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群众反映最多的人和事情(是什么让外省的群众慕名而来)(1)

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看似一目了然,实则琐碎复杂,“天理国法人情”交织在当事人怨愤哀痛的倾诉和针锋相对的争执中。

这样的案子,李玉香已经办了4200多起,涉及单位600多个、家庭5100多户、金额上亿元。越是疑案、难案、缠案、陈案,李玉香越是敢于迎难而上,勇于解决,善于解决。

李玉香,现任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劳动保护审判庭副庭长。今年是她参加工作的第34个年头。

在李玉香的调解室,当事人往往来时横眉冷对,剑拔弩张,走时谈笑风生,同车而行。许多“疑难杂症”调解成功,无数当事人握手言和,甚至有外省的群众慕名而来,点名向李玉香求助解决自家的烦心事儿。

有当事人评价李玉香有“化矛盾于无形,化坚冰为真情”的能力。她却认为:“我没有啥特别的本事,就觉得家事裁判不是简单的你输我赢,也不是黑白分明的谁对谁错,要多调解,少敲法槌。”

当地群众反映最多的人和事情(是什么让外省的群众慕名而来)(2)

图为工作中的李玉香。郑军摄

“没有父老乡亲的帮助,

我们兄妹七个活不下来”

大自然把南太行最秀美的景色留给了河南焦作,也让这里的道路崎岖难行。在3000多年前武王伐纣的古道边,1965年11月,李玉香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小山村——庙河村。

年幼时贫穷的生活让李玉香记忆犹新,大字不识的父母靠在贫瘠的土地上劳作养活了兄妹七个。为了贴补家里生活,从七八岁开始,李玉香就光着脚上树摘核桃、采柿子,背着小筐拾煤核。

“忙活一年也吃不饱,如果不是村里老乡的帮助,我们兄妹七个不一定能都活下来。”艰难的生活磨练了李玉香坚强不服输的性格,同时让她从小就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坚定了长大之后为老百姓服务的信念。

1987年,李玉香从河南省政法干部学校分配到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

“那时候,人的法治意识并不太强,法院的工资也不太高。”李玉香回忆道。

守着清贫的日子,李玉香像一块永不满足的海绵,吸收着、成长着。每逢有新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出台,李玉香都第一时间学习研读。无论是庭审、合议,还是调查取证的路上,她利用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抽屉里100多本笔记记录了她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当地群众反映最多的人和事情(是什么让外省的群众慕名而来)(3)

图为李玉香到当事人家中调解一起赡养案件。郑军摄

“我开始独立办案的时候,正好遇到国家经济社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新旧体制、意识观念都在碰撞,诉讼案件开始激增。”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李玉香按部就班地审理着承办的案件。

经历过一阵喜悦和忙碌后,她开始觉得自己的工作哪有点不对劲了:“我的案子审完了,判决书下达了,但是原被告都不满意,一出法院门,我的工作是干完了,但打官司双方的矛盾还摆在那儿。”

她曾经手过一起赡养案,老人含辛茹苦养大的四个儿女没有一个愿意赡养照顾老人。李玉香审理判决后很长一段时间,老人又找到她:四个子女还在相互吵闹指责,老人的生活没有得到一点改善,还住在快要倒塌的老房子里,一天只能吃一顿饭。

“那个老人长得特别像我们村的一位大娘,那位大娘还周济过我们家。我就想,如果是那位大娘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李玉香开始思考,该怎么当好一名法官。

对老百姓来说,

不仅仅是为了拿到一纸判决书

“群众到法院打官司,不是为了拿到一纸判决书,他们需要的是有人能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调解结案,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做起来并不容易。李玉香拿出了身上的韧劲、磨劲。

老何的女儿被单位开除,因信不过别人,选择自己代理案件跟企业打官司,结果从仲裁、起诉、上诉、发回重审,九年下来老何还是没有服判息诉。

李玉香分到重审案件后,首先登门拜访老何,聊案件、聊生活。老何有情绪,经常给她吃“闭门羹”。

李玉香并没有因此灰心,她另辟蹊径,老何不开门,就在门上留条、留电话,用这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坚持。

倔强的老何终于意识到,法院是来帮他解决问题的,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法院不支持我的全部诉求,我该怎么向女儿交代啊!”

李玉香一次又一次向老何释法明理,最终案件调解成功。老何当场深深地给李玉香鞠了一躬。

多年后,李玉香到老何的社区做普法宣传,听说老何去世了,赶忙给老何的孩子打电话。

“李法官,谢谢你打来电话。我爸爸临去世前还在念叨你,说你的案子办得好,让我们全家都不能忘……我一定听你的话,好好孝敬母亲!”电话里传来的暖心话语,让李玉香更加坚定信心,要做一个真正化解群众矛盾的法官。

充满生机的土地种下的是丰收的庄稼,

而不是对抗和仇恨的种子

彼时尚且年轻的李玉香开始更多地选择用调解方式实现案结事了,她明白了:“对于民事案件来说,审理判决是法官守护公平正义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1994年,王小三和王屯村委签订了一份30亩的土地承包合同,约定承包期为10年。1999年,王屯村委会将未到期的30亩土地收回,重新给了王小三5亩地耕种。

2006年,王屯村委会新班子上任后,要求王小三返还耕种的5亩土地,理由是:1999年至2006年期间,王小三重新耕种的5亩地未向村委会缴纳承包费。

王小三觉得是村委会违约在先,不交承包费是对自己损失的补偿。如果村委会坚持收回土地,自己就以死相拼。

王屯村新村委会认为和王小三产生纠纷的是上届村委会,和自己没有关系。

双方就这样顶上了牛,互不相让。

李玉香意识到,这是一场原被告谁也不服输的诉讼,下达判决书的那天,将会是双方矛盾升级的开始。

李玉香没有坐堂审案,她到村里分别和村委负责人、王小三进行沟通,走访周边群众,查看争议土地,然后综合施策,分头释法析理。

最终,剑拔弩张的双方听取了李玉香的意见,达成调解协议:新村委会再给予王小三3年耕种年限,不收取承包费;到期后王小三无条件将土地交给王屯村委会。

一场潜在的冲突隐患就这样因调解被无声地消除了,充满生机的土地种下的是丰收的庄稼,而不是对抗和仇恨的种子。

在长期的调解过程中,李玉香“五心工作法”和“调解20法”逐渐形成和完善,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推广。

后来,“五心工作法”和“调解20法”成为焦作法院培训选拔家事法官的“必学教材”和指导家事调解工作的圭臬。

当地群众反映最多的人和事情(是什么让外省的群众慕名而来)(4)

当地群众反映最多的人和事情(是什么让外省的群众慕名而来)(5)

图为李玉香的“五心工作法”和“调解20法”。资料图片

默默盛放的玉兰,

将芳香随和风送入万家

参加工作34年来,李玉香以“千锤百炼、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投入到审判工作中。经她调解,即将分道扬镳的夫妻破镜重圆,互不往来的亲属重归于好,千余濒临破裂的家庭修复亲情。

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李玉香家事审判工作室,成为全国首个以法官个人名字命名的家事审判工作室,先后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法院家事审判工作先进集体,成为全国法院家事审判改革的一面旗帜。

2016年之前,李玉香已经荣誉等身:一等功、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十八大党代表......

2016年,51岁的李玉香承担起引导推动全市法院家事审判机制和制度改革的担子,在天命之年开启了新征程。

当地群众反映最多的人和事情(是什么让外省的群众慕名而来)(6)

图为李玉香对社区的家事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郑军摄

李玉香推动在全市成立了43个家事调解工作站,组织调解员、志愿者倾情化解家事矛盾,在焦作改变了存在了千年的“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现象,家事案件大幅降低,指导张冬香等老党员创建的“冬香好妈妈家事调解工作站”成为全国基层调解的样本。

看着李玉香超常规、超体力的付出,他的爱人不止一次劝过她:“五十多岁的人了,不能太拼了。”她笑着说:“我再撑两年,等年轻人顶上来,我就能喘口气了。”

李玉香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细水流长的奉献,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却满是烟火人间的情怀,仿如墙角默默盛放的玉兰,将芳香随和风送入万家。

点击回顾:见证——百年百场人物采访 ↓↓

观历史·岁月老人传

谢觉哉:“不看案卷,还要最高人民法院干什么?”

雷经天刚宣判黄克功死刑,就收到了毛主席的来信

“一女三嫁案”,马锡五是这么判的

党鸿魁:“咱们边区的监狱,就是学校”

他曾当众释放7例“二流子”人犯,被老百姓誉为“奥青天”

习仲勋:把屁股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

王子宜:法庭审判可以多吸收人民来旁听

从童养媳到党史上首位女庭长,她勇闯险地抓捕叛徒,就地枪决!

英雄秦绍勤,开膛剖肚在北门,宁愿自己死,也不连累人。

那个在村头调解争水纠纷的人,是人民政权的第一任“首席大法官”

他被“一砖头打到延安”,毛主席风趣地感谢国民党特务

红色司法的多个“第一”,都与这个人有关

面对家人反对入党,19岁的他说:“信者不惧”

爱豆

忆往昔·开路先锋谈

忆往昔

红色中华反贪第一大案,打掉的老虎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法大校名中“政法”谁提议的?有何深意?

可能是最被“低估”的法科学人,却不该被遗忘

刚解放,妇女惨遭迫害的案件为何时有发生?一份报告催生婚姻法

手持任状,孤身赴任人民政权第一个省会城市法院

军法上将!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

70年前,他主审的大案判决书全文在报纸公布

把培养新人当成光荣任务,杨秀峰身后不留骨灰

“伪法院即日停止活动,所有权力归由华北人民法院!”

爱国无罪,他是营救“七君子”的少数民族大律师

刑法刚刚实施就不照办,谁还相信我们会依法办事?

将国民党绝密文件交给周恩来、协助运送电台……后来受邀出席开国大典

亲历七位最高法院长,他有何感悟?

王永成:在死刑复核一线奔走三十余年

傅旭梅:一个人和他的时代

费宗祎:“参与起草民法典,今生不枉此行”

沈关生:曾参与1956年审判日本战犯的他,后与经济审判工作结缘

蒋志培:从“北大荒”知青到知产司法保护“尖兵”

蔡小雪:27载激流勇进,行政审判的守望者

高贵君:“最高法院办理的刑案,必须让人挑不出毛病”

看今朝·时代楷模讲

“我没事,就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17年前“老铁”,迄今滚烫!

“姜姨”来了

马彩云法官离开5年后,她身边的人这样说……

桑曲一滴水

周春梅:“说实话,干实事,脊梁不弯”

魏晶晶:红土地上的“孺子牛”

18年前重返墨脱,如今他怎么一点儿都没变?

方金刚:用生命践行着人民司法为人民的誓言

是什么让他放弃当乡镇领导,选择从书记员做起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下乡归家,烫衣竟然烫下来十几只虱子!

翻开李庆军的19本日记,我们好想他

被人持斧威胁、火烧家门、黑砖砸窗……这位新疆法官为何说“我不怕!”

宋鱼水何以成为宋鱼水?

被称为“生死判官”、刑事审判“扫地僧”,他却自评很普通

原市政协副主席谋杀交通局长一案,他是怎么判的?

党校学习中诞生的“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与“老赖”博弈、不惧死亡威胁……这位80后执行法官为何这般血性?

窑洞里,她俯身去摸当事人伤残的双脚……

从软件项目经理到金融法院法官,“两捐骨髓”的爱心法官为法治代言

案件延期了,庭长却再也没回来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记者:赵栋梁丨通讯员:王有利丨编辑:周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