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1)

画中的我们

每个人,都走进了爱德华·霍珀( Edward Hopper )的画中。

原本吵闹的都市,变得无比安静,原本熙攘的人群,消失的无影无踪,有时甚至会怀疑:这真的是我熟悉的那个城市吗?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2)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3)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4)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5)

空荡的街道

强势崛起的工业文明和高楼林立的都市繁荣,代表着 70 年前的美国,更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但在霍珀的绘画哲学里,这些喧嚣都只是解读画作时的背景资料,无足轻重。空荡的街道,街角或杂货店前偶尔出现的某个人,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男女,才是他画笔下的重要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隐藏在现代人内心的社会景观——冷寂与疏离。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6)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7)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8)

街角的某个人

霍珀像是这个世界的观察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视角,又或是“偷窥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看方式。同时,他也在画中留下了城市人的印记,邀请我们一起进入,在画中游走,所以读这些作品,常常会感到那些场景都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陌生又熟悉。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9)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10)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11)

孤独的建筑

霍珀生性如此。

他曾多次去往巴黎学习,在印象派大师们的画作前,他找不到共鸣,也无法融入年轻艺术家的群体,他游走在塞纳河边,冷静的勾画着这个城市的底色。

40 多岁时,霍珀与妻子乔步入婚姻,二人都是艺术家,但为了支持霍珀创作,乔放下画笔,一边担任丈夫的生活管家,一边成了画布上的模特。那些坐在床边看书、向窗外张望及看向远方的女子,大多是乔。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12)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13)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14)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15)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16)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17)

画中的“我”

这些闲适的场景,看似稀松平常,却十分真实。它是霍珀与妻子的真实生活,也是现代亲缘关系的缩影。

如果把画中人物的面容替换,每个人都会是合适的,他画出的氛围如此朦胧琐碎,却也如此真实具体。

如今,躲在家中的我们,像极了霍珀画中的人物。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18)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19)

家中的“我们”

1967 年,霍珀在纽约华盛顿广场区的画室中死去,只有零星的几个人参加了葬礼,如此,像是对其作品的真实延续。

他曾说,如果我能用语言表达的话,就不会去画画了。

事实的确这般,解读霍珀的作品,我们总是围绕着表达孤独的几个近义词展开,除此之外,似乎一切文字都是无效的,也是多余的,但“孤独”二字又显得太过单薄,无法涵盖霍珀作品的全部。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20)

世界名画家霍珀(我们都走进了霍珀的画里)(21)

看一看阳光

他画过多张有关空房间的画作,里面被灿烂明亮的晨光填满。

相比那些有关疏离的青年男女的作品,今天我更愿意推荐这两幅简单场景。自称繁忙的都市人总是忙于工作和各种应酬,如今的片刻宁静,使许多人无所适从。

读完霍珀的画,是否想过,我们多久没有看过阳光在墙面上掠过的痕迹了?它们是否值得我们再次“浪费时间”?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