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1)

展览前言

水天中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示闻一多、闻立鹏父子的艺术作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和历史意味。这既让我们想起中国历来所称颂的“根深叶茂”“薪尽火传”等理想精神,又让我们体验到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成长的水木清华具有多么深厚的文化沃土。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2)

《辛酉镜》封面

封面设计:闻一多

北京清华学校辛酉级发行 1917年6月

清华大学校史馆藏

1912年,13岁的闻一多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随即在图画课中表现出特殊的艺术天分。1919年9月,在美籍美术教师司达尔女士的影响下,他与杨廷宝、方来等人共同发起清华美术社,组织绘画练习,探讨艺术理论。次年12月,他又与浦薛凤、梁思成等人发起成立研究文学、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的社团“美司斯”(社名取自缪思女神Muses的音译)。1921年11月,他与梁实秋、顾毓琇等人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展新文学创作与评论。梁实秋称:“一多作诗的时候拼命作诗,治学的时候拼命治学……全神贯注在艺术里,把人生也当作艺术去处理。”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3)

1921年《清华年刊》藏书票

“君子: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闻一多

1922年7月16日,闻一多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进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美术。他在美国留学时期,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从未消歇:“我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这种情绪在他的诗集《红烛》里有集中的体现,由此奠定了闻一多在中国新诗历史上的地位。他同时代的文化人谈起当时文人,都认为“由学西洋文学而转入中国文学,一多是当时的唯一的成功者”。实际上,闻一多也是由西洋美术转入中国美术的成功者。统揽造型艺术和诗歌文学的疆域,贯通东方与西方文化的追求,由艺术形式之美跃入灵魂内涵之美。这成为闻一多独树一帜的生命灵韵。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4)

《红烛》

作者、封面设计:闻一多

1923年9月初版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

闻立鹏生于诗人之家,是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三子。童年经验对他的性格、气质都有深刻的影响,他的幼年是在动荡不定的环境中度过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获得精神解放之后,画家被长期压抑的激情得到抒发的机会,他画出了《大地的女儿》《红烛颂》《疾风》等作品。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闻立鹏继承了父辈对崇高、对英雄主义的追求,这种追求因为特殊的历史遭遇而增加了深沉凝重的感情色彩。在东寻西找、上下求索中,他越来越领悟到,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理性与感性之诸多对立的因素,创造崇高、壮美的意境,显然是理想的艺术境界。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5)

《闻一多像》

闻立鹏

布面油画 116cm×116cm 2016年

《红烛》来自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的序诗,它以燃烧的红烛比喻吟唱的诗人。燃烧的蜡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熟悉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象征符号。红烛燃烧成灰,同时放出光明,闻一多讴歌的是“掺杂着伤心之泪的创造光明的燃烧”(谢冕论闻一多)。这与传统诗文中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的蜡烛形象既相通,又有变化。而闻立鹏在《红烛颂》中强调的是红烛创造光明的燃烧,而省去了“伤心之泪”。他曾说过:“自开始学画的那一天起,我就盼望着有朝一日用自己的画笔来表现父亲崇高而亲切的形象”。诗人闻一多的事迹最震撼人心的,是他充实的生命在他事业上升临近顶峰时悲壮的结束。《红烛颂》问世以后,人们不但在想到闻立鹏时必然想到这幅画,人们在想到闻一多的时候也往往想到这幅画。这对于作为画家的闻立鹏和作为诗人之子的闻立鹏,都是难以替代的成功与慰藉。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6)

《白石系列:悲怆篇三号》

闻立鹏

布面油画 80cm×100cm 1990

从对崇高、壮美的悲剧性追求的态度,可以感觉出一个时代艺术精神的发展特质。因为这种追求从本质上说,是对高尚、伟大的人类灵魂的追求。正是在这一点上,闻一多的诗歌和闻立鹏的绘画在中国现代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

展览前言

杜鹏飞

在巍峨的清华大礼堂西侧,矗立着一座红褐色花岗岩雕像,俯身而坐的闻一多先生,目光深邃,凝视远方,其身后的黑色大理石墙面上,则镌刻着他的名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7)

《闻一多肖像组画——牺牲》

闻立鹏

布面油画 162cm×130cm 1988

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的闻一多先生,是广为人知的,不过,闻先生的艺术才能,却少有人知。办学之初,清华即开风气之先,延聘美籍教师司达尔女士执教,开设西式图画课程。1912年,闻一多考入清华学校,在校期间,显露出优秀的美术才能:1914年夏,参加了图画校外写生团,司达尔评价其“水彩景画,善露阳光,有灿烂晴日之景象”;1915年担任《清华年报》图画编辑;1916年,参与成立“游艺社”并被推为副社长;1919年,与吴泽霖、杨廷宝、方来等同学发起成立美术社;1920年10月1日,在《清华周刊》发表《征求艺术专门的同业者底呼声》长文,提出艺术可以“促进人类底友谊”“抬高社会底程度”,是“改造社会底根本办法”等观点,这是他立志以艺术改造社会的宣言。1920年12月1日,闻一多与浦薛凤、梁思成发起创立以“研究文学、音乐以及各种具形艺术”的组织“美司斯”(源自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Muses的音译),其《美司斯宣言》则指出,“我们深信人类底进化是由物质至于精神……生命底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底鹄的底唯一方法”,从中可见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清华学人对高尚精神的坚定追求,而艺术则是“能够抬高、加深、养醇、变美我们的生命底质料”。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8)

《重安江链子桥》

闻一多

纸本铅笔 18.0cm×13.5cm 1938年3月24日

闻一多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和践行这一理想。1922年他考取庚款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专攻美术。1925年回国后,他曾出任新改组成立的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务长,此后他将更多精力转向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1923年和1928年先后出版个人诗集《红烛》和《死水》,奠定了其在中国新诗界的历史地位。1932年秋,闻一多受聘于母校清华大学,担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他随校南迁长沙,旋又参加湘黔滇旅行团徒步从长沙到昆明,途中以画笔记录了沿途风物,留下珍贵的50余帧速写作品。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艰苦岁月里,他沉潜于学术,一度以治印取润贴补家用,留下数百方篆刻作品。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出席李公朴殉难经过报告会,即席作《最后一次的讲演》。下午返家途中遭特务枪击,壮烈牺牲。闻一多虽然最终以诗人、学者和近代民族解放与民主运动的献身者而为世人所铭记,但是他的一生也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一直游走于文学与美术之间,并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闻一多全集·美术卷》计收入绘画作品38幅、书籍装帧设计及插图37幅、书法作品52件、篆刻作品561方。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9)

佩弦藏书之鈢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10)

华罗庚印

华苏提供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11)

孙毓棠印

李胜业提供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12)

吴有训印

吴军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艺术不仅滋养塑造了闻一多先生伟大的精神品格,并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对子女的教育中。儿女不仅品格高尚,学有所成,而且多才多艺。特别是三子闻立鹏,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文艺,1947年进入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习油画,1958年升入油画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油画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是闻一多先生艺术主张和人格力量的直接继承者,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优秀代表。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13)

《子夜白桦》

闻立鹏

布面油画 130cm×162cm 2007年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清华人以实际行动塑造了两个传统: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闻一多先生毫无疑问是这两个传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薪尽火传,精神不朽。今天,我们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红烛颂”为题举办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固然旨在向世人展现父子二人的艺术才华,但是更希望观众在欣赏他们艺术作品的同时,思考他们的美学价值,感悟他们的精神魅力,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和铭记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人,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为重塑中华民族高尚精神价值,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14)

闻一多

1899年-1946年

1899年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留美专攻美术。1925年归国,历任北京艺专、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及文学院长、中文系主任等职。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于云南昆明,终年47岁。

闻一多是著名诗人,早年热心于新诗的创作与理论研究,以《红烛》《死水》两诗集及倡导新格律诗,开一代诗风;同时亦为知名学者,融通中西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颇有造诣;抗战后期基于对国民党专制腐败之义愤,投入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坚决反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反独裁、反内战、争民主,无私无畏一身正气。1947年朱自清先生在《闻一多全集》序言中以“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总括其一生。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佚,闻一多绘画功力世人知之甚少,此次展览着力展示其美术方面的成就。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15)

闻立鹏

1931年出生于湖北浠水。中国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受家庭影响从小喜好文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父亲闻一多离别清华园辗转昆明,1947年进入解放区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49年随军入北平,后随部与北平国立艺专美术科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继续学习、工作,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并在油画系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研究班毕业创作《国际歌》,以庄严悲烈的情调讴歌先烈,影响广泛。《红烛颂》则既是对父亲闻一多的深切怀念,也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近三十余年的风景画创作蕴含悲壮、崇高的意境与内涵,以象征性的色彩,主观性的构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16)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17)

红烛颂

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

展览时间

2022年4月2日-2022年7月3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

总 策 划

杜鹏飞

学术主持

水天中

策 展 人

徐 虹

项目协调

王晨雅 赵 晨

策展助理

刘 朔 赵 晨

展品统筹

李运峰 朱俊鹏 魏成光

视觉统筹

王 鹏

视觉设计

王 鹏 杨 晖 王美懿

展陈设计

刘徽建

展览执行

陈兴鲁 刘徽建 刘 朔

谢安洁 高 宁

宣传推广

李 哲 刘垚梦 周辛欣 肖 非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协办单位

清华大学档案馆

清华大学校史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特别鸣谢

闻丹青 宗 璞 华 苏 李胜业

吴 军 张沈炳 浦汉明

开馆时间

本馆实行限流预约参观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

(16:30停止入馆,16:00停止会员手续办理)

逢周一闭馆

参观门票

清华师生:持校园卡可免普通门票和特展门票

社会观众:需购买20元普通门票或60元特展门票(含普展)

(优惠政策详见官网)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cgfw/wsgp/

网上订票

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18)

关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号

点击公众号底部菜单【参观指南-参观订票】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

(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导航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校内师生请从清华艺博“校内师生参观通道”入馆

校外观众请从清华艺博东侧“艺博专用通道”进校入馆

校外车辆禁止入校,提倡绿色出行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19)

地铁路线

13号线 五道口站,A(西北)出口出站

15号线 清华东路西口,C(西南)出口出站

公交路线

五道口站 508、307、331、375、562、630、86

西王庄小区站 450、355、438、392、466

大石桥南站 549

艺博官网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

数字展厅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cpsj/zlxx/szzt/

艺博网店

https://shop402247198.taobao.com/

内容统筹/刘垚梦

图文编辑/周辛欣

海报设计/视觉统筹/王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20)

新展红烛颂(新展红烛颂)(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