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材亦可成材,无用但成大用。
《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我们从小到大,就被功利主义耳濡目染:考试分数比兴趣爱好有用,脚踏实地比仰望星空有用,觥筹交错比闲看花开有用.....
于是,每个人都步履匆匆,为名利忙碌奔走,唯恐自己“没有用”和“不成材”,活得越来越疲惫。
但“路”字的左边是足,右边是“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路要走。
早在两千年前,庄子就用两棵树的故事告诉我们:
不材之木,自有成材之路;无用之人,亦有致用之途。
01
- 不材之木,也可成材。
庄子的《逍遥游》中,记载了一棵樗树的故事。
惠子曾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樗树,它的树干木瘤盘结,不合于绳墨;它的枝干弯曲波折,不合于规矩。
虽然生在道路边上,但木匠经过也都是视而不见,因为树虽大却是不材之木,毫无价值。”
庄子笑着说:“对于一棵树来说,木匠看不看得上它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何不把它种在广漠无边的旷野中,你可以悠闲地在树下徘徊,逍遥地在树下躺卧,又有什么不好呢?”
有的树木生来弯曲,虽不能用,但却也不妨碍它的自由生长,为人们遮阳挡雨。
如李白在诗中所云:“天生我材必有用。”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人生的定位,才能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材,活出生命的意义。
学而优则仕,古代读书人谁不想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得以光宗耀祖、青史留名,陶渊明也是如此。
但做过几年小官后,无甚功绩,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官场,毅然隐居做了一位田园诗人。
于是,历史上少了一名不为人知的小官员,多了一位“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诚然,官场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正如陶渊明更适合半耕半读,有诗有酒有亲友的田园生活。
古语有云:“水随行而方圆,人随势而变通。”
优秀的人,都懂得审视改变自己,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努力,成就自己。
就如班超原是平凡小吏,弃笔从戎后纵横西域,书写传奇人生;
沈括一生仕途受挫,致力于科学研究,一本《梦溪笔谈》流芳百世。
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生活四处碰壁,可能是将自己放错了位置。
认清了自己位置,而后努力,不材之木,亦可成材。
02
- 无用之用,可成大用。
庄子在《人间世》中,记载了另一棵栎树的故事。
有位木匠和徒弟在路过齐国曲辕时,看见一棵巨大的栎树,它的树荫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
周围观赏的人众多,他的徒弟也十分好奇,木匠却目不斜视,一直往前走。
徒弟却看了个够,之后好奇问道:“这么好的木材,为什么师傅连看一眼的兴致都没有呢?”
木匠答道:“这是一棵无用的树。做船容易沉没,做棺材容易腐,做器皿容易烂,做柱梁容易被虫蛀。”
而恰恰是这棵大树的“百无一用”,让它免遭砍伐之祸,得以保全自身,世人还将它视作神树,供养瞻拜,终成大用。
所以庄子又在《逍遥游》中说:“有用者,其用无尽;无用之用,其用无用,故能成为大用。”
意思是说,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的,此时的无用或许会在时过境迁后,对你的生活或生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俗话说:“世上没有无用功,竹篮打水也不空”,左宗棠的人生就是如此。
晚清时,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说最有用的事不过是读经学史,以求科举能登科及第。
而左宗棠却偏偏喜欢读一些“无用之书”,做一些“无用之功。”
农书兵法等书籍他都是来者不拒,水利舆地的书他也看得不亦乐乎。
旁人看了不解,更多的是私下里嘲笑,认为这些书看了毫无用处。
后来,左宗棠屡试不第,并未能通过科考入仕,却也兴办洋务、收复新疆、平定西北,位极人臣,正是得益于他看过的“无用之书。
周国平说:“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而当我们功利地拒绝了那些“无用”之事,也就与藏于其中的“大用”失之交臂。
很多时候,正是那些无用的事情,滋养着我们内心的广博,默默地改变我们人生之河的流向。
生活切忌急躁功利,大到人生追求,小到日常琐碎,多给自己一些无用的时间,虽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回报,但却蕴含着厚积薄发的力量。
请记住:世上没有“无用”,无此用而有彼用,无小用而有大用。
▽
我们在读《庄子》时,常常觉得他只是讲了一些故事,并没有给我们任何答案。
但在不知不觉中,他的哲学思考已经揭示了生命的深层奥义:
与其被世俗价值捆绑疲于奔命,不如就做他笔下的一棵树,不材亦可成材,无用但成大用。
从庄子的两棵树中,愿你我能有所悟、有所得、有所行,过好这一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博国学”
编辑:倪杰(实习生)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