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戏曲艺术之粤剧)(1)

早期粤剧经历了从“蛮音杂陈”到用桂林官话演唱的阶段。实际上,官话对粤语方言区的民众来说,并不好懂。因此,晚清志士班演戏改用粤语演唱,增加道白,甚至作大段政论性的演讲,不但不为广东观众讨厌,反而令观众觉得听得懂而收宣传效果。但是,此时的志士班并未融入粤剧戏行中,后来不少志士班成员成为粤剧艺人,终于推动了粤剧舞台语言的变革。

粤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戏曲艺术之粤剧)(2)

志士班以粤语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引起并不保守的粤剧艺人的注意。易语而歌是方向,但嗓音之变必引起唱腔音乐之变。原用官话唱时,发声用假嗓,一般是高亢尖锐;用粤语发声应用真嗓,一般是朴厚浑沉,与原来的高亢唱腔音乐产生矛盾,因此要降调。这当中的改良谈何容易。尤幸艺人纷纷实践、配合,终于迈出新的一步,并成功了。这也是岭南文化有创新性特点的体现。

粤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戏曲艺术之粤剧)(3)

民国初年,寰球乐班名小生朱次伯与金山炳,降低弦索(即音乐降调),首先用粤语唱平喉演《季札挂剑》、《宝玉哭灵》等剧,大受观众欢迎。千里驹、白驹荣、周瑜利、靓荣等名伶相继参与探索,终于使粤剧奠定了男女角色用粤语唱平喉、子喉、大喉三种不同唱腔的基础。志士班也为粤剧培养了人才,名伶靓元亨、靓荣、朱次伯、金山炳、白驹荣、陈非依等,皆出身于志士班。

粤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戏曲艺术之粤剧)(4)

自从定位于粤语演唱后,也引起音乐、舞台布景和场面处理等的变化(也受志土班话剧化的影响),粤剧更受百姓欢迎。粤剧女班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个标志。辛亥革命前,粤剧演员都是男性,花旦均为男扮女装。民国初期约1918年,广州出现第一个粤剧女班“名花影”,演员是由颇有教戏经验的老艺人花鼓江教出来的。其台柱是文武旦张淑勤,在《伏楚霸》一剧中的扎脚坐车绝技享誉艺坛。此后,著名的女班还有台柱为苏州妹的“镜花影”、台柱为李雪芳的“群芳艳影”

粤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戏曲艺术之粤剧)(5)

女班多在城内大新公司(址在今新大新百货公司位置)及先施公司(址在今东亚酒店东面)等天台游乐场演出。粤剧演出的兴旺,促使营业性戏院的出现。光绪十五年(1889年),刘学洵在广州多宝路附近建广庆戏院,这是广州首家公开营业性戏院,但不久即停业。过了几年商人李升平在多宝桥外河边建西关戏院,后又有四大富商在珠江南岸寺前街开设的大观园(后改名河南戏院)以及东关戏院、广舞台戏院、宝华戏院等。至1911年,广州的河南戏院、海珠戏院(初名同庆戏院)、乐善戏院、南关戏院常请名班演出,被称为“四大戏院”

粤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戏曲艺术之粤剧)(6)

还有用竹木搭的戏棚。当时演戏是演通宵(称为天光戏)的,场内秩序虽较为混乱,但人气甚浓。演出市场的兴旺,亦引起戏班公司的出现。它打破吉庆公所垄断接戏的业务,自己拥有戏班,使演出市场更呈兴旺。清末民初,著名的商业化戏班公司先后有宝昌公司、宏顺公司、怡顺公司、太安公司、兴利公司、汉昌公司等。其中历时最长的是宝昌公司与宏顺公司。

粤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戏曲艺术之粤剧)(7)

宝昌公司班主叫何尊楼,先后拥有人寿年、国丰年、周丰年、国中兴、华天乐等班,还经营广州几个大戏院及香港的东升戏院、澳门的清平戏院等。宏顺公司的班主是邓瓜两兄弟,拥有祝华年、祝康年、祝尧年等班。此外,还有何浩泉办的公司,拥有名班寰球乐及同春班等,在1918年还首创男女演员同班的“共和乐”,但不久因受到社会上的守旧派攻击而解散。广州的男女同台演出班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才受香港影响而正式出现,冲破男女分班的局面,此是后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