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九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1)

对历史的了解程度,对历史及当下的思考,才是历史剧是否出色的关键。

清宫剧数不胜数,但明朝的戏真不算多。

算来算去,就《大明王朝1566》《朱元璋》《洪武大案》《江山风雨情》,以及正播的《山河月明》这么几部,算是围绕几位皇帝,把明朝故事讲得比较正经的作品。

其中《大明王朝1566》,是以嘉靖帝朱厚熜为核心,把几百年前的社会掰开揉碎了讲,成就了这部历史剧的巅峰之作。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2)

《大明王朝1566》剧照 / 图自豆瓣

正播的《山河月明》,也能看出创作者的积极探索。所以趁着有剧在播,笔者想起了几部穿起整个明朝的影视作品,它们或许能给创作者一点思考。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3)

布衣起家的朱元璋,是大男主爽文的典范,这个开局连条狗都没有的创业者,纯靠努力和一点点运气,走上了人生巅峰。

天然的戏剧张力,和完整的人物弧光,让这位开朝皇帝成了不错的改编素材。

名场面层出不穷的《朱元璋》,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虽然硬伤逃不过去,比如常遇春死在建国第二年,北征归来的途中。但剧里朱元璋称帝多年,朝纲都梳理好了,常遇春还在宫里「蹦跶」。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4)

《朱元璋》剧照 / 图自豆瓣

不过这部从元末朱元璋莫名其妙加入起义军,一口气讲到驾崩的长剧,包含了一个好的创业者如何搭建团队,选择人才(拉拢徐达、汤和、李善长、刘伯温等文武大臣);

关键时刻,如何发挥自己和团队最大的潜能(鄱阳湖大水战,以少胜多,消灭劲敌陈友谅,建立明朝);

以及创业成功后,如何守业,如何为子孙后代蒙荫(蓝玉案、胡惟庸案大开杀戒)的全过程。

既参考正史,再现了历史人物,还借朱元璋创业的几个步骤,讨论了贯穿当下的成长议题。又通过人物晚年极端的选择,输出了宿命般的故事内核。

创作者先尊重历史,好好讲故事,再发散思考的叙事逻辑,给历史剧打了个样。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5)

《朱元璋》剧照 / 图自豆瓣

但这部剧最妙的地方,还是几句出圈的台词。

比如第2集: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6)

比如第1集: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7)

这些初看有趣,甚至成为文化现象的梗,结合剧情和年代背景再琢磨。蕴含的都是当时小人物在乱世中的无奈(图一发生在马姑娘险些被性侵后,图二发生在朱元璋父母双亡后)。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8)

光看剧名,你可能以为《郑和下西洋》讲的是郑和如何七下西洋,扬我国威的故事。

但可别被骗了,这部马骁(代表作《雍正王朝》《乾隆王朝》)执导的电视剧,讲的其实是朱棣从差点被削藩,到靖难称帝,再到后来平定四方,建立强国外交的故事。

改名叫《永乐王朝》也毫无违和感。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9)

《郑和下西洋》剧照 / 唐国强的古代帝王拼图之一

但和《朱元璋》对个人的关注不同,《郑和下西洋》的主线,是由一个个大事件穿起来的,展示了历史剧的另一种写法。

例如描写「靖难之役」。

剧中,朱允炆登基后,大力削藩,巩固统治,镇守边关,手里有兵的朱棣,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为了生存,他被迫装疯,硬着头皮吃屎都是基本操作,尝尽了世间苦难。但即便如此,结拜姐姐被奸臣所谋,未来能否苟延残喘还得看别人脸色。

绝境中,朱棣决定找《太祖祖训》的BUG,以「清君侧」之名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10)

《郑和下西洋》剧照

这段永垂中国历史的战役,导演分别从朱棣方、朱允炆方以及战场方三个角度叙述,把朱棣获胜的必然性讲的很清楚。

800人小团队,一步步推翻统治的过程,又燃又爽,虽和史实有出入,但也算不错的改编。

又如描写「郑和下西洋」。

一开始,朱棣决定派郑和出海的目的,是洗清自己篡逆的骂名,顺便找一找失踪的朱允炆。内心OS应该是,要是找到朱允炆,自己的位置就稳了。但如果找不到,能扬我国威,建立当年汉武、唐宗的基业,后世也能留下个好名声。

因此,他不仅改了朱元璋的禁海国策,还在陆上指挥,调动多地造船,整理出海物资。

一番操作下来,郑和下西洋时不仅和沿途的各地建交,还真达成了“万国来朝”的使命。

但剧集的神来之笔是下西洋大获成功后,朱棣没洋洋得意,而是格局打开,从个人目的,上升到建立国际贸易的「大航海精神」。

商品经济与商业主义萌芽,因此加快发生。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11)

《郑和下西洋》剧照

通过几个大事件,以及人物在大事件中的变化与成长,《郑和下西洋》虽然没有聚焦人,但历史性有、借古喻今有、戏剧性有,同样代表了历史剧的一个高峰。

当然,作品并不完美,譬如对郑和下西洋的描述,不如靖难之役精彩,20年前的特效水平也没眼看,但瑕不掩瑜,豆瓣评分从6.3涨到8以上的《郑和下西洋》,仍值得创作者借鉴。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12)

故事的接力棒到了嘉靖手里。

虽然戏剧张力上,常年在后宫炼丹修道的朱厚熜,和两个祖宗没法比。但史书上记载,嘉靖虽几十年不上朝,但政权也没出什么乱子。

所以人物内在的张力,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可能是最有料的。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13)

《大明王朝1566》剧照

好素材,赶上了好厨子,处于创作巅峰期的刘和平和张黎,把这段暗流涌动的故事,用戏剧手段展现给观众,铸成经典。

从朝堂线、官场线、地方线、反腐线、农耕线再到抗倭线,两位创作者不知道看了多少史料,拍出了1566年的中国全景。

甭管看得懂、看不懂,都大受震撼。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14)

图文无关

剧中的经典之处不胜枚举,建议大家看原片,这里只列举一条始于嘉靖,终于百姓苦难的线索,探究「切片化」历史剧的精妙之处。

话说嘉靖三十九年,国库亏空,为了弥补贪污的那份钱,严嵩父子想了个「改稻为桑」的新政,把老百姓手里的稻田改成桑田。

对嘉靖而言,亏空能补上,百姓种桑、卖桑,日子过得肯定比种地好,也就欣然答应。而且自己身居幕后,还能明辨天下大事,虚荣心大满足。

对严党而言,贪污没被查出来,新政下达后可以越贪越多,每一层的小弟都能吃到油水,还打击了政敌,堪称一石四鸟。

但到了民间,地方官断水、踏苗、毁田,逼百姓「改稻为桑」。严嵩之子严世蕃,更密信地方官,趁端午汛期,「毁堤淹田」,再以低价收购灾民的田地。

转眼间,生灵涂炭。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15)

《大明王朝1566》剧照

从皇帝的决策失败,到贪官的雷霆手段,再到百姓的灭顶之灾。一句话所能酿成的普世悲剧,与造成腐败的原因,通过不同阶层的判断和决策,展示了封建社会的劣根性。

而这一段作为线索,引出后来更具规模的朝堂斗争,与人性的复杂面,更让作品在展示社会全景的同时,探讨了一般历史剧无法涉及的,循环往复的历史必然规律。

创作者水平之高可见一斑,而更珍贵的,却是他们对历史的了解程度,与对历史及当下的思考。

这份思考,才是技术之外,影视作品是否出色的关键。

明朝那些事儿变迁史(细数明朝历史剧中的)(16)

无论《朱元璋》的人物简史、《郑和下西洋》的大事记还是《大明王朝1566》的切片历史。

三部代表作所代表的创作方法,都导向一个历史剧创作规律——尊重历史真相,并与当下共情。

所以所谓形式,只是一种渠道,而通过形式展示出的精神内核,才是历史剧需要具备的现实主义表达。

如果创作者能结合技术、思考与共情,历史剧注定将成为创作者更丰沃的创作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