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摘木梓

文/中原

昨天在东莞出差,闲来翻看手机之时看见一张图片。成色并不是很足的秋天里面,中间写着雕版体的“白露”二字,环顾周遭的景物似乎也有些属于这个节气意境。我这才确定,时光流转,季候是到了白露了。至于过了,还是没有过,过没过与准确的日子又差着几天,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节气的到来是一次次的提醒。若是还在山野农家,无论春寒料峭还是数九寒冬,每个节气都有它要做的事,周而复始劳作成了勾勒回忆来面的线条。

而使我想起与摘木梓有关的事,正是这白露的提示。印象里摘木梓正是这个季节,我不参与这项活动已经有十五六年了。大约还在我的小学时代,山居的客家人终究没能经住南国的诱惑,将田土山林都一并舍弃了,开始漫长打工生涯。尔后就鲜有听到了关于木梓的事情了,早年还偶尔在电话里听母亲说山上的木梓被外村人偷了之类零星的话,也顺带问过家里的木梓摘得怎样了,而家里榨得的木梓油逐年减少,直至全无,后面干脆也就没人会提起这项农事了。事实上,木梓与摘木梓,以及其它与木梓有联系的事物都不可阻挡的渐行渐远了。

我所说的木梓,指的是木梓树的果实。木梓是山茶科常树灌木,在南方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古代也有“乡梓”一词代称故乡,足见其与古人生活联系之紧密。木梓是赣南客家话的叫法,不少地方也称之为山茶油。市场上偶然也能见到所谓的山茶油,产地也多以江西、湖南居多,其原料究竟是我所说的木梓还是茶叶树所结茶籽的就无法去深究了。这年月的事情太多,犯上不为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较大劲。

木梓曾经是故乡主要的食用油来源。像我家这种多山的农户,摘木梓的活动要持续十天左右的时间,基本上是晚稻归仓后至过年之间最大的劳动项目。每年榨得的油料是要以百斤计的,自用之余还可以出售换钱,是当时为数不多可以补充收入的途径。现在的木梓油,若是能确保来路与品质,其价值是不菲的,每斤至少要卖到六七十元。即便是如此的价格,也不会有更多的纯正木梓油用来买卖。记得前年,远嫁赣北姐姐不远千里的给家里送了一壶,正是因为我家已经多年没有摘过木梓了。

木梓油现在的用油也不像从前一样拿去炒菜炸果,多半是用洁净的玻璃瓶装好,紧紧的封住,藏放起来。碰到头疼脑热,用来涂沫太阳穴、炖蛋,或是给婴儿润肤用。遇到有人讨要,总要让对方废些口舌,见了态度后才愿意割舍几两。听母亲提过,用木梓油抹过的婴儿,长大了不会有皮肤干燥的问题。在老家人的观念里,若是见到哪个人皮肤干燥,旁人必定要说“小时候没有抹到油”这类话,小时候抹的正是这木梓油。

然而,木梓油的地位不是一直都这么高的。时间倒回十几二十年,我们与木梓关系还是非常之近的,与它所榨出来的油也远没有现在的生分。

秋风吹至赣南的时候,木梓也压上了枝头。老辈的规矩是,必须等到白露后才能摘木梓,明白了黑猫白猫道理时代的人性子总没那么好,心性急切,往往在白露前四五天就忍不住上了山摘了起来。过去,摘木梓是件大事,一家之中除了个别老人妇女留守家中为上山的家人准备一日三餐外,其余成员都要被动员起来参与其中。

油茶是哪儿的土特产(与油茶有关的事)(1)

初秋的山野,寒意轻轻,那些清早就起来的山里人,匆匆扒拉几口早饭之后便要出门了。但是外村的人似乎起来更早,总是先人一步,在我们还没有放下碗筷的时候就已经走过两三里路赶到了山脚下。他们的林地小,木梓树少,自然更为急切,就算要提前摘,他们也要抢个早,确保自家的木梓一颗不落的摘回去。如果运气好又能吃苦的话,能抢先在无主的密林里额外的摘上一些,一天穿山过坎的差不多可以多摘上七八十斤,这种诱惑足以驱使他们起得比山里人还早。

吃罢早饭,就要开始上山摘木梓了。摘木梓,就意味着要上山。虽然那时候的山路还可以通人,但也不似大家嘴上的“以前”那样宽敞。这时候上山的人都会翻出已经穿旧的衣服罩在身上,以应对山路两边横生的枝节。山民的务实,很容易就可以得到检验,一件旧衣既可以保护身体,也不会因为被划破而感到惋惜。除了旧衣服,摘木梓还有几样必需的装备。

镰刀,用处颇多,上山路上如遇阻碍第一个就要用到的就是镰刀,用它砍断横生于路间的草木,扫除前进的障碍。真正到了的摘木梓的时候,它还要负责砍掉缠绕木梓树的藤蔓,清理树下的杂草树苗,给能创造收益的木梓树整理出更宽的生长空间。再不济,如果木梓的产量有限,已经上山的人是不会空手而归的,这个时候需要用镰刀伐取一些不知名姓的杂树,扛回家当柴烧。

扁篓是赣南人独创的竹器,个人认为发明它主要作用就为了摘木梓,至于后在发展到用来装泥鳅黄鳝之类的,纯属功能的二次开发。扁篓由老竹的细丝编就,横截面像特别像猪腰子,也类似于行军用的饭盒,靠近身体一侧向内凹,是山村里最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器具。

油茶是哪儿的土特产(与油茶有关的事)(2)

扁篓装有宽度五公分左右的厚肩带,斜挎在肩上可以有效分散压力,减轻肩膀压力。流线型的外型和宽肩带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方便背着它爬树摘木梓,平稳身体重心。开放的敞口可以直接将手中的木梓丢进去,腾出双手无论是摘木梓还是爬树,都极为方便。扁篓的大小没统一的规格,大者可装四五十斤,小的也能装二三十斤,做工水平也因各家手艺和用心而大有不同。在我年少时,父亲用他的耐心和雅兴编了一只精致的小扁篓,只能装五斤左右的东西,颇为小巧,成为我和哥哥炫耀的资本,每到摘木梓时便要轮流抢着背。

扁蒌的作用大抵就是如此,此外摘木梓时带上个纺织袋是很必要的,忙碌的山民鲜有时间去巡山察看,木梓是否丰收在没有进山之前是难以判断的。若是摘得多了,便要用到编织袋,用来搬运更多的收成。

竹钩子也摘木梓必备的装备之一。竹钩子用毛竹尾做成,粗的那端留下主枝第一节,其余部分处理干净,像极了尾部加长的“√”,长度一至两米之间,山里人称它为“竹钩子”或“钩子”都是贴切的。钩子的作用,在于拉近木梓果实与手之间的距离,不断是攀缘树上,还是树下采摘,有了钩子的帮上大忙。当肩挑木梓下时,竹钩子也可以变成为手杖,用以分散承重平稳身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