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0月18日讯(记者 李丽涛 陈洁 荆潇坤)10月17日,王程祥、徐洋、董明磊、杨女士、苏老师、红枫,6个青岛人参加了一个“简单”的约会——共同签约捐献遗体而这个决定的形成,缘起于群聊中的一次“接龙”,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一家四口完成遗体无偿捐献?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家四口完成遗体无偿捐献(6位青岛人简简单单约个捐)

一家四口完成遗体无偿捐献

青岛新闻网10月18日讯(记者 李丽涛 陈洁 荆潇坤)10月17日,王程祥、徐洋、董明磊、杨女士、苏老师、红枫,6个青岛人参加了一个“简单”的约会——共同签约捐献遗体。而这个决定的形成,缘起于群聊中的一次“接龙”。

今年10月份,在领取到自己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后,同明书坊创始人、青岛社会工作者王程祥发了个朋友圈。捐献意愿列表上,他在“人体器官”、“人体组织”、“遗体”等选项上打了对勾,同意上述所捐用于临床医疗、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

没曾想,这件事引起了不少朋友的兴趣。“手续复杂吗?”、“需要家属签字吗?”……一番咨询后,在一个叫“桃花岛”的朋友群里,一场爱心接龙开始了……不一会,群里就有4人报名捐献。随后,群友董明磊表示,自己的妻子和一位同事听到消息,也要加入,“6人团捐”的计划就这样形成了。

“人体器官捐献,在网上签约的操作流程很简单,但我觉得这事要有一点仪式感,”此次“团捐”的发起人王程祥说,“所以我们举办了这场现场‘团捐’签约仪式,朋友们边饮茶,边做一次‘用心说’恳谈会,留下生命中的一页纪念。”

遗体捐献,这个在过去多少有点“禁忌”的话题,考虑该问题的往往是安排后事的老人。然而时代在变化,这次提出捐献遗体和器官的6位,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在家庭中还处于顶天立地的地位。

“以前,人们常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以及‘落叶归根’的说法。但如今,大家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很多人已不再介意这一点。”董明磊和妻子一起,参加了捐献遗体签约仪式。他们相约白头偕老,也约定走在后面的那一位,将会负责完成对方的遗愿。

“很多美好的记忆都在青岛这座城市,将来我走了,将自己捐赠了,也是为这个城市做贡献去了。这是一件极普通的事,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一点小贡献,不值一提。”参与捐献的徐洋也同样表达了内心的想法。

得知一行6人要“团捐”,青岛市市北区红十字会在周末主动提供了上门服务,市北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万泽娟为每位捐献者颁发了证书,送上了鲜花。

“我因他们感动,也向他们致敬。”万泽娟说。在我国,每年有150多万人在等待器官捐献,但只有一万名患者能有机会接受器官移植手术。

在合适条件下,一个捐献者的遗体甚至可以救活7个被捐献者,就像是一颗种子,又到新的生命里发芽。而在不适合移植的情况下,捐献遗体主要用于医学教学和医学研究。除供医学院学生观摩和解剖外,通过临床解剖,可以验证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并积累医疗经验,进一步分析疑难杂症的病理机制,并应用于临床。

据市北区红十字会介绍,目前捐献登记方式有三种,一是到当地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管理机构,填写并递交《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二是登录青岛市大爱无疆奉献者信息化平台办理登记;三是登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www.codac.org.cn)或微信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进行线上登记,登记完成后,会获得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实体或电子登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