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有两任皇后,都可谓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阴丽华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但其实刘秀的第一任皇后郭圣通丝毫不差。

这两个女人,放到历代后妃,仁德、慈爱、忍让、相夫教子,都是第一流。

刘秀与阴丽华年龄差距(刘秀更爱阴丽华还是郭圣通)(1)

迎娶阴丽华

刘秀九岁丧父,兄弟三人寄人篱下。

大哥刘縯比他大十一岁,长兄如父。

后面率众起兵,他跟随大哥亦步亦趋,二哥、姐姐均已死于战火。

刘縯遇害,更始帝君臣对刘秀欲除之而后快。仓猝之间,其机变、其隐忍、其坚深,惊为天人。

为了活命,刘秀使出了绝杀。

他迅速在宛城迎娶了阴丽华。

阴丽华是南阳豪族之女,先祖可追至春秋名相管仲

刘秀与阴丽华年龄差距(刘秀更爱阴丽华还是郭圣通)(2)

阴氏家族,富甲一方。

刘秀青年时,因姐夫邓晨引荐,见到了少女时的阴丽华,被她的美貌和才华深深打动。

当刘秀到长安求学时,说出那句千古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但刘秀这时迎娶阴丽华,并非如沐春风,人生理想实现,这是一招障眼法,使得更始帝及绿林诸将彻底放下心来。

毕竟,刘秀本应为大哥服丧,至少应该伤痛不能自已,能在此时娶亲,可见其与兄长并无感情。

难以想象,二十九岁的新郎,十九岁的新娘,是如何强忍着内心的煎熬,强撑着完成婚礼,步入洞房。

洞房花烛,也一定没有情意绵绵,只有胆战心惊的恐慌。

几个月的新婚生活,又是如何度过的,甘苦自知。

多年以后,刘秀自己在诏书中总结了这段生活,用了《诗经-小雅》的一句:“将恐将惧,惟予与汝。”

在那些战战兢兢,危机四伏的日子里,只有你陪在我身边,相依为命。

刘秀与阴丽华年龄差距(刘秀更爱阴丽华还是郭圣通)(3)

三个月后,刘秀被派往洛阳整修宫府,便让大舅哥阴识把阴丽华送回新野老家。

这一别,就是两年多。


再娶郭圣通

在河北的日子里,刘秀疲于奔命,阴丽华在家乡翘首以盼。

但刘秀实力太弱了,打不过王郎,必须要抱大腿,大腿就是真定王刘杨。

为了更好的抱大腿,刘秀迎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

一年多,郭圣通就给刘秀生下长子,刘强。

战场上节节获胜,称帝为皇,又生下子嗣,当然是意气风发。

对于郭圣通,刘秀也是真心宠爱的。

到建武元年,打下洛阳之后,刘秀便把阴丽华接回身边。

同时接回来的,可能还有他们的长女,舞阴长公主,刘义王。

刘秀给子女起名字,还是挺有时代感的。

长子刘强,希望自己变强。

长女刘义王,希望自己成为有道义的君王。

土则土了一点,意思确实到了。

于是刘秀就开启了左拥右抱,两位妻子同时宠爱的年代。

那年,阴丽华二十一岁,郭圣通二十岁。

应该说,从建武元年阴丽华归来,到建武九年左右,两位妻子确实是平等相待,双双得宠。

需要说明一下,中国古代也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即使贵为帝王,理论上也只能有一位正妻,就是皇后,其余后宫三千,再尊贵都是滕妾。

但阴丽华、郭圣通两位则与众不同,虽然名分上先后有妻、妾之分,但从情感上讲,可以说就是两位正妻。

终刘秀一生,内心中也是如此想的。

这两位妻子,每位都生了五个儿子,同时还可能生育有女儿。

这十个儿子的先后顺序是:刘强(郭后)、刘辅(郭后)、刘庄(阴后)、刘康(郭后)、刘苍(阴后)、刘延(郭后)、刘荆(阴后)、刘衡(阴后)、刘焉(郭后)、刘京(阴后)。

光看儿子,几乎是严格按照一人一个轮流生的。

你怀孕,就去她那儿;

她怀孕,就来你这儿。

还有唯一一个例外,许美人生了三子刘英。

估计是,俩都怀着呢。

刘秀,你真棒。

刘焉的出生,大约在郭后正式失宠的建武九年左右,幼子刘京则是建武十一年左右。

如果把史书记载的五个女儿也穿插进去,阴丽华前后得宠的时间会更长一些,儿女总数也更多一些。

可以大致推测,刘秀这十个儿子、五个女儿,都是阴丽华、郭圣通生的,阴丽华生四女五子,郭圣通生一女五子。

先不考虑有双胞胎这种情况,阴、郭两位都是不到两年生一个,几乎已经达到生育频率的极限了。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刘秀对两位妻子,是平等宠爱,不分轩轾的。

虽然皇后之位、储君之位,一直是刘秀及两位妻子心中最煎熬的事情,但刘秀对两个女人,都是真爱,则毋庸置疑。

毕竟,嘴巴可以说谎,身体是最诚实的。

阴丽华,只是比郭圣通,稍稍胜了半筹而已。

刘秀的心,均衡的分给两个女人,已臻化境,后期也仅仅是稍稍愧对郭圣通而已。


两宫争雄

如果刘秀带着阴丽华、郭圣通,归隐于田园,那真是诗了。

这两个女人,放到历代后妃中间,其仁德、慈爱、忍让,相夫教子,都是第一流的。

阴丽华声名更盛,与明太祖马皇后,唐太宗长孙皇后,并称三大贤后。

其实,郭圣通也不差多少。

刘秀娶这两位妻子时,都是有重大的政治诉求,仓猝成婚,没有过多考虑情感。

但居然让他撞上两个集美德与美貌于一身的妻子,而且还几乎都能一生相守,这才是位面之子真正的含义吧。

唯一可惜的是,他是皇帝,她们是后妃,于是不可避免的卷入政治漩涡,为这三位神仙眷侣埋下阴影。

阴丽华刚刚回到刘秀身边,与郭圣通并列为贵人。

从刘秀内心,是希望阴丽华做皇后,但阴丽华谦让固辞。

刘秀退而求其次,把阴丽华的哥哥阴识封为侯,爵位上超过了郭家的兄弟。

仅仅几个月后,发生了真定王刘杨谋反事件。

刘杨谋反,是因为刘秀未立郭圣通为皇后,心里狐疑,还是感觉到刘秀准备着手削弱自己,愤而反击,不得而知。

但刘秀心机深远,刘杨谋反被迅速诱杀,刘秀主动封刘杨的儿子刘得为真定王,同时册封郭圣通为皇后,封长子刘强为太子。

一套组合拳,即削弱了真定王势力,又稳住了这一派的人心。这也充分反映了刘秀作为大政治家的高明手腕。

刘秀出手肯定不是针对郭圣通,而是针对豪族势力。

与阴家有密切关系的邓奉,也在同年被出手整治,叛乱失败被杀。

建武四年,阴丽华和刘秀的长子刘阳出生,天平开始倾斜。

刘阳一出生,刘秀就开始作妖了。

他看到孩子丰下锐上,脸色红润,认为长得像尧帝,所以命名为“阳”。

根据五行理论,东汉尚火德,色尚红色,所以命名为“阳”不简单,就为将来易太子埋下伏笔。

从那一刻起,刘秀心里就埋下了废长立幼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建武九年,发生了一次意外,阴丽华的母亲和弟弟,同时被盗贼杀害。

刘秀下一道诏书,说阴丽华本来就应该立为皇后,只是她强烈推辞,所以我只能让她列为滕妾之位。

又引用诗经的诗句:“将恐将惧,惟予与汝。将安将乐,汝转弃予。”把他和阴丽华患难夫妻的真挚感情公之于众。

此时郭圣通已经做了七年皇后,看到刘秀发这么一道诏书,向阴丽华表明心迹,内心想必是五味杂陈。

这段时间,郭皇后生下最后一个皇子,从此不再得宠。

刘秀也可能把对郭圣通的感情隐藏起来,一门心思为了换皇后、换太子做努力。

可问题就在于,郭圣通和太子刘强,没有任何过失,抓不到任何把柄,没有过失废立皇后,废立太子,那可是不为儒家宗法所容。

这可把刘秀急的够呛,各种作妖于是层出不穷。

比如尚书令申屠刚多次谏言,让太子刘强就位东宫,刘秀执意拒绝,还把申屠刚贬出京城。

比如大封阴氏外戚,压抑郭氏外戚。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把刘阳捧上天。

史书除了记载刘阳出生时体貌特异,有帝王气,还有多处记载其天纵英才。

刘阳十岁,刘秀摸着他的头,称他为“吴季子”。

这典故就是哥哥主动让出储位,但吴季子推脱谦让的故事。

刘阳评价吴季子一句“愚戆无比”,表明自己将当仁不让。

这看起来就不像一个十岁的孩子能说出来的,更像是父亲和老师联合起来演戏。

刘阳十三岁,刘秀下令度田,因为怕触动豪门的利益,所以有简牍写着:“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阳当众指出,“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可谓一针见血,当然这看起来也可以提前教好。

刘阳十六岁,在平定原武之乱中,又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华。

十六岁少年的见识远在满朝名宿之上。

刘秀按计行事,果然大破贼军。

如此事迹,是真是假,已无所谓,但可以从中看出刘秀扶立阴丽华为皇后,刘阳为太子的决心,舆论准备可谓充足。


废立皇后

两宫之争,不仅仅局限于后宫,也不仅仅取决于刘秀本人的私情。

皇位争夺,亦会牵连到整个朝局。

在统一天下过程中,刘秀对豪族势力有所抑制,对寒门势力有意扶持,达到平衡控制的效果。

统一天下之后,用和平手段把功臣大将们的兵权解除,都回家享福去了。

除了少量打天下时期的功臣,如邓禹、李通等还参与朝政,朝政主要交予新崛起的文官集团。

刘秀非常勤政,架空三公,设立尚书台,皇帝本人直接管理尚书台,中央集权愈加强化。

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新的文官集团上台后,逐渐又分出了阵营。

以刘秀老家南阳、颍川起家的官员,追随刘秀最早,形成南阳派。

在陇西之地归附的马援、窦融为首的官员,形成陇西派。

两派势力,与两宫势力相结合,在朝堂上俨然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阴丽华是南阳豪族,南阳派天然会围绕在阴氏周围。

郭圣通是河北豪族,本身属于河北派。

但由于刘杨、彭宠反叛,河北派在统一之后逐渐式微,陇西派崛起后为了寻求政治靠山,便与郭氏相联合。

平定天下过程中,南阳派无论是数量,还是权位,都处于核心位置。

建武十一年,郭伋面见刘秀时,即提出选天下贤士为官,不宜专用南阳人。

刘秀当然也知道南阳一派如果持续做大,将难以辖制。

所以在平定天下后,有意识扶持陇西派成长,用来制衡南阳派。

张湛、郑兴、郭伋、杜林等文臣进入权力中枢,而马援、窦融则作为军事将领。

由于阴氏家族天然就属于南阳派,陇西派自然而然就要支持皇后郭圣通、太子刘强。

因此刘秀动了废长立幼的心思之后,两宫之争逐渐延伸至朝廷中两派之争。

虽然陇西派重臣以太子太傅张湛为首,力挺太子,但仍很难扭转皇帝的决心。

建武十五年开始的度田,作为刘秀打击豪强势力的手段,引起了朝野的轩然大波。

度田三年,豪族反抗,盗贼四起,州郡动乱。

皇后母仪天下,太子国之储君。

天下动荡,自然可以归咎于皇后、太子失德。

建武十七年,发生了一件事。

阴丽华第四子,临淮公刘衡,年幼夭折,这件事也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衡之死,是自然夭折,还是事出有因,已无可考证。

但当年十月,刘秀下诏废除郭圣通皇后,诏书中,说皇后“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有吕、霍之风”等严厉字眼。

其实郭圣通自从建武九年失宠之后,除了发发牢骚抱怨抱怨,没有任何一件实迹,可以证明其有违背妇德之举。

这十来年刘秀已经把郭圣通母子挤兑的够惨了,还不让人抱怨两句吗?

此虎狼之词的判语一下,真让人大跌眼镜。

吕雉被诟病主要在残害皇子后妃,霍成君也是意图毒死宣宗的太子。

结合诏书中的表达,可以如此推断,临淮公刘衡之死,郭圣通有重大责任,甚至就是郭圣通直接害死的刘衡。

可害死皇子事关重大,如果真是郭圣通下手,为何不详查,为何不明言,为何没有任何旁证?

一纸诏书,废除郭圣通,立阴丽华为皇后。

满朝无声,沉默即是抗议。

太子太傅张湛,称病不朝。

刘秀强行起用他,他来到朝堂之上,当场小便失禁,说明自己不能再为朝廷效力。

刘秀不得已只好作罢。

窦融也多次辞让爵位,直到多年以后才重新起用。

后世之人评价,也多对郭圣通的遭遇扼腕叹息。

更有明朝李贽这种愤青,将矛头直指阴丽华,暗示是阴丽华为夺皇后之位,自伤其子,嫁祸给郭圣通,如唐代武则天故事。

我们认为,阴丽华不太可能做出这么狠毒的事情,所以大概率刘衡是自然夭折。

刘秀只是借幼子夭折,虚虚实实的用来作为废后的借口,封天下人之口。

皇后被废,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刘强自母亲被废,数次主动辞让太子之位,刘秀权衡了两年,终于点头同意。

建武十九年,刘强被废,刘阳被立为太子,改名刘庄。

郭圣通,这个为刘秀打江山贡献自己家族势力的女人,为刘秀尽母仪天下之责十六年的女人,终于被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