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容企业文化词汇(文化可以用活法)(1)

1.企业文化的定义

①企业文化的理论起源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美国企业在同日本企业的竞争中连连败北。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美国管理学者开始着手对美日两国的典型企业进行对比研究,希望探究其中的奥秘。

经过对两国企业的比较研究,学者发现:美日两国企业之间的差距不在技术、设备、资本等“硬”的方面,而在于日本企业不但重视“硬”的方面,更注重“软”的方面,注重企业中的文化因素。

1982 年 7 月,美国泰伦斯·狄尔和爱伦·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面世, 标志着企业文化这一新的管理理论诞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也被引入中国,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中国的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也日趋丰富和普遍。

②“总和型”定义与“假设型”定义

一种新的概念或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现象,企业文化也不例外。由于“文化”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一样,企业文化也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我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书籍或资料采用的是“总和型”的定义,也就是企业文化是各种要素的总和,这个和“文化是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总和”的定义是类似的,比如: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当然,不同的描述中“总和”所包含的要素不同,有的还包括:经营准则、管理理念、经营方针、企业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的描述。

如果你吐槽文化的“总和型”定义,我相信你也会吐槽企业文化的“总和型”定义。

当然,有的人索性直接借鉴被誉为“企业文化之父”——沙因的“假设型”定义,完整的描述如下:

企业文化是一个群体在解决其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过程中习得的一系列共享深层假设的集合,它们在群体中运行良好、有效,因此被群体传授给他们的新成员,并作为其解决类似问题时感知、思考和情感体验的正确方式。

我认为这个定义还是非常有亮点的,比如强调企业文化是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的,且运行良好、有效。但我始终认为用“假设”二字来形容企业文化,还是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真是应了那句话:学问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

③理解企业文化应直达概念本质

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企业文化,我们对企业文化工作地认识和态度就会走入误区。

比如,很多人认为,只有在企业发展势头较好的情况下,才会心血来潮去建设一下文化,提升一下团队的人文气息。但当其面临困境的时候,所有人想的都是如何生存下去,哪有闲心和功夫搞什么文化建设?甚至还有人会认为,在这个时候谈文化,不是脑子有病嘛!

也就是说,很多人把企业文化理解为类似“诗词歌赋”这种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不是“柴米油盐”这种生活的必需品。

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文化中的“亚文化”或“次文化”。如果理解不了企业文化,我们就要回归文化本身的内涵。

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有一段论述非常经典:到底什么是文化?我们一提起文化,首先想到的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就像是我们指着海面上泛起的浪花说这就是大海一样,其实浪花不过是大海的最表层,而在下面可以深达一万米、没有任何浪花的那个黑暗的、深不见底的地方,才是海洋的主体。文化的本质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所产生的谋生行为及意识体系。也就是说,文化并不是高于生存的东西,它就是生存本身。

王东岳先生的理解可以说直达文化的本质。那么,同理,我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也要直达其概念本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底层逻辑和最高纲领。

前面的文章我们已经论述了文化即“活法”,那么,企业文化也就是企业“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的“活法”。

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再把企业文化误解为花里胡哨的东西了,而是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的重要工作。

那么,文化可以用“活法”二字来精准而要简要的描述,企业文化是否也可以找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呢?

有的,也还是那位日本企业家的热销书籍名称——“干法”,细化的描述就是企业完成工作的方式。

2.企业文化的结构

我们先来看看文化的结构。

傅佩荣教授在文章中写道:“我们常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并对此觉得欣慰与自豪。但是谈到这个文化带给我们什么,恐怕就不易说清楚了。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礼物,礼物太多太杂,就需要一番分辨捡择的功夫了。”

所以,为了更好的认识、学习并传承文化,我们一般从文化分层角度来理解文化的构成。文化的结构主要有三层和四层两种分法。三层即观念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器物文化层。四层即心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物态文化层。

张岱年,方克立所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及程裕祯所著《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均采用文化结构的四层说。本人布衣公子赞同并也采用这种文化分层法,详见下表。

如何形容企业文化词汇(文化可以用活法)(2)

类比于文化的三层或四层结构体系,结合CIS导入理论,企业文化的一般也分为三层或四层结构,具体如下图所示:

如何形容企业文化词汇(文化可以用活法)(3)

《易·系辞上》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指的是可以感知的外形。“形而上”即超过我们感知之外的那些无形的东西,是“道”,我们能感知到的那些有形的东西,是“器”。故而,企业文化的四层结构可以简称为:道、礼、法、器。

3.企业文化的特点

毫无疑问,作为文化的亚文化部分,企业文化具备文化的基本特点,但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独特特征,我简单总结如下,欢迎补充,欢迎斧正。

①任何组织都有文化,企业文化无处不在

任何公司都有企业文化,不存在没有文化的组织。企业文化伴随着公司的建立与生俱来,它起源于创业老板,形成于创始团队,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过程而不断变化。

只要有人群存在,他们的行为就构成一定的文化,只是没有被提炼出来而已。企业文化,貌似不可琢磨,其实在企业内部如同空气一般无处不在。

它看似无形,却渗透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每个细节当中;

它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

它不是行为活动,而是产生行为活动的原因;

它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反映的处世哲学;

它不是工作状态,而是这种状态所蕴含的对工作的感情;

它不是服务态度,而是服务态度中体现的精神境界;

总之,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之中,员工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标准和方向。

②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企业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组织效率、组织行为,人们能看到行为的结果却很难捕捉改变其过程,也正由于这一特点,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中最无形的工具,它像水和空气一样,潜移默化地影响所有员工,不知不觉地靠近文化理念,接受行为规则的约束。

所以,当员工进入一家新的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及工作体验,会逐渐融入新的团队,从而具有共同的文化属性,产生了与团队要求相一致的态度与行为。正如《荀子》中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③企业文化是内隐的,往往疏于管理

企业文化是隐藏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背后的企业基因,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以被明确感知,只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几乎企业所有的外显行为,均是由其背后的企业文化所决定。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它的文化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在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正是由于这种看似“与生俱来”的成因,往往导致企业对于文化疏于管理,任其“野蛮生长、自由发展”。所以,企业文化中也常常会掺杂着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因素,或滞后于企业的发展状况,这正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所在。

④企业文化是独特的,难以模仿的

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这些历史凝结了公司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而所有的一切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基础,因此,不同企业的文化一定也是不同的,本身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

企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企业独特的历史环境、文化传统、领导人、管理方式、产品和服务,决定了企业面对的问题是千差万别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必然是独一无二的,而且难以模仿的。

每个优秀的企业长期卓越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创造和发展了一套独特的文化品质。企业内部的员工对自己文化的许多方面都视为当然,只是在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才会感到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的文化建设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以丰富和完善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但是绝不能凭空捏造企业文化或照搬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

⑤企业文化随着公司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前面分析“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的话题中,我们已经得到这样的结论:在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文化需要不断迭代,如同软件系统需要持续升级一样,否则,不但对企业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相反可能会成为阻碍。因此,在企业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塑造企业文化成为解决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如何判断企业文化是否需要更新?沙因的观点是:人们在判断什么是“合适”的文化时,往往依据的是实用主义的标准,即合适的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在成功完成首要任务的同时处理好内部关系。正如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会不断变化一样,特定文化假设的有效性或合适性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也需要不断变化,尤其是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企业遇到各种困难的时期,企业的内部环境、氛围与外部环境要迅速保持同步,来快速适应变化、满足市场要求。正因为有了这些转变,企业才能持续发展而不被淘汰。

比如:阿里随着外部商业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业务发展的特征,数次更迭企业价值观,从初创期的“独孤九剑”,到全面发展期的“六脉神剑”及至2019年进阶版的新“六脉神剑”。

本期参考资料:

1.《企业文化生存与变革指南》沙因

2.《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方克立

3.《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程裕祯

4.《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