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名著丛书大全(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14章儿)(1)

第1页 作者简介

《儿 子与情人》作者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年9月11日生于英国中部诺丁汉郡的采煤区伊舍伍德镇。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他常常以他的家乡为故事发生和发展的地点,他称之为“我心爱的地方”。劳伦斯在诺丁汉高中毕业。之后,他曾在布莱克伍德镇一家外科医疗器械工厂做工,后来因患肺炎离开。在养病期间,他常到钱伯斯家的海格斯农庄去走访,认识了杰西·钱伯斯以及其他一些青年人。他们的共同兴趣是读书。

1902年~1906年,劳伦斯在伊舍伍德一家小学做教师。在这些年里,劳伦斯开始写诗,同时创作小说。1907年,他在《诺丁汉卫报》举行的短篇小说竞赛中获奖。1908年,他获诺丁汉大学的教师合格证。同年秋季,他离家去伦敦,在教学的同时,继续写作。他的诗歌通过杰西·钱伯斯呈递给当时很有影响的《英国评论》的主编福特·麦道克斯。

1909年,福特在《英国评论》上将这些诗作发表,同年福特还出版了劳伦斯的短篇小说《菊馨》,这引起出版商海涅曼的注意,海涅曼和他联系进一步出版事宜。他母亲1910年过世。他和母亲的关系非常紧密,母亲的去世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母亲死后,劳伦斯曾患过的肺炎又犯,后来发展成导致他早逝的肺病。

1911年,劳伦斯停止教学,决心以写作为生。这一年,他的小说《白孔雀》面世,劳伦斯正式开始写作生涯。劳伦斯同时在撰写和修订《儿子与情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劳伦斯因主张和平、夫人因为是德国人,夫妇二人都无法取得护照,不断受到官方的骚扰。他们被指责为德国做间谍,1917年被官方赶出康沃尔,直到1919年他们才被允许移民国外。

这一年是他们流浪生活的开始。这一段遭受迫害的经历后来在他1923年出版的小说《袋鼠》的自传性一章里做了描述。这之后一直到劳伦斯过世,他们一起度过了长达十几年的流浪生活;这段经历劳伦斯称之为“野蛮的朝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劳伦斯离开英国,此后只回去过两次,做短期逗留。他与妻子到处流浪,先后到几个国家和地区游历,包括澳大利亚、意大利、斯里兰卡、北非、墨西哥、法国以及西西里,在每个地方都只做短住。

1922年,他们到美国,欲在美国长住,但身体不允许。劳伦斯在墨西哥的陶斯农庄上住的时间最长,前后有几年之久,在这里他曾梦想建立一个乌托邦社团,但他的肺病曰益严重,1925年只得返回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930年,劳伦斯在法国南部的旺斯死于肺病,享年44岁。她妻子的第3任丈夫后来把他的骨灰放置在新墨西哥山里一个小教堂里。

国外名著丛书大全(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14章儿)(2)

第2页 内容概要

《儿 子与情人》主要讲述了:格特鲁德·科柏德生活在一个家境不错的市民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她23岁那年的圣诞晚会上,她和27岁的矿工沃尔特·莫瑞尔互相迷上了。他们于次年的圣诞节结了婚。不久,两人由开始的争吵发展到后来的鄙视和不理睬。后来他们迁到了巴汤姆斯矿区。这时,他们已有了威廉和安妮两个孩子,而莫瑞尔酗酒成性、性情暴躁,夫妻关系日趋紧张。莫瑞尔太太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她已彻底地不再爱自己的丈夫了,孩子们也都站在母亲一边反对父亲。

威廉从小就很聪明,学习也非常刻苦努力。13岁时,母亲就替他找了一个挣钱的差事,而且有什么话也喜欢对他讲,但她对他与女孩子交往一直很不乐意。20岁时,他在伦敦找到了工作。对他的离开,母亲感到十分悲伤。

保罗小时候就很安静、纤弱。他很爱自己的母亲,极恨自己的父亲。他竭尽全力地帮助母亲做事,分担母亲的忧愁。哥哥走后,他成了母亲的同伴。保罗长大了以后,不愿见生人,害怕在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只想安安静静地在家画画或是做点别的什么事。14岁时,他进了托马斯·乔丹外科用品制造厂当职员。不久,他就喜欢上了自己所在的工厂,与工厂的姑娘们相处得也很融洽,他过得很快乐。每天晚上,他都要把当天发生的各种事情讲给母亲听。

威廉到了伦敦以后,认识了漂亮的丽莉小姐。他打算和她结婚,但她除了谈情说爱以外,什么也不懂,是个只知乱花威廉的钱、十分浅薄的人。威廉对她虽然极为不满,却又无法摆脱掉。这使他十分痛苦。不久,他就因劳累过度而染上肺炎离开了人世。他的死,给了母亲以最沉重的打击,她的整个精神几乎崩溃了。后来,是保罗生病快死掉了这件事挽救了她。从此,保罗成了她的一切。

米丽安是农庄主利弗斯先生的女儿,比她大1岁的保罗经常到农庄与她一起野游,还教她学代数,渐渐地,两人开始了朦胧的初恋。可是,当别人提到这一点时,他们又极力否认这一事实。他们在渴望与压抑中苦苦地挣扎,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莫瑞尔太太对米丽安一开始就抱有一种敌视的态度。她认为是米丽安把保罗从自己身边夺走了,所以,她恨米丽安。

保罗与米丽安在一起时,他常常会恨她,因为是她使自己的母亲痛苦不堪,而当他呆在家里时,他又会想起米丽安,但一见到她,他又十分粗暴无情。他为米丽安而与母亲争吵,但看到她那憔悴愁苦的模样,马上就原谅了母亲。夹在米丽安和母亲之间,他感到痛苦和不知所措。他由原来的开朗快活,变成了刻薄烦燥。终于,在她21岁生日时,他写信与她分手。他们爱情的第一阶段就这样结束了。

克拉拉是一个与丈夫分居的女人,她是通过米丽安与保罗相识的。刚开始时,她对保罗十分冷淡无情,但保罗却越来越被她吸引住了。与她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保罗做出了与米丽安分手的决定。后来,保罗介绍她进了自己所在的厂做工,但她与其他女工的关系却很疏远,对他的态度也没有多大改变。

春天来了,24岁的保罗身上的情欲又开始沸腾起来了,他对总是充满哀愁的米丽安产生了巨大的温情。于是,不顾母亲的惊讶和伤心,他又回到了她的身边。在一个傍晚,他第一次吻了她,并表示想马上就得到她。她对他的要求感到十分恐惧,她害怕他会得不到满足,会离她而去,他们的爱情会因这件事而结束。

最终,她还是向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们在一个小屋里整整地度过了一周。但每次事后,保罗总是有一种死亡和失败的感觉。肉体的接触并没有使他们更亲密,他只有与克拉拉在一起时才变得开朗起来。夏天来了,他又一次地提出分手,米丽安哭了,因为她知道这一天迟早都是会来到的。看到她孤独一人地往回走,保罗感到羞愧和痛心。莫瑞尔太太对这件事倒是挺高兴的。

与米丽安分手后,他和克拉拉变得十分亲密起来,她给了他另一种样式的爱,一种完全不同于米丽安给予他的爱。他和克拉拉一起看电影、上戏院、野游,他尽情地抱她、吻她,从她那儿得到性爱的满足。当母亲问起他和克拉拉的事时,他说自己不想和她结婚,并说只要母亲健在,他就永远找不到合适的女人。

渐渐地,两人的关系开始蒙上了阴影。保罗受不了克拉拉的热情,对她那种想完全占有他的爱产生了一种憎恨感;而克拉拉伤心地认识到保罗只把自己仅仅地看作是一个女人,根本不把她放在心上,是性才使得他离不开自己。

就在保罗和克拉拉的关系发生变化的时候,莫瑞尔太太生了肿瘤,保罗感到万分的伤心,生怕会很快地失去她。这时,克拉拉的丈夫巴克斯特·道斯因伤寒病住进了医院。他原与保罗在一个工厂,因为克拉拉的事与保罗打架而被开除。保罗去医院探望了他,并把消息告诉了。克拉拉也不时地去探望丈夫。慢慢地,两个男人成了好朋友。莫瑞尔太太的病越来越重,她终于没能坚持到圣诞节。在母亲病重的那几个月里,保罗和克拉拉彻底地疏远了,克拉拉最终回到了丈夫的身边。她恨保罗,因为是他给了她一个回到丈夫身边的选择。

母亲死了,保罗失去了生活的支柱,仿佛一切都垮了。他感到空虚无聊,对生活十分厌烦。白天,他埋头工作,力求得到精神的解脱;夜晚,他思念母亲,在痛苦中煎熬。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他在死亡和生存之间摇来摆去。绝望中,他又去找米丽安了。米丽安这时已显得老了不少,变得有些生硬和麻木。

她主动提出结婚,但保罗发现她的爱只不过是一种想把他装进她的口袋里的爱。她不能解除他身上的包袱,而只会为他而牺牲自己,他再次陷入绝望之中。米丽安觉察出他对自己的自我牺牲并不在乎时,顿时产生了一种怨恨之情。两人都明白,最终的分手是不可避免的了。

送别了米丽安,保罗感到自己失去了最后的依托。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可是,他决不肯就此认输,他捏紧拳头,咬紧牙关,向明亮的城市奔去。

国外名著丛书大全(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14章儿)(3)

第3页 写作背景

该书创作于20世纪初,正值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新女性”的出现 ,逐步“威胁”动摇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意识 。劳伦斯一方面欣赏“新女性的独立、大胆、智慧,另一方面受传统的男性至上意识的影响 ,又惧怕女性的这种变革会危及男性的地位。剖析劳伦斯在定位女性社会角色时的矛盾与困惑。

社会主题和心理主题相结合是他作品内涵的鲜明特点。作为第一位真正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的文学大师,劳伦斯深刻体会到工业革命带给自然的破坏,以及其视人为机器,物化人类,扼杀生命力的危险,因此从《儿子与情人》起 ,他便提出鲜明的反工业化主张,歌颂纯净的自然和生命力,鼓励人类情感的自由发展,着意于性本能和无意识的发掘,弘扬真诚的两性关系,把现代社会重获生机的希望寄托于自然力量,尤其是性本能活力的复苏。

D·H·劳伦斯的母亲莉迪亚·贝尔德索尔出身于英国曼彻斯特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中产阶级家庭里,由于家道中落和初恋失败,才下嫁给了一个相貌英俊的煤矿工人,也就是劳伦斯的父亲阿瑟·约翰·劳伦斯。因家庭教养和性格上的差异,婚后夫妇经常吵架。阿瑟也由此逐渐酗酒成性。莉笛娅十分痛恨不争气的丈夫,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子女身上,决心让他们尽可能地多受教育,并期望他们最终都能摆脱当矿工的命运。劳伦斯根据母亲莉迪亚的人生经历塑造了《儿子与情人》中的莫雷尔夫人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以诺丁汉附近的一个矿区为背景,描写了矿工莫瑞尔一家的生活:通过青年主人公保罗的成长过程深刻地反映了社会问题与心理问题。保罗的父亲是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人,他脾气暴躁粗野,总和保罗的母亲葛楚吵架,一有钱就酗酒。葛楚与丈夫不和谐的生活使她转而向儿子寻求爱的寄托,她把全部的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产生了一种畸形的爱。这种感情超出了正常的母爱,成了控制与占据儿子感情的中心。致使保罗产生了一种弗洛伊德心理学上的“俄荻蒲斯情结”的变态心理。他爱母亲胜过其他任何女性。

国外名著丛书大全(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14章儿)(4)

第4页 读者评论

莫雷尔太太出身于体面的古老市民家庭,血管中流淌着古板的清教徒父亲身上的血液新婚之初,她快活极了,她觉得快乐的莫雷尔周身散发着一股“情欲之火”,“似乎是某种不可理解的奇妙东西,”但是后来,她听厌了绵绵情话,想正正经经跟他讲讲话,可他却听不懂;他从未受过任何教育,说话满口俚语,语句不通;他在残酷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压榨下,变成了只图感观享受的酒鬼,而她却硬要他讲道德和信仰夫妻间的这种冲突,常被认为是文明与自然的冲突,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牵强,因为莫雷尔已经远不是年轻时生气勃勃的自然之子了,他的人性已经被残酷的现实完全扭曲了但是,莫雷尔人性的扭曲与变形,正是莫雷尔夫人“背后”的那个所谓的文明社会造成的因此,这种提法也是应当被认可的。

莫雷尔太太对儿子的“爱”不仅导致了家庭内部的冲突,也体现在她与自我的冲突中莫雷尔太太溺爱儿子,显然是扼杀了自己的自然本能,但是极富讽刺意味的是,她竟一度对闯入她生活中的年轻牧师表现出异常的热情,这一细节说明,人的自然性本能是天生的,非文明可以扼杀的;一旦这种本能受到文明的压抑,人就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非人这种对于本能的压抑行为在劳伦斯看来,恰恰就是“文明社会”最大的罪恶,而遭到压抑的本能和欲望本身并不是罪恶。

国外名著丛书大全(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14章儿)(5)

第5页 名言佳句

1、爱情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

2、生活常常捉弄人,支配身体,填满历程,但并不真实,任由他,好像生活的确可以可有可无。

3、你又不是用你圣洁的灵魂去学代数,你就不能用你聪明伶俐的头脑看书吗?

4、家就是家,不论有过多大痛苦,他们都相互爱恋。

5、一个人往往受生活的支配,生活支撑人的躯壳,完成人的使命,但同时却又缥缈,仿佛任人去自生自灭,不闻不问。

6、她永远离不开他们,因为她从来没有拥有过他们。

7、他全然不知,妻子对他多了一分宽容,是因为少了一分爱情。

8、他害怕老婆,因为伤了她,心里就更恨她。

(未完待续)

国外名著丛书大全(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14章儿)(6)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