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大胜

慈禧要害光绪的最终证据(慈禧娇纵儿子造成同治读奏折都费劲)(1)

光绪画像

光绪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希望通过这次政治改革,在短时间内改变大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从诏书的发布到政策的实施,从新官的任用到旧臣的黜免,基本出于圣裁。

作为一代有志于改变大清命运的皇帝,我们不能怀疑他的发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家国一体,皇帝与王朝的命运关联度最大。换一句话说,皇帝是王朝的象征,芸芸众生是跪拜在皇帝面前的臣民,带领这些臣民和这个王朝走向繁荣富强是皇帝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大清衰落了,或者分裂了,甚至灭亡了,最有亡国之痛的是皇帝。光绪皇帝正是在这种思维指导下,才开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从变法的顺序和过程来看,光绪皇帝毕竟太年轻,政治经验不足,很多政策不得要领,用人存在重大失误,把很多倾向改革的朝臣推向对立面。当时,大部分朝臣还是希望有限度的改革。改革是个共识,但采取哪种方式、走向哪个方向则各有分歧。比如荣禄,他希望两宫合作,进行渐进式的改革,而不是让康有为这些政治边缘人走向前台。毕竟,康有为动辄叫嚷要杀几个朝廷重臣,不符合大清朝的政治现实。

慈禧要害光绪的最终证据(慈禧娇纵儿子造成同治读奏折都费劲)(2)

《戊戌前夕》,油画,现藏常熟翁同龢纪念馆

政治家在从事政治的时候,有感情因素,但很多具体的政策层面要超脱个人的情绪和情感。单纯以个人好恶来进退朝臣,绝非成熟政治家的行为。作为维新变法的主导者,光绪皇帝热情、躁进、冲动,全无成熟政治家的深沉与谋略,作为一个年轻人无可厚非,作为一个君临万民的皇帝,尤其是要带领国家实现重大变革的皇帝,就十分不合适了。无怪乎伊藤博文曾隐晦地批评大清改革——用部分年少人也可,必须才识胆三者兼备。用新进而退老成不可太骤,太骤容易引起政争。最好还是以老年人主持,年少人辅佐。变法也应该有轻重缓急,不可杂乱无章。这些看法都点中了要害。

在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确实有责任心,希望有番作为,领导大清朝走向富强,可是他性格的不沉稳带来了政局的动荡。特别是光绪自己识人不明,用人不当,尤其是提拔不适合在行政官僚体系生存的康、梁、谭等人,让本来无权的自己陷于全面被动。

慈禧要害光绪的最终证据(慈禧娇纵儿子造成同治读奏折都费劲)(3)

说起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关系。在培养同治皇帝时,慈禧太后或许是过于骄纵了,造成了同治皇帝亲政后披览奏折断句都很吃力,结果皇帝干脆懒得处理朝政,跑到妓院风流。痛定思痛的慈禧太后,在培养光绪皇帝时,则始终以圣明君主的标准要求新君,不但规定繁重的学习任务,还时时疾言厉色,以免重蹈同治皇帝的覆辙。这造成光绪皇帝性格很压抑,甚至见到太后都会哆嗦,听到太后训斥后甚至会抖成一团,极端压抑之下,时时刻刻又需要一个突破口,造成了他情绪的不稳定。慈禧太后在戊戌政变再次训斥光绪皇帝时,是否想到自己是造成光绪皇帝不成熟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