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篇课文,有的学生,一会儿就背会了;
有的,背了几天,一段还没背下来。
催急了,很委屈:我认真背了,就是背不会。
一位同事说,背书能力是不是遗传的?
那么,
背书慢,到底应该怎么办?
第一招:让自己“足够想背”。
动机足够强烈,人的潜能大着呢。
老一辈的很多人,不识字,
却能把“老三篇”背得很熟练。
普及下,“老三篇”是指:
《纪念白求恩》(1012字)
《为人民服务》(772字)
《愚公移山》(1605字)
三篇共3300多字,
那可是只靠听觉的。
很多学生背得慢,不是背诵过程中的慢,
而是背前的“慢”,
进行了太多的自我暗示:
“难背”
“太长了”
“我背不会”
……
于是就有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背不下来。
老师常有一个错误的认识:
学生“知道背书很重要,就是懒”。
关键在于什么叫“知道”,
积累经典、形成语感、提高鉴赏能力,
以及中考高考会考等说法,
学生真的是“知道”了吗?
真正的“知道”有两个源泉:
明确感受可测量的变化和拥有强烈的意愿。
《打开》的作者周濂说到一件事,
有一个“知道”吸烟不好但总戒不掉的同事,
一天,他看着pm2.5量表数值是25μg,
在他抽烟后的瞬间变成了500μg,
他才真正“知道”吸烟的危害。
这叫明确感受可测量的变化。
一个被老婆唠叨半生戒不了烟的男人,
被小女儿一句“你的嘴好臭”刺激到,
发誓再不抽一根烟。
这叫强烈的意愿。
总结一下,第一招是:
真正“知道”背书很重要,从而“足够想背”。
第二招:“理解”了再背。
“记忆”是两个字:
一个是“记”,输入,就是“背”的过程;
一个是“忆”,输出,就是提取。
有的人“记”的能力不行,背得慢;
有的人“忆”的能力不行,背了忘得快;
有的人“记”和“忆”二者兼不行,
背得又慢,忘得又快。
高中背诵篇目《离骚(节选)》中有这样几句:
如果一个班标上字音通过反复读来背,
另一个班看懂意思,理解之后背。
可能前者背诵时间短,后者时间长。
是不是前一个班的背诵效率就更高呢?
那就要看什么叫“效率”,
过两个星期再查,
前一个班几乎都不记得了,
后一个班大部分都记得。
显然,理解有助于长时记忆。
理解,就是对记忆对象进行加工。
比如,有人说帮我记个号码,
说一遍,
几秒后让人复述一般,没有问题。
要是过一天再问那个号码是多少,
是不大可能还记得的。
就是因为没有“理解”,没有加工。
有的加工,甚至几十年不忘。
比如我刚当老师时,
有人说他家的电话号码是7220060,
办公室一位老师说:
这电话号码好,
一个妻子领两个儿子,领领又领。”
(皖北方言‘领’是‘生’的意思)
我对数字不敏感,
是连自己手机号都不容易记住的人,
这个号码却已经记了二十多年了。
总结下第二招:
要想办法“加工”背诵内容,要理解,
一开始要花费一点时间,但记得牢,记得久。
所有的弯路都是直的,
不怕背得慢。
第三招:想象画面或情境。
在农村时,
见到很多农民把那些半文半白的戏文,
成篇大套地背下来。
他们一方面是靠听觉来记,
另外一方面是靠想象画面和情境来记。
现在很多儿童背诵材料,
在字词旁加上相关图画,
单从背诵的角度来说,是有道理的。
有人能背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
采取的就是这种办法,
3.14159……山巅一寺一壶酒……
至于为什么做背圆周率这么无聊的事,
是题外话了。
第四招:要相信神奇的肌肉记忆。
也就是说,不要否定“死记硬背”的效用,
要相信反复的力量。
比如,化学元素周期表,
大多数人都是硬背下来的:
氢氦锂铍硼
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磷
硫氯氩钾钙
……
所以,不要太相信记忆术,要相信反复。
你总会有骑着单车哼着歌还能背的文章。
习武之人讲究:
不怕会一万招的人,
只怕把一招练一万遍的人。
背诵与此同理。
第五招:“专注”背诵。
我们很怀念小时的记忆力,
孩子的记忆是复印式的;
大人的记忆呢,是越来越差。
这有生物学上的解释,
也可以从成人心思太多,
导致“带宽”不够,来解释。
背诵时要能“截断众流”“万念归一”,
不然“网速”自然变慢。
是真“专注”,还是作“专注”状,
自己心里自然最有数。
信息泛滥的时代,
“专注”变得极为稀缺和异常。
背诵时关上手机,只面对一篇文章,
可能就没有那么“慢”了。
第六招:“负责任”地重复。
当年自学考试时,
《古代汉语》几乎是从零开始学起,
有一个经验分享。
在《古汉字典》上,每查一次,
就把这个字或词用笔划一下,
大多数字词查一次是记不住的,
下次再查时,发现已经划过了,
知道自己已经查过了,
于是引发了“耻辱感”,
也就激发了“这次要记住”的责任感,
就容易记住了。
更重要的是,查找圈画这个事,
也形成了一个记忆的小场景,促进记忆。
背书读熟之后,有个试背过程,
每次都划出自己卡顿的句子,
反复卡顿的地方,把相关句子写在书前,
翻开就能看到,你不记它它记你。
信任来自重逢,记住源自复见。
相信反复的力量,要“负责任”地记忆。
第七招:“化整为零”。
这一条,大家不陌生。
化整为零的切分法,永远有效。
全文分成几段,
每段分几层,
每层分几句,
直到切分到背诵的舒适单位长度。
当然,“先分后合”,
最终背诵还是要“合”的。
“合”的技巧,参见以下两点。
第八招:给全文“拍个片子”。
人总是用已经懂得的知识,
才能学习新知识。
也可说,
人只能背已经背会的东西。
比如背一首词,
就要知道词的一般规律是,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还有记住文章的框架,
没有框架,就会背了上句忘下句。
每一段写什么,上下段的关系是什么,
弄不清楚,
背书就变成了闯迷宫。
还有一种是写出全文或全诗的名句,
围绕名句记周边内容,
慢慢连成一片。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飞阁流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关山难越……萍水相逢……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第九招:首字(词、句)法。
要背《兰亭集序》第一段,
读熟以后,就对着这几个词背:
永和……会于……群贤……此地有……又有……虽无……亦……
反复对着试背,很快就背会了。
要是上面的还不行,就用下面这个版本:
永和……岁在……暮春……会于……修……群贤……少长……此地有崇山……茂林……又有清流……映带……引以为……列坐……虽无丝竹……一觞……亦足以……
每一段背会了,再来个段首词(句)
永和……
是日也……
夫人之相与……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第十招:抄读。
抄读其实是古人常用的方式。
通过抄写,调动各种可能的记忆潜能。
即使背诵不困难的同学,
经常用下这一招,
也是有必要的。
抄着背的书,和直接背会的,
路径即信息,
背“会”的是不一样的。
现在还有一个办法,
就是唱或听唱。
一位同学说听《蜀道难》歌,
很快就背会了。
我赶紧让她发了链接,
回头发在班级群里。
各位看官,背书有何诀窍,
别客气,留言分享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