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中,朱德元帅的婚姻生活是最坎坷的,他前后经历了六段婚姻,除同第六任妻子康克清白首偕老外,前五段婚姻皆以不幸收场。前五位妻子,不是过早病逝,就是失散、离婚,或者为革命牺牲了。所以朱德一生仅有两个子女,即第二位夫人萧菊芳所生的儿子朱琦,和第四位夫人贺治华所生的女儿朱敏

在"说历史的女人"第1551期她是朱德唯一的儿媳,47年没调动工作,唯一特权:坐火车不要钱,笔者曾讲述了朱琦的人生经历,本文接着叙说朱德唯一的女儿朱敏的故事:她自幼缺爱,还不幸进过德国纳粹的集中营,备受折磨;尽管建国后在北师大任教,但仍然遭遇不少磨难;为了她,一生坚守原则从不搞特殊化的父亲朱德,曾动用过一次特权,而这次特权却令人感慨万分……

(一)自幼缺失父母之爱的朱敏

1922年,36岁的朱德同19岁的贺治华结婚。贺治华本是一位中学教员,开始时思想较为进步。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他们结婚后,便一同到德国深造,进入哥廷根城的奥古斯特大学学习。

朱德唯一的女儿(朱德唯一的女儿)(1)

1923年,朱德和部分留德人员在哥廷根合影。前排右起:朱德、贺治华、郑太朴、张申府。后排右起:孙炳文等

1925年7月,朱德因革命活动被德国反动政府驱逐出境,他只有携妻子前往苏联。此时贺治华已经怀孕,朱德把她安置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农庄。1926年4月18日,朱德的女儿朱敏出生。那时朱德年已四旬,40岁得女,他十分兴奋,为女儿起名为"四旬"。不过在外国过惯了的妻子贺治华嫌"四旬"太土气,于是给女儿起了个洋气的名字"菲菲"。

女儿刚出生一个月,朱德因工作需要回国。当时因为孩子小,再加上国内局势不稳,朱德让妻女暂时留在了苏联。临走前,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把小女儿抱在怀里亲了又亲,同她们娘儿俩洒泪而别。

然而,朱德刚走不久,贺治华就移情别恋,在莫斯科同别人结婚了。她让妹妹把未满周岁的女儿接回四川,从此朱菲菲又改名朱飞飞在四川老家跟着外婆长大。当时朱德因革命活动,长年在外漂泊,贺治华又跟了别人,所以朱敏自小就是缺爱的,她虽然有父有母,却得不到父母的爱。后来朱敏在《我的父亲朱德》一书中曾说:"我常常怨恨母亲:她为什么不要我?不抚养我?不给我母爱?"

朱敏在小时候对父母是没有概念的。直到她8岁时,有次外婆带她到街上玩,她看到墙上有一张画像,就好奇地问:这是谁啊?

原来那就是朱德的画像,当时敌人正悬赏他的人头。外婆赶紧拉着小飞飞走了,并悄悄地告诉她,那就是她的爸爸朱德。外婆没有告诉朱敏父亲的画像为什么被挂在墙上,但小飞飞临走前回头望了一眼父亲的画像,把父亲的样子记在了脑海里……

后来,朱德也一直想把女儿接到身边,但一直没有机会。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机会终于来了。1938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多方寻找,见到了已经12岁的朱飞飞。不过当时,外婆没有让飞飞走。直到两年后,邓颖超再次来接飞飞,外婆才同意放人,毕竟,孩子是她拉扯大的,她也舍不得啊。

1940年年底,朱德终于在延安见到了分别已久的女儿,再也舍不得她走了。54岁的他抱着14岁女儿,久久不愿松开。他把女儿改名为朱敏,想把她长期留在身边。

然而,战时岁月,身不由己,朱敏同父亲团聚才一个多月,便不得不分别了。

(二)纳粹集中营的悲怆经历

1941年1月30日,朱敏和毛泽东等一批革命家的小孩一块被送到苏联,到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当时朱敏还不满15岁,她又被父亲改了个名字叫"赤英"。这样一是为了以防万一,不会暴露身份;二是有红色英雄的意思。本来,朱敏对这次莫斯科之行充满激动和兴奋,因为对于她,莫斯科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她就是在那儿出生的,也是她的"故乡"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欧洲之旅却受尽了磨难。

当时二战进行到白热化的地步,苏德大战爆发。朱敏由于患了哮喘病,于1941年6月21日被送到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少先队夏令营里养病。刚到那儿不久,就遭到了那儿的德军的搜捕,朱敏和20多个来自各国的小孩不幸被德军俘虏。

朱德唯一的女儿(朱德唯一的女儿)(2)

中间为朱敏

这批小囚徒在当地被囚禁了两年,1943年,朱敏又和另外5个不满14岁的小姐妹被敌人装入闷罐车,押送到德国的东普鲁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里。在闷罐车里,朱敏就遭了一劫。

当时车上密不透风,囚徒在里面一个挨一个,非常拥挤,不到一天里面就臭不可闻;两天之后,朱敏就发烧了。如果被敌人知道,她将会被扔下车,可能就没命了。她在昏迷中感到有人在往自己嘴里喂水。她吃力地睁开眼睛,发现是一个红军模样的人(应该是被俘的红军战士)。他对朱敏说;"你一定要活下去,哪怕像牲口一样,也要活下去,活下去就是胜利!你还要回到你的祖国,爸妈还在家里等着你呢!"于是朱敏打起了精神。

经过数日的奔波,终于到了德国。进入集中营之前,小囚徒们被搜身。父亲送给朱敏的一只派克钢笔也被敌人搜走了,笔帽上还刻有朱德的名字,幸亏搜查的人不认识汉语。朱敏还有一个同学送她的列宁纪念章,她偷偷地将它含在嘴里,压在舌头下,才免于被没收。

在监狱里,小小年纪的朱敏受尽了折磨,每天只能吃发霉的黑面包,还要和其他的小囚犯一块做苦工。他们在兵工厂干活,受尽非人待遇。后来朱敏回忆说,那个所谓的工厂只是一个四处透风的大工棚。他们的工作就是,将其他车间制造的子弹装进盒子里,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

"两只手被冻得红肿,手背上生满了冻疮,一碰脓血直流,疼痛难忍。时间一长,手掌的皮肤被磨得像矬子一样粗糙。"

那时的朱敏听不懂德国话,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她长年不说话,只默默地干活,时间长了,她几乎丧事了语言能力。因为营养严重缺乏,她的头发曾大把大把地脱落,并且个子也不再增高。那时本来正是长身体的年龄,可她从那时起一厘米也没有再长过(在后来的照片上也可以看出,她的个子很矮)。

朱敏在集中营里还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她曾经患了颈部淋巴结核,结核块发生了溃疡,脓血糊满衣领,脖子也严重地肿胀了。后来监狱看守不得不把她带到医务室治疗。可那些医生对囚徒们非常残忍。一个医生压住朱敏的头,拿起一把没有消毒的剪刀,朝她的溃疡处一剪子下去,最后活生生地把脓血硬挤了出来!但这一切都是在没有用麻醉药的前提下做的。当时的朱敏无疑是受了一次酷刑。治疗结束后,朱敏的溃疡面积反而更大了……

这次颈部溃疡,给朱敏的脖子上留下了一道三厘米长的永久的疤痕。

1944年1月30日,朱敏和几个小伙伴正在放风,一个德国看守过来,拿着相机要给她们拍照。几个小女孩见那看守表面和善,于是她们露出了真诚的笑容。可那个看守以为她们在嘲笑他,于是他扔下相机,举起皮鞭便朝朱敏她们狠狠地打去。小姑娘们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在集中营里,朱敏她们对敌人充满了仇恨,她们也想尽一切办法跟他们斗。1944年时,苏联红军大反攻,法西斯德军节节败退,也更加疯狂地让集中营的囚徒们为他们制造弹药。朱敏她们听说子弹受潮就会变成哑弹而失效,于是她们便给子弹"使坏"。她们找不到水,于是就趁监工不注意,往子弹盒里拼命地吐口水,以至于到下班时,她们一个个口干舌燥,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1945年的新年钟声响过,朱敏终于等来了希望,那时她们经常听到外面的枪炮声,苏联红军要打过来了。

1月30日清晨,朱敏和难友们醒来后发现,集中营的大门敞开着,四周非常宁静。大家意识到德国人都逃跑了。于是难友们都流着泪水紧紧相拥!接着小伙伴们都往外跑。朱敏跟着往外涌的人流,但不知道往哪里跑。因为集中营关押着各国的人。最后朱敏和几个小伙伴们决定向东方,向苏联的方向跑。

然后就是数月的流浪。朱敏和几个小孩白天不停地奔跑赶路,晚上露宿在野外。他们一直漂泊到波兰的一个小镇。那天半夜里,一颗炮弹袭来,受惊的人们四处乱跑。当时发着高烧的朱敏同她的同伴们跑散了。天亮后,她被送到苏联难民收容所。

在收容所,朱敏被安排在厨房里干活。又过了数月,收容所里来了一位新政委。他发现朱敏像个中国人,于是就想方设法盘问她的身份。开始朱敏仍然为了保护自己不愿透露自己的身份,只说自己是一个老中医的女儿,来苏联治病时被德国人抓走的。后来,政委反复跟朱敏交流,说到中国和苏联的情况,说到中国的抗日战争要胜利了。最后朱敏才流着泪说自己是朱德的女儿。

政委听说后大惊:"天啊,这样重要身份的女孩居然没有被德国人发现,你能活着走出集中营简直是个奇迹!是个奇迹!"

这时朱敏才知道,苏联最高统帅部正在寻找自己。1946年1月30日——此时,距朱敏到苏联整整五年;距她逃出集中营也整整一年了——朱敏乘坐火车终于回到莫斯科。

朱敏的这段经历很不容易,1995年,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时,俄罗斯政府向当年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老战士颁发了,由总统叶利钦亲笔签名的纪念奖章,中国有18个人被授予纪念奖章,其中的一枚授予了朱敏,表彰她不畏强暴,严守身世,顽强地在集中营中坚持下来,最终回到莫斯科的事迹。

后来,由叶挺将军之孙叶大鹰执导的影片,反映德国集中营悲惨生活的《红樱桃》中的主人公楚楚,就是以朱敏为原型塑造的。

在国内的朱德得知女儿回到莫斯科后,寄来了一封信。朱德在信中说,因为苏联在进行卫国战争,这几年他不愿打扰苏联政府,所以没有及时寻找女儿的下落,让女儿受了这么多苦,他希望女儿原谅父亲。朱敏读信后大哭……

回到莫斯科后,朱敏并没有马上回国,而是留在苏联继续学业。因为她一直记着父亲的话:"你到那里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回国多做贡献。"所以她"不能两手空空回国,更不能给父亲丢脸。"她也没有忘记自己这时的名字叫"赤英",她要当一个红色的英雄。在没有学到知识前,她决不回国!

在莫斯科,朱敏重新开始了全面的学习,直到1949年终于完成了留学的所有中学课程,并顺利考入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接着她又在苏联上了四年大学。1953年,朱敏大学毕业后,才回到中国,回到她朝思暮想的亲爱的爸爸身边。

朱德唯一的女儿(朱德唯一的女儿)(3)

(三)不搞特殊化的北师大教师

朱敏回国后,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后成为外文学院俄语系教授。她始终遵从父亲的教导:"我们国家非常需要建设人才,你所从事的正是培养人才的工作,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是爹爹对你的期望。"

朱敏刚参加工作,她的第一个儿子便出生了。67岁的朱德当了外爷,高兴坏了。他当时把小外孙托在手掌上,戴着老花镜仔细端详,像读书一样认真。

可让朱敏没想到的是,她产假一满,父亲就催着她去上班了。还有,她本以为自己作为朱德的唯一女儿,现在又有了小孩,可以跟父亲生活在一起,住在条件相对优越的中南海的父亲的家里

但朱德向来不搞特殊化,他没有照顾自己唯一的儿子朱琦,当然也没有照顾朱敏,他同时对这一对儿女宣布,以后经济上我不再帮助你们了。他希望儿女们自立。所以朱敏只有离开父亲住在北师大的集体宿舍。四年之后,她才搬进大学的教工宿舍楼,一住就是40年。

朱德唯一的女儿(朱德唯一的女儿)(4)

由于朱德元帅极讲原则,他的子女没有沾一点国家的便宜。比如他的儿子朱琦到铁路上工作,是从干锅炉工开始的,三年之后才干到火车副司机和司机等;他的儿媳妇赵力平在天津工作,一直47年没有调动,直到退休才回到北京。

朱敏也没有例外,她在北师大教职工宿舍楼里凑合了40年没动窝。她和丈夫共有6个子女(5子1女),住房十分紧张,但她为了父亲的原则,从来不敢提出搬家的事情。他的丈夫刘铮一直在外交部工作,经常出差,一年有半年不在家,朱敏一边教学,一边带孩子,十分辛苦。

后来,朱敏在《我的父亲朱德》一书中如此写道:"我深爱我的爹爹,因为他是亲人;我又抱怨爹爹,因为他是伟人。"是啊,如果她不是朱德的女儿,说不定她会向组织申请,给自己再分一套住房,或者调一套大的房子。然而,她是朱德的女儿,她必须遵从朱德的处事原则,她不能搞特殊,她必须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不过朱敏毕竟是朱德唯一的女儿,后来她还是享受了一次特权……

朱德唯一的女儿(朱德唯一的女儿)(5)

(四)朱德咬咬牙:必须动用一次特权!

说起朱德动用的这一次特权,也是令后人感慨不已。

1965年初,朱敏参加了北师大工作组,来到山西省武乡县工作。当时她才39岁,便患了青光眼,其中右眼几乎失明(也是她少年时在德国集中营留下的后遗症导致的),而且又有高血压。本来她是可以不去山西的,学校也不建议她去。可是她坚持要去,因为她是朱德的女儿,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结果就出事了。

武乡县地处太行山麓深山区,朱敏住的地方很偏僻,外面只有崎岖蜿蜒的山间小路。一天晚上朱敏因事外出,视力很差的她不小心一脚踏空掉到山崖下。当人们找到她时,发现她满脸是血,连忙将她送到当地很简陋的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认为朱敏受伤非常严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必须到县医院进行抢救!但那里坐汽车到县城至少要七八个小时,医生担心会出现意外,毕竟朱老总就这么一个女儿,不能有任何闪失。最后实在没有什么好办法,人们只有给在北京的朱德打电话,告诉朱敏受伤的情况。医生说情况很紧急,希望朱德最好能用直升飞机把朱敏送到县城医院。

朱德听到后脸色大变,这可是她唯一的亲闺女!然而,他还是犹豫了。自己是元帅,是国家领导人,动用一下直升机并不是难事,但这样无疑是在利用特权。为了自己的"私事"动用国家的飞机,确实影响不好。他向来是不搞特殊化的人啊。然而,此时,女儿的性命危在旦夕!他是不是应该动用一下特权?

面对敌人的千军万马,朱帅从来也没有慌乱过,如今为了女儿的事情,他却"惊慌失措",在屋里快速地不停地踱着步子。于是他再次问医生,情况是不是真的那么危险?

医生明确地肯定!他劝主帅不能再犹豫了:"朱老总,朱敏的身体向来不好,这您是知道的,再这样拖下去,恐怕……"

朱德终于咬咬牙,同意了:"好!马上派直升飞机!"

于是直升机连夜起飞!这下连县城都不去了,三个小时后,朱敏直接被送到北京!

在北京的医院,朱敏终于转危为安。

这件事被认为是朱德元帅一生唯一的一次动用特权。事实上,当时他刚做出派直升机的决定后,便立即向中央打了报告,检讨了自己的行为!自己这是"以权谋私"啊……

不过后来朱德对自己的行为也没有后悔,因为他如果不果断下决定的话,女儿可能真的没命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在生命面前,一切都应退让。再说,如果当时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的女儿身上,即便发生在普通的老百姓身上,相信朱帅也同样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特权就特权吧,能用特权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值了。

我们应该为朱老总这个举动喝彩!朱敏也应该为自己有朱德这样的父亲而幸运,而自豪。

朱德唯一的女儿(朱德唯一的女儿)(6)

左起:刘铮、朱敏夫妇和朱德、康克清

朱敏在教育事业上奋斗了30年,1986年,60岁的她才退休。退休后,她仍无法离开自己喜爱的教育事业,又创建了一所学校,即中国军地两用人才大学,并亲自出任院长。2009年4月13日,朱敏病逝,享年83岁。她的平凡但不寻常的一生当为后人铭记……

(文/说历史的女人·夏日漱冰)

参考资料:《朱德传》《我的父亲朱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