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深意的春联(国家图书馆发布21副)(1)

嘉宾现场展示书写的春联和“福”字 张兴龙 摄

嘉宾现场展示书写的春联和“福”字 张兴龙 摄

中新网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应妮)“古籍里的春联”发布暨春联书写活动18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举行,现场发布的21副“古籍里的春联”皆是出自经典,意蕴深厚。

今年,国家图书馆利用丰富的古籍文献优势,策划举办“典籍里的中国年”展览,精选馆藏珍本26种,以中国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为纲目,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生动讲述典籍中有关年俗的历史故事、礼制民俗。同时,从15种古籍文献中撷取优秀吉祥的春联21副。其中,有最早见于“敦煌遗书”中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有选自《宋史》的名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专家们还特别从馆藏文献中挖掘了与“壬寅”年相关的对联“壬佩六符,允征吉兆;寅恭五服,相励和衷”。

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表达了中国百姓祈福迎祥、驱灾避害的精神诉求和美好愿望,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重要年节符号。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表示,国家图书馆每年春节前夕都会举办“名家带你写春联”“年俗文化展”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主题活动,将中华典籍中关于年节习俗的传承与变化、春节等传统佳节背后深藏的历史底蕴进行挖掘和展示,并结合楹联、年画、剪纸等春节标识性符号,生动呈现我国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让国家图书馆成为广大群众体味传统年俗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

现场,熊远明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共同为活动开笔。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宣读了21副春联。随后,特邀嘉宾和国家图书馆书法见长的馆员代表,现场挥毫泼墨,书写春联,为广大读者送上新春祝福。

春节期间,国家图书馆还将整合馆内资源,策划推出“阅享春意筑梦冰雪”春节主题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广大读者在重拾传统新年民俗民趣的同时,感受浓浓的春节年味。(完)

附:

古籍里的春联(21副)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选自敦煌遗书S.0610号(现藏英国国家图书馆)。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选自《宋史》。

岁岁平安节;

年年如意春。

选自清光绪刻本《养吉斋余录》。

寒消图九九;

春到径三三。

选自清光绪十七年刻本《精选对联备要》。

春为一岁首;

梅占百花魁。

选自清光绪十三年刻本《新纂对联集成》。

乐唐虞盛世;

庆天地长春。

选自清抄本《集唐对联》。

花好月圆人寿;

时和岁乐年丰。

选自民国十七年影印本《商卜文集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

选自明刻本《状元图考》。

天泰地泰三阳泰;

家和人和万事和。

选自清光绪十三年刻本《新纂对联集成》。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选自清刻本《对联大全》。

五风十雨皆为瑞;

万紫千红总是春。

选自清光绪十三年刻本《新纂对联集成》。

爆竹一声除旧腊;

梅花几点送新春。

选自清抄本《集唐对联》。

桃符门上千家换;

爆竹声中一岁除。

选自清抄本《集唐对联》。

瑞日芝兰光甲第;

春风棠棣振家声。

选自清光绪十七年刻本《精选对联备要》。

春回禹甸山河外;

人在尧天雨露中。

选自清同治七年刻本《对联汇海》。

一天云日祥和气;

万里山川锦绣春。

选自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藤墅俪言》。

春意已随杨柳动;

东风先报杏花开。

选自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竹窗楹语》。

喜延明月长登户;

自有春风为扫门。

选自民国二十八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甲骨集古诗联上编》。

田园渐发生,三阳启泰;

草木咸萌动,四序先春。

选自明嘉靖刻本《中麓山人续对》。

爆竹二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选自清光绪十七年刻本《精选对联备要》。

壬佩六符,允征吉兆;

寅恭五服,相励和衷。

选自民国十一年石印本《古今楹联类纂》

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