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古代中原以外的地区以草原游牧民族为多,这些少数民族里面大家对于“单于”这个称呼很熟悉,提到这个称呼我们知道这是匈奴民族对于本地区最高统治者的敬畏称呼,即我们所称呼的皇帝和皇上或者王君,王昭君就是匈奴单于的夫人,单于夫人也就是王后,那个时期“燕支”这个词就用来形容匈奴的王后。
阏氏,原为女性妆扮用的胭脂古称,与“燕支”关系密切,后来意义有所扩增,可扩展为汉朝的公主、还有匈奴皇后的称号,这里需要注意,我们所说的时间点是封建社会的汉朝。据《匈奴列传》记载:“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并引习凿齿与燕王书曰:“匈奴名妻曰‘阏支’,言其可爱如胭脂也。”这里的阏支谐音燕支,意思王后之人可爱如斯,就是胭脂。
再从古书记载里追根溯源,《后汉书·南匈奴传》里有这样的描述:“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阏氏”乃匈奴语妻之义是正确的,用现代词语理解就是正室妻子的意思,男主外女主内,家庭主妇的意思也涵盖在内。这里文献以“焉支....如汉皇后”自作比,用意很明显,粗略的比喻不乏最真实表达,这符合传达传达信息的目的。
那么不看封建社会建立以后,其实,人类自蒙昧时代就对美丑有模糊的概念了,可以说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意识本能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考古发现,甘肃广河发现有6000年高龄彩绘陶塑人头像,这是新石器时期马家窖文化时期遗留 历史线索,可以发现什么呢?原来在这些人头像上有着不同图案的花纹,这足以证明在六千年前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美文化有所追求了。
翻阅崔豹的《古今注·草木》,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燕支叶似葪,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亦谓为红蓝。以染粉为妇人色,谓之燕支粉。”这里的蓟为何?它解释为一种植物,也就是燕支的叶子像蓟,开的花又像蒲公英。问题来了,古书记载的燕支又是什么呢?据汉语词典解释,燕支,草名,可以做红色染料,也就是古代女子常用胭脂的主要配料,又因其颜色鲜艳,又可同鲜血媲美,因此也被当做国画的染料使用,除此以外它还代指美女。想来此胭脂即“燕支”,这段古书里面的文字向我们证明了古代就有化妆打扮的装扮意识了。
燕支作美,它是植物的代名词,也是我们的祖先在本意之外对它给予不同期待的延伸词。据历史考证,《北堂书钞》卷一里的《与燕王书》又说:“此下有红蓝花,足下先知之不?”这里的红蓝花就是燕支草,如今我们知道了,这个存在千年的植物不仅有一种意思,它还是一个拓展延伸到人们生活和意识思想里面的一个名词,让人思考小物有大用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