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既然接受了秦孝公变法图强的任务,则其所施行的新法新政当中,处处可见"强、治、富、王"四个字的影子。
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法治为手段,达到强兵富国的成效,进而称王于天下。
商鞅变法
《商君书‧立本》云:"是以强者必治,治者必强;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去强篇〉又说"国无敌者强,强必王。"从以上四个方面看起来,它们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治国方法;而法治是富国强兵、称王诸侯的根本,四者也是商鞅变法的最终目的。
达成"强、治、富、王"的理想,就是商鞅念兹在兹的改革目标。我们从商鞅前后两次的变法内容,不难发现上述的改革目标,都化成了一项项具体的政策,逐步地在秦人的社会各个角落扎根、发酵;而这些改革政策的背后,都具有相同的核心思想。概括言之,约有以下两点:
商鞅变法
一、以"农、战"作为国家政治的基本纲领为了达成"强、治、富、王"的改革目标,商鞅在推动变法的过程中,始终以重农重战的政策做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他明确指出"农、战"是国家的根本大事,也是兴衰成败的关键。善于治国者,必须将农、战视为国家兴盛的保障,并以此作为治国的基本纲领。
因此,他主张国君要以人民在农战方面的表现,作为赏官任爵的惟一标准,人民才会勇于农战。
为了表示重农,他将土地改成私有制,并且允许自由买卖,此举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且使农民专心于农业,不至于被文学游说之士或从事工商业之末民所影响。除了重农之外,他也鼓励人民重战,奖励军功就是此一思想下的产物。
商君书 节选
商鞅认为老百姓如果生活得太安逸,农业生产力就会低落,国力也会因此而削弱,所以必须极力抑止这种浮华奢靡的风气,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农战的思想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让老百姓明白,要进入富贵的大门,只有建立战功这条路而已。
所谓:“然富贵之门,要存战而已矣。彼能战者,践富贵之门。……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商鞅画像
如此,一方面以重农政策来巩固国家的根本,另一方面则以重战政策来增强国家的实力,既能强本,又能东进;昔年穆公所不能至者,而今孝公至焉,其后且六世而成帝业。
这样的成就,大概和商鞅推行的农战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吧!
二、以"刑、赏"作为变法易俗的惟一标准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除了农、战之外,另一个核心思想即是法治。
他认为畏罪趋利是人之常情,也是进行赏罚的根本。因此身为一国之君,既然执掌赏罚的最高权炳,就要深入去了解老百姓的好恶与人情之所在,并据此建立一套赏罚的标准。
《商君书‧去强》云:“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影视剧中商鞅形象
很明显的,他是以刑赏作为法治的重心,并以此来主导人民的意志,规范人民的所有生活内容。
又说:"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茍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而此处商鞅所强调的法,并非三代以来圣王所相传的旧法古礼,所谓"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礼法
他强调礼、法和时代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因为礼法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潮流,才能为当世所接受。因此必须"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而且不要受限于前朝遗规。以上的种种主张,无非是为自己的改革措施提供一个合理的思想基础。
在政治上,他并不主张法古,反而主张"变古",亦即变古之法。此法虽非商鞅所独创,也不是前无古人的发明,但是他确实将当代法家的共同特性,具体落实在秦国的两次变法当中。
要言之有以下数端:(一)、任法去私商鞅法家思想的精义,在于提出任法去私的主张,法之所在,没有私议和私情存在的空间,否则就会造成国家的混乱。《商君书‧修权》说:
在这里,他强调国君必须牢牢掌握权炳,决断一切,才能在臣民心中树立至高无上的威信。如此,也才能做到"赏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远,不违亲近"的地步,同时用法律来作为区分公私的标准,能公私分明的执法,幸进的小人,就不会忌妒贤能的人;不肖者也不会忌妒有功劳的人。
所以,贤明的国君在任用臣下和役使老百姓的时候,务必要让他们尽全力去谋求功劳,功成则富贵随之,赏罚封爵完全大公无私,不因个人之喜怒、好恶而有例外。只要国君能做到"任法去私",完全不徇私情,端直之士自然就会出现在他的面前,而毁誉之臣也就不敢再拨弄是非,那么"国隙、民蠹"无由产生,国家才能永续生存发展。
(二)壹赏壹刑壹教商鞅认为统一赏、罚、教化,是治国的三大要领。所谓"壹赏",就是利禄、官爵只赏给有战功的人,舍此之外别无他途。所谓"壹刑",就是执行刑罚不分阶级贵贱,而且前功不能抵免后过,只要违犯禁令,不论其身分地位,一律严格执法,绝无例外。这是商鞅法治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执行得最彻底的一部分。
太子傅 影视形象
我们看他"刑黥太子傅师"和"劓公子虔"的记载,就知道他不畏权贵、刑无等级的说法,绝非只是口号而已!
至于"壹教"的主张,则是严格禁止那些张口仁义、闭口道德的人,假藉礼乐、信廉的言论,来包围国君以致影响变法大业。
公子虔犯法,被判处劓刑
商鞅认为唯有舍弃礼治,厉行法治,崇尚武力,不务空谈,才能富国强兵。这些旗帜鲜明的反儒言论,说明了在他主政之下的秦国,儒家学说所遭遇的极度困境。
总之,商鞅以为"赏、罚、教"三者,如果能执行得当又能贯彻到底,军队就能无敌于天下;法令就能彻底施行;而臣民也能绝对的服从国君的领导。
法家 韩非子
最后达到不用赏赐,人民自然就能珍惜财物;不用刑罚,人民自然就不敢犯法;不用教化,人民也能知所进退,不会无所适从的最高境界。
在他的心中,要将秦国建设成一个不受其他诸子百家思想染指,纯粹法治化的法家社会。
参考文献:
《四书集注》
《新译商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