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史一壶茶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相关知识讲解(从隋朝的覆灭看南北朝)(1)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随着《三国演义》的普及,可谓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了,其中反映的中国古代分分合合的历史潮流,也已经被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所证明。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中国人对于统一和平的追求,不用再赘述。可我们不禁要问,既然统一是历史的大势所趋,那么为什么每一代封建王朝,最终都会走向没落,然后带来分裂的乱世呢?

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正好能够解释这其中的原因。首先隋朝是在南北朝分裂的基础之上统一全国的,接着又很快在内部的分裂下,被唐朝所取代。这其中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值得让我们深思。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相关知识讲解(从隋朝的覆灭看南北朝)(2)

“衣冠南渡”导致南迁的“门阀士族”与北方的“关陇世族”对立,这也是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原因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中描写的现象,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优美的江南风景。山河从来都是静谧而美好的,但是在南北朝时期掌握着江南实际控制权的士族门阀,却从来都不美好。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私欲,将整个中央王朝拖入内战的泥淖之中,使得民族外部环境极度恶劣,然后又导致了大量掌握着知识和财富的士族门阀举族南迁,从北方到江南去避难,史称“衣冠南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相关知识讲解(从隋朝的覆灭看南北朝)(3)

图丨士族门阀举族南迁

唐代刘知幾曾在《史通.邑里》中记载:

“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

西晋八王内乱,导致北方民不聊生,外族入侵,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的士族门阀,包括当时的西晋皇帝晋元帝在内,整体迁移到南方,重新建立统治。因为古代“衣冠”有代表礼仪的含义,所谓“君子死而冠不免”,所以将这些代表着礼仪文化的士族南迁,叫做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造成的后果自然就是南北分割,其后百余年间,南方就在这些南渡的士人手中,而被他们遗弃的北方大地上,一个新的士族门阀集团又重新建立,就是以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代表的“关陇世族”。

隋朝一统天下的过程,其实就是关陇世族打败江南世族的过程。因为在军事上的失败,江南世族在天下之争中输给了隋文帝,才有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但也同时埋下了隋朝分裂的根源。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相关知识讲解(从隋朝的覆灭看南北朝)(4)

图丨隋朝疆域图

天下一统,还于和平,江南那些曾经为了避祸而“衣冠南渡”的士族们,想要在统一的王朝中谋求更多的地位,以保护自己在南方的利益,但这对作为征服者的关陇世族而言,显然是不可接受的条件,再加上隋炀帝杨广为了制衡已经发展壮大的关陇世族,刻意引进大量南方人进入朝廷,由此埋下内战的种子,直至李渊起兵造反,天下易主。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同样短暂的秦王朝灭亡,是因为严苛的律法制度不满足于人民想要休养生息的愿望的话,隋朝的灭亡,固然和隋炀帝杨广的好大喜功有关,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士族门阀之间的利益之争。

不仅是江南世族,还有在南北朝战争之中兴起的关陇贵族也是一样,这些顶着“衣冠世族”的名义,自诩代表先进文化的贵族集团,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将国家拖入分裂战争的漩涡,让人民承受战争之苦,可谓是“肉食者鄙”!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相关知识讲解(从隋朝的覆灭看南北朝)(5)

“衣冠南渡”是士族门阀维持自身特权做出的逃避行为,而隋朝也因士族之间的斗争灭亡

既然隋朝的灭亡跟关陇贵族和江南世族的争斗有着密切关系,那么这两个同样作为士族门阀的势力,到底在争什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相争的?

“衣冠南渡”的本质,是士族门阀为了保障自己利益的一种逃避行为。北方连连战乱,人口流失现象的严重,使得士族门阀们的利益也开始受损,他们掌握着大量的土地资源,而这些土地资源是需要人去耕种的,士族门阀的特权,也必须是建立在剥削下层人民的基础之上的。

当因为战乱,这个基础不稳定甚至开始消失的时候,他们自然的就选择下一个可以继续建立稳定的剥削结构,享受特权的地方去。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相关知识讲解(从隋朝的覆灭看南北朝)(6)

图丨享受特权的门阀士族

那么从北方迁到南方之后,他们做了什么呢?葛洪曾在《抱朴子·吴失篇》中这样形容东吴大族的:

“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还只是门阀士族兴起的时候,远不止高峰。而两晋南北朝时期,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门阀士族力量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在南方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在北方关陇八大家族将国家的权力牢牢的抓在手中。

秉持着士族门阀这样的作风,这些南迁的士族们一到南方,就开始大肆的兼并土地,隐匿户口,蓄养私兵,名义上臣服于国家,实际上几乎等同于战国时期的诸侯,甚至犹有过之,战国年代大家至少还需要一个大义名分,需要周天子的册封。而到了南北朝及隋初,这些士族并不在意国家的统治者是谁,只要你符合我的利益需求,就支持你,只要你损害到我的利益需求,就造反起兵。

《资治通鉴》中记载当统一的隋朝颁布的法令不符合世族的利益时,说:

“于是婺州汪文进、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懀皆举兵反,自称天子,署置百官……攻陷州县。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

而斗争的另一方关陇世族,也都是一路货色,战乱的起因,正是在隋王朝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陇世族想要将江南世族的利益收归己有。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相关知识讲解(从隋朝的覆灭看南北朝)(7)

图丨实力强大的关陇世族

另一方面,造成这些斗争的原因,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九品中正制”的延续,“九品中正制”下,国家人才的选拔不是看才能,而是家族门阀的势力,这就倒逼这些门阀们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提升自己的“品”。

综上,衣冠南渡的本质,是士族门阀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特权属性,而做出的选择。而这种现象又导致了当统一的王朝触及到世族豪阀的利益时,被他们群起而攻,最终覆灭的结果。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相关知识讲解(从隋朝的覆灭看南北朝)(8)

隋朝的灭亡消耗了门阀士族的力量,使得历代统治者意识到门阀的危害,门阀士族也因此逐渐走向消亡

在隋朝的废墟上,李世民统领文臣武将重新一统了天下,在这过程之中,不管是关陇世族还是江南世族,力量损失都很大,而这给唐初的稳定和繁荣留下了宝贵的空间。

其后,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前者让庶族地主阶层才有机会进入了朝堂,后者使得皇帝之下朝臣权利分散,限制了门阀士族的出现。

同时,科举制度又带来了充足的人才资源和社会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这就彻底关上了门阀士族不断反复的最后一扇门,所以从隋朝以后,中国历史受到门阀世族的消极影响逐渐减少。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相关知识讲解(从隋朝的覆灭看南北朝)(9)

图丨科举制打压门阀士族

另一方面,隋朝的灭亡让当权的统治者意识到了门阀士族的危害,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各代皇帝都有意识的打压门阀势力,阻止其发展壮大。

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则天时代,对门阀士族的打压。李世民死后,唐高宗李治继承皇位,面对经过几十年休整后又重新开始冒头的门阀势力,李治深刻的认识到其危害性,借助武则天的手打压门阀势力,武则天称帝后为了平衡世族力量,大肆启用寒门出身的官员,彻底将又要冒头的门阀势力打压了下去。

《资治通鉴》中记载:

“太后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一下,不可胜数。”

这一方面是武则天以女性身份称帝后面对朝臣的反扑做出的被动之举,也是她延续唐高宗打压门阀势力的主动选择。

经此,其后历代帝王皆打压门阀,门阀势力从此几乎消失在中国的历史之中。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相关知识讲解(从隋朝的覆灭看南北朝)(10)

图丨彻底消失的门阀士族

隋朝的灭亡,是门阀士族在历史上对于皇权的最后一次反扑,也让历代皇帝彻底认清了他们的嘴脸,记住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从此,门阀士族开始淡出历史。

虽然其后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新的以师生关系为纽带的文官利益团体,又建立起来。但至少,文官利益团体跟旧时代门阀士族相比,他们不是同宗同族,有着血脉联系,居住在一起,不会动不动举兵起义,将国家拖入连绵的战乱之中。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战乱来临,掌握着资源的门阀士族们,可以轻易的“衣冠南渡”,可留在北方的那些普通百姓们,只能在战火中艰难偷生,十不存一。当国家重新归于统一的时候,这些门阀士族又打着自己是承载“衣冠文化”的精英,重新回到中央王朝试图寻求更有利的位置,维持自己的特权阶层,甚至不惜为此发动战争,遗恨无穷。

从文化典籍的角度上,“衣冠南渡”或许为中华文明保留了很多传承久远的种子,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但从政治制度“不破不立”的角度上来讲,“衣冠南渡”将落后自私的门阀政治的消亡,延缓了很长一段时间,可谓是有利有弊。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权利地位,不顺应国家民族统一愿望的,势必要被碾碎在历史的车轮之下,或早或晚而已。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旧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