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闭》是晋江文学城网络小说作家米兰Lady的出色作品之一,在豆瓣获得8.9的高分,在热门网络小说排行榜上一直稳居前列。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1)

因为爱不释手,很多书粉一直希望这部精彩的小说能搬上荧屏,盼星星盼月亮的,居然等到了这天。

喜出望外的,接盘的团队是众望所归的正午阳光,官宣的那会,粉丝们都喜大普奔。

因为大多数人都听过一句话,叫做:正午出品,必属精品。

终于今年4月8日,电视剧开播了。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2)

一如既往的,正午阳光表达了足够的诚意。

电视剧的画面非常精美而高级,不是一般滥用滤镜夸张到老人的皱纹都能消除、每张脸只剩下鼻孔的片子能够想媲美的。

剧中的服装道具场景等也极为讲究,几乎照着历史文物图迹去复制,演员行走之间,宛如穿越到了那个令人迷恋而神往的时代。

剧中的台词也是古言与白话混搭,其中更是不乏诗词的吟诵和书法的展示,既留下浓浓的文化味道却也没有失去欣赏的可能性。

剧中的人物故事也几乎遵循着历史事件,每个人每件事每个细节都能在史料中找到相关的记载,宛如一部活的历史书。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3)

说得这么好,这部剧算是一部成功之作了吧?

答案却是一言难尽。

就从它的豆瓣评分一直呈下滑之态来说,这里面肯定有令人遗憾的因素存在。

在昕玥看来,该剧最大的遗憾,是从改名开始。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4)

前后两名的比较

小说《孤城闭》是关于北宋皇帝宋仁宗长女福康公主赵徽柔(剧中任敏扮演)和内侍梁怀吉(剧中边程扮演)之间的缱绻爱情故事,也就是说主角是公主和她的内侍,故事的原料是他们的相爱相知和生离死别。

主题虽小,内容细数小女儿情态,但是大宋的历史成为背景,就像两只精致的小鸟画于壮美的山河之中,而更重要的是文章紧扣主题,公主的命运就像那座对她紧闭的城,虽然繁荣熙攘,但是给予她的只有孤独和荒凉,而她永远也走不出它的困囿。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5)

作者沿着主线展开,笔力非常深厚,把主人公那份难以被世人理解的情感写得动人悱恻,犹如身受切肤之痛一般。

但是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本来是背景的宋仁宗时代拉到前面变成了主体,而公主和内侍的故事成为了画面上微不足道的点缀,份量少到就像你大口咬了三下依然吃不到包子的馅儿。

清平乐本是词牌名,开始于唐朝,内容多为伤春惜别、男女恋情等,但是到了宋朝,晏殊的儿子晏几道和李清照等婉约派逐渐把内容扩大,感情基调也由低沉逐渐转向高亢。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6)

电视剧以这个词牌名为名字,然后以宋仁宗和他的皇后为主角,以他在位期间的政治变幻和私人生活为内容。

咋一看,真get不到名字与内容的丁点联系。

于是,观众只能一厢情愿地去想入非非。

宋仁宗期间在整个北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和繁荣,人才辈出,也许电视剧是想表达那个繁荣背景之下文化文艺的鼎盛和成就,各种风流才子的潇洒浪漫之态,就像那一首首越唱越兴奋的清平乐;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7)

也或者是想表达盛景之下人们的命运依然犹如春之易逝,良辰美景难留,男女恋情受到重重阻挠和困囿,就像那一首首越唱越愁的清平乐;

又或者……

无法参透主题的意义,昕玥深感才疏学浅,为之惭愧,同时也生出了点埋怨:这个题是不是太大了?

它有多大呀,它包括了宋仁宗上位后整个社会、朝廷和后宫发生的所有事(几乎史书有记录的事),横跨40多年,囊括政治风云、社会环境、边疆困境和后宫日常起居等等。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8)

显然,《清平乐》比《孤城闭》更有野心,或者说,改编的作者想打开更大的格局,去征服更多性情高雅和目光高远之人,不仅仅是几个沉迷于言情故事的书粉。

确实,当他们把丝毫不差地从历史留存的图片复制过来的海报发布时,引发了不少人对观剧迫不及待的兴致,纷纷加入预约看剧的大营中。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9)

然而,胜也萧何败也萧何,就因为主题的“宏大”在一点点地消费了观众的热情。

“清平乐”主题很大,大到虚无,根本没有人能抓住它的重点,甚至连导演编剧们自己也迷惑其中。

剧名给观众一种迷茫感

看《孤城闭》的时候,读者的期望是很明确的,就想在深情缠绵的爱情故事里寻找生活中没有的慰藉,感受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带来的温暖和感动。

但是观众看《清平乐》却越看越迷茫。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10)

有人说它是历史剧,因为里面的元素基本由历史资料来构造,每个角色每个场景每个独立的故事都用历史紧紧包裹着,让人几乎找不到破绽。

于是乎,很多历史爱好者盯上了它,日日抓住里面的细节去细说历史。

很多时候,这些扯上剧名去说历史的文章甚至比电视剧本身更精彩——因为作为历史剧,它确实没有把历史的风云激荡给呈现出来。

所有发生过的事都一笔带过,就像蜻蜓飞过湖面,留下不过几秒钟的涟漪。

究其原因,是太贪心了,揽下的内容太多,以致于每件事都给不了多长篇幅。

从欧阳修的母丧丁忧到韩琦弹劾四相,每次镜头对着公堂牵出来的都是历史大事件,但是每件事只耗费了剧的篇幅和时间,并没有带来观赏价值。

豆瓣评分最高的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在这方面就非常明智,完全割舍了后宫生活(嘉靖皇帝的后宫故事也是很丰富的),也舍弃了部分有故事的名臣(比如陆炳),把重点放在社会经济管理方面,让人理解起前因后果更容易,也更细致而精彩。

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的,一场戏并不需要对行动事无巨细地摹仿,而是强调情节的紧密结合,“如果一个事物在整体中的出现与否都不会引起显著的差异,那么它就不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11)

也有人以为它是宫斗剧,因为官宣女主是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曹丹姝,电视剧更是花了大部分的篇幅去描述宋仁宗后宫生活。

但是宋仁宗的后宫生活无趣得很——正如苗心禾跟太后表明心志的时候说的话:“我决定了,我要成为众多无趣女子中的一个……”

纵然是青梅竹马的女子,宋仁宗也没有和她擦出多少让人因为喜欢看古言而激动不已的火花,她的生活和故事呈现一样无趣。

而作为女主的曹皇后,更是引领着整个后宫无趣前行。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12)

在这一点上,电视剧故意改了历史原来的样子,把有才无貌的曹皇后变成才貌俱佳,把这个特立独行的知性女子写成宋仁宗的小迷妹,也把宋仁宗从来不过电的感情改成了暗生情愫。

如此更改,大约是想顺应某些喜欢瞌糖的观众的需要,毕竟,外形俊朗的王凯和颜值不低的江疏影有偶像的部分功能。

但改是改了,却又不敢放开手脚,以至于整部剧行进到三分之一,网友发现竟然无糖可瞌,天天喝白开水吃白米饭。

在曹皇后入主中宫之后,在张贵妃出现之前,整个后宫一片和谐,没有麝香毒胎,没有华妃一丈红,没有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没有飞扬拨扈、欺上凌下等等宫斗戏的砝码,所有人都无忧无虑地过着无趣的生活。

在这岁月静好之中,皇帝隔三差五去找曹皇后,每次的内容往复,聊聊朝廷,聊聊后宫,再给点性暗示,然后曹皇后用大礼回绝,如此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关系既没有往前也没有退后。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13)

人们都说宫斗戏不好,看着一群心态扭曲的女子围着一个孱弱的男人争斗,充斥着负能量,但是为什么宫斗剧能火起来呢?

因为虽然它给了一个残酷的场,但是也表达了部分的邪不胜正,部分的逆境重生的励志之气,部分的人生起伏的浪潮快感。

是的,因为它展示人性的好和坏,某些值得关注和引起反思的东西。

《清平乐》不屑于宫斗的低俗,它要像标题一样清雅高洁,把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帝后毫无起伏、平淡无味的精神恋爱中——精彩的东西并非历史上宋仁宗的后宫没有,也并非曹皇后没有,而是电视剧没有呈现出来,也或者说编造者没能编造出来。

整部剧越看越迷茫,既没有《汉武帝》的气势磅礴,也没有《甄嬛传》惊心动魄,甚至也没有《宸汐缘》那样能让人睡个甜甜梦的精神粮食。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14)

剧名给剧本身的导向

导演和编剧把名字一改,原著清晰的思路便变得模糊起来了,原本特写的人物退后,以前虚化的背景却挪到前面去扩大。

但是原著的背景太大,当它移到前面成为主体时,编者开始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就像自己给自己画了一个弯弯曲曲的线路图,绕了好久都走不到想要去的地方。

剧名的导向,至少产生了两个负面的效果。

一是对角色扁平处理。

既以宋仁宗作为主角,为了突出主角的某个方面,比如性格、经历不凡、文治武功等等,电视剧应该对某些功能性的人物有着重处理。

但是很遗憾,电视剧为了保全剧名,顾前顾后,对角色的处理过于保守。

昕玥认为,刘太后是众多失败的角色之一。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15)

刘太后作为宋仁宗的养母,是一个在他身边影响了几十年的女人,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上帝们对“刘娥”的塑造很敷衍。

特别是演员的选取上,是极度不形象的。

虽然我们谁也没见过历史上真正的刘娥,但是根据史书,我们至少能很清晰地知道两个信息。

第一,她必定有不俗的外表,或闭月羞花,或气质迷人。

正如网络流传的那句话,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见色起意,宋真宗初识刘娥之时,会在充实的后院中单单迷恋于她,必定与她惊人的外貌脱不了关系。

第二,她必定是精明干练的,与之匹配的应该有不怒而威或双目炯炯之容。

因为据史书,刘娥很有才,能在事业上协助宋真宗,所以在爱情的激情消散之后,她的地位还能不断攀升。

演员吴越的容貌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特别那双眼睛怎么看也不像炯炯有神,说话的声音软绵无力,毫无震慑四方的气场。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16)

本该有波涛汹涌内心世界的宋仁宗和刘太后相对而坐,在剧中表现得风轻云淡,没有张力。

还有群臣,与宋仁宗一生政绩密切相关的人物——因为历史名人太多,编剧的谁也舍不得抛弃,一个都不能少。

于是,发生在谁身上鸡毛蒜皮之事都要拿来说一说,某位臣子死了妻子被岳父塞小姨,然后出去喝酒被人取笑了;或者谁谁谁暗恋了世交伯父家的女儿,待高中的时候才迎娶等等。

《大明王朝1566》出境的名臣也很多,但是每一个露脸的人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们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立场,对推动故事的发展都有分量。

但是《清平乐》里的群臣给人的感觉就是总分不清谁是谁,哪怕是老戏骨刘钧演的范仲淹也没有给人立体感。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17)

二是走进了空虚的空间奋力堆砌。

正如上面所说,因为主题太大,连创作者本身也迷失在其间。

跟着剧名的导向,他们走进了一个可以容纳万象的空间——为了充实它,他们勤奋地添置东西。

比如宋仁宗枯燥的后宫生活。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18)

一般而言,皇帝的后宫活色生香,是个热闹的去处。

但是宋仁宗的后宫犹如一潭死水,他走在其间心不在焉,索然无味,不难理解,编剧有借用古装言情剧用惯的套路之嫌疑:先禁欲再一见钟情,从而情深似海。

可惜“有贼心无贼胆”,他们终究不敢脱离历史的框架,不敢杜撰说宋仁宗像明孝宗那样一生一世一双人。

所以他们又得脱离对某人“一往情深”的套路,而是去博爱,去雨露均沾,对谁都那么好,对谁都那么爱,就连历史上跟他关系拧巴的曹皇后都在他“深情”之列。

电视剧用了大篇幅书写宋仁宗在后宫的深情款款和清心寡欲(就20集前的剧情来看),却没有道明是为了歌颂还是苛责,抑或其他。

而镜头所到之处,也时不时地让人感觉出它的漫无目的。

比如福康公主在花园追莺儿那段情景,昕玥完全没有悟出它出现在片中的意义。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19)

公主想要天上飞的莺儿,意欲表达她很任性吗?

可是并没有人马上出来不惜代价帮她实现愿望,公主也没有因为得不到而撒泼打滚,大闹三天三夜。

又或者想表达曹皇后育儿有方?

可是曹皇后抛出让人画一只莺儿的建议并未被公主接纳,育儿方法何高明之有?

什么都没表达之后,镜头却又一闪而过,切换到其他的按部就班。

很多网友在这段情节中捕捉了幼儿时代公主无心无肺的萌,这倒是符合了某些剧评人的某个观点——这是一个休闲的时空。

但是过于休闲往往容易与空虚挂钩,堆放得越多越空虚。

清平乐孤城闭大结局(当孤城闭变成清平乐)(20)

结语:

《清平乐》并非一无是处,它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起同期乃至整个上半年的大多数电视剧来,它至少能上到中上水平。

昕玥“吹毛求疵”也并非标榜本人黑粉的立场,相反,本人对正午阳光的作品是相当支持的,只要他们出品的大多数都会去追,但也是因为过于喜欢,所以寄予更大的期望,总是希望他们能做的更好更好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