地区,大量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尘埃颗粒更多;另外北极地区夏季有极昼现象,大气中大量的尘埃颗粒对太阳辐射影响最明显;冬季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大气中大量的尘埃颗粒对太阳辐射影响最不明显;春、秋季节没有夏季明显。综上所述,故 ACD 错误, B 正确。 故选 B 。
30~32.【答案】D、A、C
【解析】
30. 【分析】 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区枣林实施覆盖技术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农业的区位因素。 【解答】 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较大,冬春季节干旱严重,是枣林的休眠期,同时也是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的重要时期,枣树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根系扎入土壤很深,因此为了保持土壤水分,可实施枣林覆盖技术,促进休眠期枣林土壤水分向深层下渗、运移,从而保持土壤墒情。 D 正确, ABC 错误。 故选 D 。 31. 【分析】 本题考查覆盖技术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秸秆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廉,经济效益较高。 【解答】 图中所示的三种覆盖措施中,除了石子覆盖外,秸秆和地膜覆盖的抗风性都比较差,因此 D 错误;三种措施都可以抑制杂草和减少病虫害,但秸秆覆盖可以就地取材,成本更低,可以减少果农的投资成本,经济效益较高,因此 A 正确, B 、 C 错误。 32. 【分析】 本题考查覆盖技术的不利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覆盖物的存在会阻碍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解答】 枣林采用秸秆、地膜、石子覆盖于土壤表层,阻碍了枣林地对太阳辐射热量的有效吸收与传导,导致土壤升温较慢, C 正确;覆盖技术会改变林区内外间的风速大小,但对风向影响很小,因此 A 错误;覆盖技术也阻碍了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气、热的交换速度,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作物根部,不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因此 B 错误;同时,覆盖技术会加剧枣林根系虫害和细菌滋生繁殖,因此 D 错误。 故选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