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皇帝在倚梅园独赏梅花,偶听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询问便知是倚梅园宫女,让苏培盛去寻找,只要对上逆风如解意下联即刻领到御前。

余莺儿御前见驾,皇上询问是谁,她的回答前言不搭后语: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在倚梅园侍弄花草,劳作辛苦,承蒙苏总管关爱,所以奴婢才有幸来御前伺候一次。

甄嬛传皇上对余氏说的诗(一句诗一句词试出余莺儿并不是皇上要找的人)(1)

1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梅花》一句,意思是孤寒中的梅花傲然独立,坚韧顽强。

这句诗很写意,应时应景,也很符合甄嬛当时的心态,不想侍寝,但又觉得孤立,不知未来如何。借这句诗抒发她当时的心情和在宫中的状态。

而余莺儿的回答显然不符,前半句是抒发梅花的坚韧顽强,孤傲独立,后半句却是说明她在倚梅园劳作辛苦,有幸来御前伺候完全因为苏总管照拂,有幸来御前伺候,风马牛不相及,果郡王当时就看出来她并不是当初倚梅园之人,脸色异样,因在御前有所不便,所以没有拆穿。

甄嬛传皇上对余氏说的诗(一句诗一句词试出余莺儿并不是皇上要找的人)(2)

既然果郡王都发现了端倪,皇帝当然也发现了,否则接下来皇帝不可能起身走开,随口又念一句: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这一句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鹧鸪天 西都作》,此一句意思是即便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我也懒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

其实,这时皇帝已经看出余莺儿并不是他要找的人,既然人已经来了,怎好意思反悔?所以只好将错就错,留下余莺儿,封为官女子。同时这句词也是在试探余莺儿,看她是否能懂其中之意,然而余莺儿的懵懂更使得果郡王有意戏谑她的无知:这是李白的诗,皇上喜欢李白的诗。

甄嬛传皇上对余氏说的诗(一句诗一句词试出余莺儿并不是皇上要找的人)(3)

2

弹幕中很多网友都觉得果郡王果然聪明,余莺儿假的就是假的终有一天会败露。

不懂还要装懂,虽受皇帝一时青睐,撕去伪装后现形时死得会更惨,况且经过几件事以后我们知道她其实并非良善之人,她派花穗在甄嬛的药中下毒,巧妙而果决,虽是被华妃利用,但也表明她对甄嬛恨之入骨,自觉得如果没有甄嬛,皇上仍会宠爱她,是甄嬛挡了她的路。

甄嬛传皇上对余氏说的诗(一句诗一句词试出余莺儿并不是皇上要找的人)(4)

往往自以为是的无知之人都觉得自己应该获得某些殊荣,如果有人挡路,那么就会不择手段,而此时被名利蒙蔽的眼睛已经看不到山外青山。

余莺儿被打入冷宫时才知真人原是甄嬛,方醒悟:原来竟是她!然而她仍不知悔改,马上瞪大眼睛气急败坏:我不能死,皇上喜欢听我唱曲儿。

抓住皇上爱听昆曲这跟藤往上爬,无可厚非,但要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被人同情,而她知道真相后不但没有悔意,反而变本加厉,威胁苏培盛不能赐死她,皇上还要听她唱曲儿呢,作最后挣扎,所以才有比她更胜一筹的安陵容逼她就范。

甄嬛传皇上对余氏说的诗(一句诗一句词试出余莺儿并不是皇上要找的人)(5)

3

当转身走出的果郡王跟苏培盛说,路走错了不要紧,如果东西送错了人,就不好办了,苏培盛正朦胧之际,却听里面传来余莺儿的妙音,从此以后皇帝便迷上了妙音娘子的昆曲之声。

既然皇上心知肚明将错就错,那就不必戳穿真相,免得连累多人受到惩罚。苏培盛寻问根由,果郡王随口敷衍,顺势扬长而去。

甄嬛传皇上对余氏说的诗(一句诗一句词试出余莺儿并不是皇上要找的人)(6)

在大多情况下,跟同道中人论短长是一种甘之如饴的情愿,跟无知者相交,只不过是一场驴唇不对马嘴的闹剧。所以当皇帝发现甄嬛就是除夕之夜与他对话之人后,才下决心赐死余莺儿。

冒领来的恩宠终归不能长久,余莺儿其实为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只不过当时她被皇上的承宠冲昏头脑,并不想醒来而已

通过前句诗后句词,说明皇帝也是想通过慧眼识人,找到知音,后来发现不是所找之人也没有发作,其中除了自己不想有失颜面之外,还在于对先皇后的纪念,毕竟余莺儿出自倚梅园,身上也沾染了梅花的香气,那是先皇后纯元最喜欢的。即便再也见不到纯元皇后,哪怕只是有一些她的影子跟梅花的香气,也算思念有了寄托。

甄嬛传皇上对余氏说的诗(一句诗一句词试出余莺儿并不是皇上要找的人)(7)

如果余莺儿也颇通文墨,应对如流,相信她还能多活几集,甚至有可能活到最后,只要她有点恻隐之心,不要心甘情愿的被人利用,被皇上囚禁也不忘狠历的毒害他人,而只知用唱曲魅惑皇上。

由此可见,胸中通些文墨是多么重要。即便不通文墨,也不要做人做事不留后路,被他人利用,害人害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