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从《三国志》《后汉书》等权威史料当中为各位解读耳熟能详但被大众误解的历史三国轶事,比如魏延谋反、扶不起的阿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顾前两期“三国不可能的历史”一二系列:三国不可能发生的历史一:魏延的谋反 三国不可能的历史二:阿斗真的扶不起来?今天给各位继续解读三国当中不可能发生的历史三:温酒斩华雄。

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里面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是战神关羽在天下豪杰面前初次展露头角的一战。小说对这一情节的描写,甚是精彩纷呈,把关羽描写的几乎万夫莫当: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1、关羽凭什么能顺利斩杀华雄

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件事的整个过程,可以说和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及当下的一些主流历史剧的剧情拍摄非常吻合。都是两军交战之前,千军万马对垒之际,两军主将率先出马,对话一番。比如甲阵营的将军说:“大胆反贼,居然敢来受死,还不快快下马受降。”然后乙阵营的将军说:“本将军乃是替天行道,尔等不识时务,自取灭亡。”然后甲阵营的将军又说:“呔!无耻反贼,敢于吾大战三百回合吗?”乙阵营的将军于是答道:“有何不敢。”于是双方的将军抡刀挥枪一马当先都冲了出去,并且真的大战了三百回合。然后一方的将军被杀,就会看到被杀的那一方立时全军溃败,被胜利的将军的那一方杀的溃不成军。仿佛战前两军主将的单挑胜败主宰了整个军队的胜败。

那么这可能吗?

答案当然是不可能。不但不可能,而且荒诞不经,毫无道理可言。如果主将单挑决定战争胜败,那么打仗也用不着千军万马攻城略地了,直接找功夫最高的主将上场不就行了吗?

这种描写,完全是小说演义的杜撰,再加之与现代影视剧的还原,更加迷惑了观众的眼睛,让很多人觉得古代战争就是如此。而著名的小说《三国演义》里面,这样的战争场面描写不在少数。除了温酒斩华雄,还有关羽杀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等等的剧情几乎如出一辙。我们试想一下,关羽就是有再大的能耐,他敢一个人去单挑千军万马吗?他凭什么认定华雄会和他单挑而不是群殴?他又凭什么认定华雄再和他单打独斗的过程中不会放冷箭?就算华雄真的和他单挑,而且他又顺利地杀了华雄,那为什么华雄手下的士兵不追赶他,并且也不放箭?两军交战主将被杀,责任全在士兵,这是古代战场的规矩。那些士兵如果不抓住杀死他们主将的人,还能回得去吗?

有了这些疑点,你还会相信温酒斩华雄这样的历史事件吗?

三国华雄的真实实力(三国不可能的历史三)(1)

2、历史上的华雄被谁所杀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正史《三国志》加之一些民间传说改变而成的。很多学者认为它三分假七真。这种说法其实还是有些夸大《三国演义》的真实性。

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孙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可以看出,真正杀华雄的,是孙坚。

不妨根据《三国志》来回顾一下当时关羽的活动。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当时公孙瓒还在幽州,并没有前来会合。而且刘备这时还没有依附公孙瓒。但是在这之前,刘备鞭打督邮,弃官亡命之时,不久赶上大将军何进派遣都尉贯丘毅到丹阳募兵,刘备一小伙人和他同行,在下邳遇到黄巾军,力战有功,刘备被任命为下密丞,后来又做了高唐尉,又升任高唐县令。为黄巾军所破,于是就去投靠中郎将公孙瓒,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刘备任别部司马的时间,《三国志》没有记载,《资治通鉴》和元人郝经的《续后汉书》都编排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十月,是在关东州郡结盟将近两年以后。从当时的情势来看,这还是较为符合实际的。

所以在初平元年(公元190)的年初,在各州郡起兵讨董卓的时候,刘备大约还在下密为县丞,或在高唐为县尉、县令,并没有在洛阳外围的前线上。关羽既然不可能出现在洛阳,那就更不可能在哪儿斩华雄了。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完整版权信息,商用请联系作者,侵权追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