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什么习俗煮鸡蛋(代县清明节有个独特的习俗)(1)

位于雁门关下的代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而且也是许多独特习俗的聚集地。清明节捏“寒燕儿”就是一项与众不同的传统习俗。

所谓“寒燕儿”,是指代县人制作的一种小型面塑。清明节期间,代县人除了上坟祭祖外,每家每户都要制作几十个叫做“寒燕儿”的小型面塑。

寒燕儿分两种类型:一种叫“子推燕”,因个头较大,造型酷似燕子,当地人俗称“大燕儿馍馍”。据说大燕儿馍馍最初是用来表达人们对介子推的思念的。后来,人们借“燕子思家”之意,表达后人不忘祖先,时刻思念已故亲人之情,并逐渐把“大燕馍馍”演变成清明节祭祖的专用祭品。各家祭祖上坟时,都要在坟头前用四个“大燕馍馍”作祭品。

清明节有什么习俗煮鸡蛋(代县清明节有个独特的习俗)(2)

另一种面塑俗称“寒燕儿”。“寒燕儿”大小为1寸见方。造型有小狗、小猴、小蛇、小猪、小鱼等各种动物(包括12生肖);苹果、石榴、桃子、西瓜、香蕉等各种瓜果:牡丹、桃花、山丹丹等各种花卉。每当清明节来临前,代县的家家户户便都开始捏“寒燕儿”。笨手笨脚的女人只会捏一些既大又笨的面鱼、面羊、面猪;心灵手巧的女人则捏一大群小巧玲珑的小动物、小花卉、小水果等。成型的“寒燕儿”或龙飞凤舞,或小巧玲珑,个个鲜艳夺目,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寒燕儿”制作完成后,先要用一支柔软的柳梢把它们串起来,悬挂在屋内的顶棚上,等欣赏够了,再让小孩们一个一个地摘下来品尝。

清明节有什么习俗煮鸡蛋(代县清明节有个独特的习俗)(3)

代县“寒燕儿”的制作分为起面、塑形、蒸熟、着色、串枝等五个步骤。具体地讲,就是待面粉发酵、上碱后,用生面团进行塑形。捏好后上笼蒸制,蒸熟后再用毛笔给它们画上眉眼,涂上各种颜色。制作“寒燕儿”的工具主要有面案、刀、剪、镊子、筷子、梳子等。主要制作技艺有搓、捏、拍、拉、压、盘、揪、剪、切、扎等。

用柳条穿寒燕是我国的一项古老习俗,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用柳条穿寒燕的记录。这一古老习俗在其它地方已经消失了(与代县相邻的县、市,有的地方用枣树枝串,有的地方用线或细绳子串),只有代县仍然延续着用柳条串寒燕儿的习俗。柳枝在代县的民俗中具有招魂的功用。每当有丧事时,人们都用柳条来做丧棒、挑招魂幡。

清明节有什么习俗煮鸡蛋(代县清明节有个独特的习俗)(4)

将捏好的寒燕儿赠送亲戚或家中的小孩儿,是寒燕儿最主要的用途。通常捏寒燕的人家,不是家中有小孙子、小孙女,就是有小外孙、小外孙女。如果是给自家的小孩捏的,就把寒燕儿用柳条串起来,挂在自家的顶棚上,让小孩慢慢欣赏、品尝;如果是送外孙的,就在清明节前夕,用包袱包起来,庄重地送到女婿家。因寒燕儿是送给小孩的节日礼物,无论儿子或女儿生了小孩,大人都会兴高采烈地一直捏下去。如果家中没有小孩,过清明节时,家里只会捏几个大燕儿馍馍,有的人家甚至连大燕儿馍馍也懒得捏。因此,捏寒燕儿也成为代县家庭人丁是否兴旺的一个标志。

随着妇女参加工作成为常态,好多年轻妇女失去了捏寒燕儿的技艺。不过,在代县的家庭中,为孩子们赠送寒燕儿的习俗依然年复一年地传承着。自家捏不来,就到专门的面塑作坊去买。现在,大小面塑作坊遍布代县的城镇、乡村。面塑作坊制作的寒燕儿样式更丰富,色彩更艳丽,也更受孩子们喜爱。

独特的传统习俗造就了代县复杂的文化现象。很值得人们去探讨、去深究。


作者简介

清明节有什么习俗煮鸡蛋(代县清明节有个独特的习俗)(5)

李培根,1953年生,山西代县人。长期参与当地各种民俗活动,熟悉当地各种民俗文化。近年来,致力于民俗文化的收集、 整理和传播。民俗专著有《代县婚丧礼仪》、《代州风情》、《代县方言大全》等。现担任代县文旅委主办的《代州风情》杂志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