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有人好做官,李林甫趋炎附势登相位厚黑之人的奉承、卑躬屈膝是有目的的,那就是代表权力的一顶乌纱帽。李林甫,小名“哥奴”,他的家族与唐皇室还沾点亲戚关系。曾祖父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弟弟,李渊称帝建唐以后,被封为长平王。祖父李考斌,没有能袭封王爵,只做了个原州刺史。父亲李思诲,更只是做了小小的杨府参军。

因此,李林甫的家庭虽属唐宗室的一个分支,地位并不显赫。但是,他的舅舅楚国公姜皎,却在朝廷拥有很大的权势。李林甫少年时代不肯用功读书,放任自流。长大以后,成了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最初只是大楚卫军中混了个小官儿。

太子对李林甫的评价(李林甫趋炎附势登相位厚黑之人的奉承)(1)

但他为人机灵狡诈,自知没法通过科场获取功名而进入仕途,只有趋炎附势,才能得到高官厚禄,于是竭力发挥他厚黑“恭”字的本领。首先他对舅舅奉承拍马,以甜言蜜语讨得姜皎的喜爱。不久,李林甫凭着与唐皇室的那点亲戚关系和舅舅的帮助,升任为太子中允。

李林甫当上太子中允后,开始混迹于官场。此时的他,更是极力讨好舅舅,姜皎也不时带他出入官场,把他介绍给达官贵人,并不时夸耀他几句,使他逐渐结识了一些朝廷显要,特别是巴结上了当时的宰相之一源乾曜。源乾曜与姜皎是亲家,李林甫经常出入姜皎府中,自然就熟识了,这又使他与当朝宰相攀上了一层亲戚关系。李林甫为了得到源乾曜的支持,便拼命巴结他的儿子源洁,经常送些礼物给源洁,约他出去游玩,不久,两人便成了好朋友.

太子对李林甫的评价(李林甫趋炎附势登相位厚黑之人的奉承)(2)

李林甫见时机成熟,一天约源洁出外郊游,玩得兴致正高,他便乘机向源洁提出请求,求他在其父面前为他多多美言,能够提拔他当个司门郎中(宰相府中的属官)。源洁回去向他父亲说了李林甫的意思,但源乾曜为官清正,一向看不起李林甫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人品,便对儿子说道:“郎官必须是有德才、有资历的人担任,哥奴岂是做郎官的料呀?”没有同意李林甫的请求。但他考虑到李林甫毕竟是姜皎的外甥,与自己也算带点亲,又是儿子的朋友,过不多久,还是推荐他当了太子喻德。

稍后,李林甫在舅舅的帮助下,又被提升为国子司业。随着官位的不断高升,李林甫的官欲也越来越大。此时他已能接触到更多的朝廷高级官员了。不久,他又巴结上了因为替朝廷搜刮钱财而得宠于皇帝、在朝廷中很有权势的御史中丞兼户部尚书的宇文融。宇文融为了巩固权势,也正四处网罗党羽,李林甫投到他的门下后,极力阿谀奉承,很快被宇文融收为亲信。

太子对李林甫的评价(李林甫趋炎附势登相位厚黑之人的奉承)(3)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经宇文融的引荐,李林甫摆升为御史中丞。当时的右宰相张说,很有才干,又是开元勋臣,为唐玄宗取得皇位出过大力,他一向看不起宇文融的为人,两人矛盾很深.李林甫为报答提携之恩,就与宇文融等合伙上奏弹劫张说,指责张说私下请术士占卜国家凶吉,徇私罔上,收受贿赂等。唐玄宗看罢奏章,勃然大怒,立即下令逮捕张说。张说的弟弟左庶子张光出来为哥哥鸣冤,当场割下自己的耳朵以表示自己说的是真话,但唐玄宗不予理睬。

张说入狱以后,处境十分悲惨,蓬头垢面,睡在柴草之中,以瓦钵盛饭,成天惶恐不安.后来唐玄宗念他是功臣元勋,赦免了他,但罢去了他的宰相职务。这是李林甫踏上仕途后第一次陷害朝中大臣。狡猾奸诈的李林甫,大概从这一事件中觉察到宇文融等人的办事过于露骨,难成气候,在陷害张说作为报答提携之恩后,他并没有继续与宇文融一伙同流合污,而是投靠了当时“宠倾后宫”的武惠妃。

果然,第二年初,宇文融一伙便以“连结朋党”而遭贬职,李林甫却独善其身,毫毛未损。众所周知,唐玄宗后期最宠爱的是杨贵妃,白居易的《长恨歌》妇孺皆知,所谓的“三千宠爱在一身” ,“六宫粉黛无颜色”,但在他前期,却是独宠武惠妃。

太子对李林甫的评价(李林甫趋炎附势登相位厚黑之人的奉承)(4)

唐玄宗即位以后所册封的王皇后,虽是出身官宦人家,但并不是显贵,而且没能为玄宗生育子嗣,所以玄宗对她并不宠爱,而武惠妃出身贵戚,她的祖父是武则天(唐玄宗祖母)的堂兄弟。按当时的惯例,她从小就进宫当了宫女,成年时出落得水灵灵,十分漂亮,生性温柔,又知书达理,很有贵夫人的气质。

唐玄宗即位时,武惠妃正十五六岁,好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引起了玄宗的注意、宠幸。不久,她为玄宗生下了第十八个儿子,就是寿王李瑁。武惠妃很快使皇后和其他殡妃为之失色,赢得了唐玄宗的专宠。随着得宠于皇帝,她便萌生了为自己谋取皇后之位,为儿子夺取太子之位的野心,经常在玄宗面前有意无意地表露心迹。此时王皇后失宠已久,唐玄宗经不住武惠妃娇媚作态下的诱说,就也有了废皇后的意思。终于,在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七月找了一个借口,废王皇后为庶人,打入冷宫。这年十月,幽禁中的王皇后优愤而亡。

太子对李林甫的评价(李林甫趋炎附势登相位厚黑之人的奉承)(5)

两年以后,即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唐玄宗正式提出要立武惠妃为皇后,但遭到大臣们的竭力反对。无奈,玄宗只得暂时作罢。惯于揣摩人意的李林甫从这些事情中认识到,如果能够取宠于武惠妃,得到她的信任和帮助,定能取宠于皇帝,不愁做不了大官,这可是一条升官的捷径.为了进一步了解宫廷内幕及玄宗与武惠妃的意图,他不惜重金贿赂宫中太监,为他打探消息,通风报信。

不久,李林甫便探知武惠妃想立亲生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与太子李瑛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于是,李林甫便通过太监向武惠妃献媚说:“林甫将全力支持寿王为太子。”此时的武惠妃,已经从自己没能如愿立为皇后的事情中得到教训,正合计着要能实现立儿子李瑁为太子的目的,除了继续取宠于皇帝外,还必须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因此对李林甫的投靠十分高兴,将他视作亲信,在唐玄宗面前不断替他说好话。在枕边风的鼓吹下,唐玄宗就对李林甫逐渐产生了好感。不久,玄宗便提升李林甫当了刑部侍郎,后又改任吏部侍郎。

这一时期,李林甫除了向武惠妃谄媚取宠,同时还勾搭上了当时宰相之一裴光庭的妻子武氏.裴妻是武三思的女儿,为人奸诈,计谋多端,且不安守本分.当时裴光庭年纪已大,又身居相位,成天忙于政务,武氏常常一人在家好不寂寞。一天,李林甫到裴府拜访,裴光庭不在家,武氏便接待了他。闲谈之中,李林甫觉察出武氏并不安分,便乘下人不在之机,仗着胆子向武氏调情。武氏本来就不甘寂寞,经不住年轻潇洒的李林甫的挑逗,两人很快勾搭成奸,往来不绝。

太子对李林甫的评价(李林甫趋炎附势登相位厚黑之人的奉承)(6)

从此,武氏利用一切机会为李林甫游说,还不断向他提供朝中机要大事的消息.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裴光庭病死,武氏亲自出马,找到当时红得发紫的大太监高力士,要求他向唐玄宗推荐李林甫以代其夫空缺的相位。高力士曾在武三思专权时受过武三思的恩宠,对武氏的要求自然是唯唯诺诺,不便推却。但选择宰相是朝廷大事,唐玄宗对此事也十分看重.高力士虽得宠于唐玄宗,却毕竟地位低贱,并且他一向不插手朝政,所以没敢向玄宗提出这个请求.这以后不久,经过再三考虑,唐玄宗决定提拔尚书右丞韩休为宰相.任命韩休为相的诏书正在起草时,高力士赶忙把这一消息告知了武氏.李林甫得知讯息,马上抢先一步,向韩休报信道喜,讨好韩休.第二天早朝时,唐玄宗果然诏命韩休为宰相.

韩休感到李林甫能获悉朝廷机要,很不寻常,加上李林甫对他极力地奉承讨好蒙蔽了他,出任宰相以后,十分看重李林甫。后来,李林甫登上宰相高位,就是由韩休引荐的。李林甫这次宰相梦虽然没能如愿,但是在韩休的推荐和武惠妃、裴妻的相助下,唐玄宗还是提升他做了黄门侍郎。这是在门下省中仅次于侍中(宰相)的副长官,掌管朝廷机要文件,传达皇帝诏令。

李林甫担任此职以后,利用经常接触皇帝的机会,极尽谄媚之能事,迎合玄宗,深得唐玄宗的宠信。

一年以后,即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玄宗终于任命李林甫当了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张九龄、裴耀卿同位宰相。李林甫如愿以偿,登上了位及人臣的宰相宝座。李林甫平步青云,究其原因,不过是巴结权贵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