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甲卷作文题目甫一公布,评论文章顷刻间充盈网络,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议论文结构思维?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议论文结构思维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甲卷作文题目甫一公布,评论文章顷刻间充盈网络。
在众多评论中,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有一些中学老师抱怨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主题过于“高大上”,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应对“难度大”。
其实不是试题太难,而是我们在常规语文课上教给学生的不够,学生所得太浅薄。没能把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只是得到“鱼”,没有获取“渔”。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已经向能力深处漫溯,高考考的是能力,作文考的内核是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教师对逻辑思维知识知之甚少,概念之间的关系都不清楚,何以使学生昭昭?何以上场考试?
“可为”与“有为”不是二元对立,而是递进关系,中间还有一个“能为”,关键在于“为”。可为与不为相对;不能而不为,是诚不能,能而不去做是不为,非不能。可为又能为却不为,肯定不会“大有作为”。要么徒留遗憾,要么一事无成。之所以“有为”,是因为在“可为”条件不充分、不具备时,特别是自己力量不足不能“为”时,仍然为了“应为”而敢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哪怕是牺牲!无数的仁人志士的有为不就是这样的吗?
语文教学的“可为”做好了,学生才会在高考考场乃至社会考场“大有作为”。如果课堂上“教”被人为迫使远离,所谓的“学”成为主角,那么在应对能力为核心的高考中必然会落得一地鸡毛。笔者所说的“教”,是指教学生学会“学”,学会读书,学会做事,学会写文章。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能够融入逻辑思维教学,带领学生从课文中学到作者写文章的智慧。学生带着学来的智慧背囊,应对高考还会是难事吗?
比如,我们在教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如果能用逻辑思维解读,学习文中的逻辑思维,在应对今年甲卷作文题时就能直接与考题密切关联起来。
我们读王安石这篇游记,要学会“深思慎取”,学习王安石清晰而有逻辑性的思考。王安石游褒禅山,得出这样的一个推理:“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欲观奇、伟瑰怪之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们在此基础上将推理升华:“易则为者众,难则为者寡。”“故欲担世之奇伟之业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对“与众人游后洞但中途折返而后悔”进行深切反省:“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我们对此也升华一下:面对应为之事且又能为者,能而不为,后悔;尽吾志而为之,虽不达吾志但不悔也。由此我们会得出王安石的隐含在这篇游记里的“三为哲学”,即应为能为必为之,决不使己空悲切。
读完课文,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课文的要旨在“为”字,教者应教学生归纳出新思想一一“可为之事必为之,莫待事后空悲叹。”“可为”,就是“值得做的”且是“能做的”。“有为”,就是大有可为,就是大有作为。
如果我们让学生得到这样的语文逻辑思维教育,会归纳道理,懂定义释词,遇上类似全国甲卷文题有何难?从“可为”到“有为”关键在于“为”,提炼出这样的观点不是很深刻吗?
(吴奇 作者系天津市天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作者:吴奇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