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或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县太爷下令将人犯打八十大板。

如果真的用电视剧里面那么粗的棍子,在犯人的背上重打八十下,大部分的人犯都会吐血而死。

宋朝官职的考核制度(宋朝的衙门怎么打板子)(1)

古代衙门

在衙门里打板子,作为主要的刑罚方式,是从中国宋朝开始的,称为“折杖法”。

1,宋朝的板子有多粗?

衙门里的官吏并不能随意拿根棍子,前来行刑。

宋朝的刑杖有严格规定,分两种:常行杖和笞杖。

常行杖是大杖,俗称大板;笞杖是小杖,俗称小板。

宋朝官职的考核制度(宋朝的衙门怎么打板子)(2)

宋刑统

《宋刑统》规定大杖:

“长三尺五寸,大头阔不过二寸,厚及小头径不过九分”。

按国际单位制换算,宋朝大杖的大头宽约6.18厘米,厚2.78厘米,小头约2.78厘米。

宋朝大杖的小头,跟现在家用的拖把柄的直径差不多。

宋朝大杖的大头,跟成年男子的半个手掌宽差不多。

宋朝初年只规定了刑杖的尺寸,里面还是有漏洞。胥吏们找来密度最大、最重的木头来做刑杖,甚至有人把刑杖里面掏空了灌沙子、灌铅进去,惨酷异常。胥吏们对没有行贿的人犯往死里打,对于已行贿的人犯则轮足了力气其实是轻轻落在身上,以对犯人的敲诈和索贿为生。

宋朝官职的考核制度(宋朝的衙门怎么打板子)(3)

宋仁宗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以仁慈著称的宋仁宗规定大杖重量:

无过十五两,施印其上,责所部常验视之。

一宋两是40 克,所以宋朝的大杖是1市斤多一点(600克)。

文艺青年出身的宋徽宗为了表现自己的仁慈,进一步削减折杖法,将笞刑从常行杖改为小杖。

宋朝官职的考核制度(宋朝的衙门怎么打板子)(4)

宋徽宗

北宋的小杖长“不过四尺五寸,大头径六分,小头径五分”。大头约1.85厘米,小头约1.55厘米,实际只有成人的拇指这么粗。

南宋宁宗时,进一步减少了小杖的尺寸,长“止四尺,上阔六分,厚四分,下径四分。”

这两种尺寸的刑杖,看上去没那么吓人了。

但是,宋朝的刑杖相比于唐朝的刑杖尺寸还是很吓人的。

唐朝大杖的大头是二分七厘(0.8厘米),小头是一分七厘(0.5厘米);唐朝小杖的大头是二分(0.6厘米),小头是一分五厘(0.44厘米)。

唐朝的刑杖只能算是一根荆条。

看来,宋朝的杖刑要比唐朝的残酷多了。

其实,也不完全是。

2,宋朝的折杖算法。

唐朝的杖刑,判一百下就老老实实打一百下,判八十下就老老实实打八十下。

宋朝的板子比唐朝粗多了,但有折杖算法。

《宋刑统》继承了《唐律》,杖刑的名义数量和唐朝基本一样,但在实际执行时要折算。

《宋刑统》规定:

杖刑:

杖一百,决臀杖二十,放。

杖九十,决臀杖十八,放。

杖八十,决臀杖十七,放。

杖七十,决臀杖十五,放。

杖六十,决臀杖十三,放。

打八十大板,仅仅是在屁股上用1斤多重的板子打17下而已。

我想,大多数的人还是能承受住“八十大板”,而不会被打死。

为什么宋朝的板子比唐朝粗了一大截?

难道宋朝的皇帝更残忍?

其实,衙门打人的板子从唐朝中期开始就逐渐变粗。五代继承了晚唐的粗板子,宋朝又继承了五代的粗板子。

宋朝官职的考核制度(宋朝的衙门怎么打板子)(5)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的状态。

很多的藩镇都是军头统治,统治范围内的审讯判决工作都交给军人处理,简单粗暴地提升了行政效率,适应了四分五裂的藩镇局面。

军头们在判案时,发现唐朝的板子太小了,犯上作乱铤而走险的人太多了,板子打起来很不爽。于是,唐朝的板子越来越大,越来越重。

《酉阳杂俎》记载,唐朝会昌年间,薛元赏当京兆尹,扫黑除恶,严打市井恶少:

“令里长潜捕,约三千人,悉杖杀,尸于市”。

用唐朝的板子一次杖杀三千人,数字太夸张了。不过也说明此时的板子已经不是荆条了,已经够粗够重了。

《新唐书》的记载,是薛元赏一次杖死恶少三十辈。这个数字比较可信。

到了晚唐,大板已经够粗了,八十大板真的会打死人。

五代时期,出现了折杖法。

后唐天成三年(928年),“浑公儿决脊杖二十,仍销在身职衔,配流登州”。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韩延嗣“决脊杖十八,刺面配华州,发运务收管”,是徒二年半的折杖数。

但五代时期的折杖法只有零星记录,是个例,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规范。

宋朝官职的考核制度(宋朝的衙门怎么打板子)(6)

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坐稳了皇位后,为了收拾民心,表现仁慈,发诏将折杖法列入《宋刑统》,使之成为法律规范。

宋朝的流刑和徒刑都有折杖法的代用刑,用短痛代替了长痛。

如徒刑:

徒三年,决脊杖二十,放。

徒二年半,决脊杖十八,放。

徒二年,决脊杖十七,放。

徒一年半,决脊杖十五,放。

徒一年,决脊杖十三,放。

宋朝的徒刑是要服苦役的,全部用脊杖代替,打完了板子就放人。

3,宋朝折杖法对肉身规训与惩罚。

赵匡胤实施折杖法,是为了标榜大宋的仁政,想跳出五代频繁交替的恶性循环。

折杖法仍然是对臣民肉身的规训与惩罚。

自从汉文帝废除致残肉刑后,最重的苦役徒刑是给城墙夯土。

宋朝官职的考核制度(宋朝的衙门怎么打板子)(7)

古代夯土城墙

夯土是一个非常沉闷乏味的惩罚,毫无戏剧性,甚至引不起旁观者观看的兴趣。这是朴素的汉朝的惩罚,仅仅是惩罚而已。

宋朝对肉身的规训与惩罚更加精致,更加具有戏剧性,重在对旁观民众的规训。

如宋朝将凌迟作为法定刑。

凌迟,俗称千刀万剐,对民众的眼球有巨大的戏剧冲击力。

凌迟在五代已经有大量的实例,但都是法外加刑。最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凌迟的案例。

宋朝一直标榜仁政,为何将最残忍的凌迟列为法定刑?

按法国哲学家福柯讲,这是权力为了表现一种戏剧性的肉身规训与惩罚。

宋朝官职的考核制度(宋朝的衙门怎么打板子)(8)

福柯

人犯在衙门里面,受杖刑的声声惨叫,一定会戏剧性地冲击路人的耳膜。

杖刑的惨叫声,是一种规训,规训人们远离惨叫,远离触犯法律。

在城墙上夯土,虽然是一种苦役,但没有惨叫声,只有沉闷的夯声,毫无戏剧性。

宋朝的折杖法是一种惩罚的艺术,很多内容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宋朝官职的考核制度(宋朝的衙门怎么打板子)(9)

清朝衙门打板子

折杖法之所以实施了千年,因为它有如下的特点:

1)《宋刑统》的折杖法是一个系统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不存在法官判案量刑的任意性。

如果是一个反复无常的暴君,凭自己的一时之怒,可以随意惩罚臣民,那么臣民将毫无法律观念。因为暴君社会毫无法律可言,一介平民根本不知道如何遵守法律。这种任性的惩罚,无法规训民众。暴君面临的就是乱民。

《宋刑统》继承了《唐律疏议》,有中国古代高度完善的法律体系。

宋朝官职的考核制度(宋朝的衙门怎么打板子)(10)

唐律

折杖法的量刑计算标准,是非常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宋代民众的法律知识也较多。一旦有人想违法犯罪,就会想到会受到怎样的惩罚。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因为恐惧受到惩罚,而放弃犯罪。

通过行刑场面的直观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人们可以很快将犯罪行为和受惩罚的符号联系起来。

2)折杖法的符号系统是一种时间规训。

折杖法替代的徒刑可达三年之久。而折杖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当刑罚的时间过长,犯人本来已经改过自新,但是受到长期的苦役折磨,反而又生起怨恨的心理。

宋朝官职的考核制度(宋朝的衙门怎么打板子)(11)

《悲惨世界》的苦役

折杖法以短痛代替长痛,犯人还没有来得及在挨打的过程中,产生对法律体系符号系统的怨恨心理。

折杖法行刑后,犯人可以立即回家养伤,很快就可以工作,社会的劳动力也没有损失。

这对农业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汉代之前的致残肉刑,如膑刑等,几乎是报废劳动力。

3)折杖法是关于刑罚、利益的规训机制。

折杖法通过惨叫声规训其他潜在的罪犯。

折杖法的惨叫声,可以在市井之中,通过人们的口舌相传,甚至添油加醋 ,迅速传播到州县各地。

传播关于折杖法的话语,可以使人们相互影响,进行利益计算,减少犯罪冲动。

4)折杖法有一套精致的宣传学。

肉刑的心理基础是恐惧。

折杖法的惨叫声是有形的恐惧,在旁观民众的心里产生集体恐惧,对触犯法律的恐惧。

宋朝官职的考核制度(宋朝的衙门怎么打板子)(12)

惨叫

在惨叫声中,人们会主动将犯罪观念和惩罚观念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犯人受到如此的惩罚是理所当然的。

不断重复地公开地行杖,就是在不断地向民众灌输规训与惩罚的观念。

5)折杖法可以扫除罪犯水浒式草莽英雄的形象。

当社会愈发不公正时,人们则往往幻想替天行道的水浒英雄。

宋朝官职的考核制度(宋朝的衙门怎么打板子)(13)

水浒英雄

当把罪犯按倒在地,用板子啪啪地打屁股时,人们想到的往往是一个严厉的父亲在教训调皮捣蛋的儿子。

宋朝官职的考核制度(宋朝的衙门怎么打板子)(14)

打儿子屁股

当人犯发出惨叫声时,一切英雄形象轰然倒塌。

由此可见,折杖法构建了大宋权力体系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邱志诚,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7

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2012.9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