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章首发于要文献找上图。作者:思远。

春暖花开的季节最适合游玩(春风沉醉的江南)(1)

郁达夫游记 专著

著者郁达夫, 陈子善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索书号:I266.4/4235-11

2019年由陈子善先生新编的《郁达夫游记》汇集了47篇郁达夫先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写下的游记散文,其中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和《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先生1896年出生于杭州城郊山清水秀之地——富阳(现杭州市富阳区),后赴日本求学,并于1933年从上海移居杭州,在随后的两三年间受杭江铁路局和东南五省周览会等单位和组织之邀,“公费”游览了江南名胜,留下了几十篇山水游记,并先后出版了《屐痕处处》《达夫游记》等散文集。因此,在这本新编的散文集中,描述江浙一带风光的散文占了大半篇幅。

郁达夫先生在书中谈到:“旅行,实在是有闲有钱有健康的人的最好的娱乐。”“旅行的快乐,第一当然是在精神的解放;第二,旅行的快乐,大约是在好奇心的满足。”作者的游记散文和一般散文重在客观描述景观有所不同,字里行间更加突出“自我的表现”,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和当下的生活与心境紧密关联,同时关注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充分表达对时局的批判和思考,借着山川美景抒发内心情绪,形成了独特的散文风格。时值春日,不妨跟着这位90年前的“旅游博主”在江南的山水中游历一番。

杭州

1933年,郁达夫先生举家迁居杭州,书中形容自己铩羽归来,在此地苟活。杭州的春天很短,每当气温升高,郁达夫先生仿佛一个“病夫”,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头昏脑涨,本地人称之为“疰夏”。为了将身体练好,抵御浓春的压迫,他日日游山玩水,暴走爬山,跑遍了整个杭州,留下十几篇游记。

提到杭州,人人都说西湖。郁达夫先生作为一个深度游的“资深玩家”,带着友人爬吴山,暴走城北皋亭山赏梅,去玉皇山登高远望忘却世俗烦恼,去之江寻年少友人。除了故乡富阳,作者大概对西溪是真爱,一年间三次漫游西溪。郁达夫先生一直对十几年前第一次的花坞之行念念不忘,当年在松木场放马山背后养病的他乘坐黄包车,过古荡、东岳、伴凤居,又过了风木庵,突想找个清静之处乞茶喝,车夫将他带到了花坞。作者笔下,花坞三面环山,一谷之下,竹木萧疏,清溪蜿绕,庵堂错落,尼媪翩翩,仿佛进入“世外桃源”。十余年后与友人坐汽车去心心念念的花坞,却再也看不到从前的恬淡幽静,不无遗憾。

虽然作者说自己不是做西湖旅行指南的人,但他在《杭州》一文中借明代高濂《四时幽赏录》,将杭州人四季的闲事一一列出,大约得到他亲身体验后的高度认同:

一、春时幽赏: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里看菜花,虎跑泉旁试新茶,西溪楼啖煨笋,保俶塔看晓山,苏堤看桃花;

二、夏时幽赏:苏堤看新绿,三生石谈月,飞来洞避暑,湖心亭采莼;

三、秋时幽赏:满觉陇赏桂,胜果寺望月,水乐洞雨后听泉,六和塔夜玩风潮;

四、冬时幽赏: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雪后镇海楼观晚炊,除夕登吴山看松盆。

浙东

《杭江小历纪程》和《浙东景物纪略》记录了1933年深秋郁达夫先生试乘即将于年底开通的杭江铁路(今浙赣铁路),从浙江的杭州经过萧山、诸暨、义乌、金华、江山等地,最终到达江西的玉山,并将这番游历写成两篇旅行记,详细介绍了游览路线、沿途景点、风土人情和食住交通,后被收录到杭江铁路局发行的旅行指南中,大概是铁路局请名人代言的一种宣传方式。

随着作者到达金华北山双龙洞,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今的喀斯特溶洞里,通常在岩壁上装点各式彩灯,既能起到照明作用,又营造了似幻如梦的氛围。可90年前,作者要点着汽油灯去细细观察洞顶的岩纹,平躺在小船底才能游览里洞,历尽千辛搨了两张庆历四年的题名石刻,满意而归。

作者在《方岩纪静》中提到,在金华的旅馆住下,便有身着青布长衫的乡下先生来兜揽方岩上香的住宿生意,香市盛的时候,每家旅店都患人满。感叹江浙一带商业头脑之灵活,百年前就在景区周边发展了配套服务业。文中描写方岩附近的山:“都是绝壁陡起,高二三百丈,面积周围三五里至六七里不等。而峰顶与峰脚,面积无大差异,形状或方或圆,绝似硕大的撑天圆柱。峰岩顶上,又都是平地,林木丛丛,簇生如发。峰的腰际,只是一层一层的沙石岩壁,可望而不可登……”学过地理的人从文字中就能猜出个大概,这方岩恐怕是丹霞地貌景观,达夫先生虽是作家,但是对于自然景观的观察之细致,描述之精准,眼光之独到,令人赞叹。

苏州

《苏州烟雨记》虽然是一篇因病中止的游记,却记录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个清秋的早上,同乡友人路过作者在上海的家门口说要去苏州,他当下虽有一篇文字没有交出来,但跟着友人踏上了去往苏州的三等车上。文中细致地描绘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更多的是作者心中所想。作者从友人家中到葑门、玄妙观、观前街、遂园逐一游览,在汽车上、店铺中、茶馆里观察着其他同行的旅客,免不了将这座封建时代的古城和暂居的上海做对比,称之为“一个浪漫的古都,街上的石块和人家的建筑,处处的环桥河水和狭小的街衢,没有一件不在那里夸示过去的中国民族的悠悠的态度”,感受到苏州人独有的风雅趣味,在这里看出了亡国的颓废美和悲壮美。

书中除了江南风景,还有不少对北国风光和闽南生活的描写,每一篇都值得细细品读。这些游记散文记录了郁达夫先生的真实生活,他毫不避讳内心的苦闷孤寂,细腻的笔触让人身临其境。几十载物是人非,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曾经花费一天功夫才能抵达的风景,如今只需个把小时。倘若你恰巧在作者笔下的这些地方居住过游玩过,常常会在文中发现自己走过作者当年走的路,别有一番体会。春光尚好,不妨将这本游记当做藏宝图,跟着郁达夫先生遍寻江南。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富阳人,现代作家,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他人评述

画家刘海粟曾评价郁达夫的散文:“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巉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往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