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马晋一

【一】

《西游记》原著第四十四回,唐僧师徒过了黑水河,便来到了车迟国境内。但尚未到帝都,却听到前方传来惊天动地的呼喊声。唐僧颇有些惊疑,便让孙悟空上前打探。

那悟空飞上云端,定睛打量一番,“只见那城门外,有一块沙滩空地,攒簇了许多和尚,在那里扯车儿哩。原来是一齐着力打号,齐喊‘大力王菩萨’,所以惊动唐僧。”

有趣的问题来了,劳役和尚们为何在口中念叨大力王菩萨?

但从语境分析,和尚当时尚做苦力。劳作一定是费精费力的,劳工呼唤“大力王菩萨”,其实就是一种原始的信仰,冀望菩萨能赐予他们力量,早时完成上头摊派超强度的工作,方好打卡下班,回屋吃斋念佛。

那么,大力王菩萨究竟又是何方神圣呢?

翻遍原著,我们发现大力王菩萨仅此一处,再无他处可寻。

莫非,这仅是原著作者给读者打了一个有趣的哑谜?

孙悟空是真的斗战胜佛吗(孙悟空是斗战神佛)(1)

【三】

有读者朋友要跳出来了。

不对啊,孙悟空修成正果之后,明明受封的是“斗战胜佛”啊,这在原著一百回里,可是白纸黑字地交待了。

这个时候,就有必要说明一下西游神话故事的演变史了。

我们现在常讲《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先生。其实,这样说法也对,也不对。应该说,吴先生应为今时通行的西游故事的最后勘定者(严格讲,吴氏之后,仍有人零星给予补充)。而在先生之前,民间早有西游传说。最早的文本追溯,可至南宋出版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有学者推测,《取经诗话》的雏形,最早甚至可溯至晚唐、五代)。尔后,故事在民间又多有发展,甚至衍生出不用版本。譬如《西游记平话》,就是其中较出名一本。但因年代久远,全本早已佚失,零星文字见载于综合性文典的摘抄备案。如悟空证果“大力王菩萨”一事,便摘录在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里。

毋容置疑的是,《平话》等西游题材文本,在明朝应该还是流行的。吴承恩先生对于其间故事,应该是了如指掌的。那么,他为何要将孙悟空从“大力王菩萨”破格提拔为“斗战胜佛”呢?

孙悟空是真的斗战胜佛吗(孙悟空是斗战神佛)(2)

【四】

吴承恩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

明朝中晚期的皇帝,其实多是奇葩。嘉靖帝自然也不能例外。这个皇帝荒唐“罪状”,至少有三条。一,长期不坐朝,群臣难见君子一面。二,专用奸佞权臣(如严嵩、严世藩父子)。三,偏信方士,任其胡作非为。这每一条,都有可能把朝堂搅个天翻地覆,何况是三箭齐发。

当然,也就阻塞了忠良之路。

吴承恩的情绪,自然要表达在自己作品里。

譬如原著第四回里,悟空就曾大发牢骚,“那玉帝不会用人”。这个牢骚,其实就是吴承恩自己的牢骚。很明显,他将自己情绪和情感,投射到了孙悟空这个角色里。

厘清了这层关系,我们就能理解吴承恩为何要强行提拔悟空的果位了。

在他的潜意识里,一定认为诸如悟空这样有能力、没后台的斗士,远比受领导内定的唐僧之流更有资格登堂入室(吴老笔下的唐僧,是懦弱、虚伪的贪生之徒)。这些人,应当获取更大施展抱负的空间,得到更高的待遇。他们没有名分,那好,他就给他们名分。

我的作品我做主,吴老先生放下笔墨纸砚,嘿嘿一笑,露出一口好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