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对于“读书”这件事,我们的社会上似乎泛滥着莫名悲观的情绪。其中一方面,就是当前纸质书的“消亡趋势”令人惋惜,不少读者甚至还为此感到痛心乃至惶恐。
(亚马逊中国自今年7月起正式停止纸质书销售业务)
但是,在为纸书唏嘘之余,不妨也换个角度想一想:对于书来说,“纸”真的那么重要吗?
其实,“书”的历史比“纸”的历史长得多。早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多很多年,世界上的各个地方的人们,就已经开始记录和保存自己的文明。当这些记录达到一定的数量或规模,就足以被称为“书”了。古人云:“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索隐》)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作为一种具有物质载体的精神文化产品,“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主要是载体的变革。只是 “纸”作为载体存在了两千多年,时间实在太长,以至于人们都把“纸”和“书”紧密联系在一起,却几乎忘记了,在没有纸的古早年代,书的“前世”也是很辉煌的。
中华篇
东汉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之一。作者许慎在《说文·序》中写道:“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著於竹帛谓之书。”
那时候,中国的造纸术应该是已经开始了,但还不够成熟和普及。人们心目中的“书”,是以“竹”和“帛”为最主要载体的。
竹简和木简,又叫“简牍”,是造纸术普及之前我国人民主要的书写工具。简牍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盛行于春秋到东汉末年。甚至在纸张发明后,竹木简牍又与纸张并存了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才被全面取代。
(汉代竹简。孔子的“韦编三绝”,就是弄断了连接竹简片儿的绳子~)
(汉代木简。古人的“学富五车”指的就是装满五车这样的小木(竹)片儿~跟爱好囤书的中图网书友相比不知如何?)
帛书,顾名思义,就是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国语·越语》中提到“越王以册书帛”。由于帛的价格远比竹简昂贵,它的使用多限于达官贵人。不过,后来人们几乎完全摈弃了笨重的竹简,帛书却以某些改良形式在后世流行了好久(比如皇帝的黄绢圣旨、痴男怨女写在手帕上的情诗等)。
(古代帛书残片,上面的内容是《老子》,又名《道德经》)
当然,还有更早的钟鼎文,以及更早更早的甲骨文。从广义上来说,它们也该算得上“书”的。
(西周钟鼎文)
(殷商甲骨文)
小图有个感觉,不知对不对:中华上古时期的书面语好像都很简洁,比如甲骨文里经常三两个字就是一句话。后来,随着书写材料的变革和改进,可能是因为越来越好写了,人们写下来的话就越来越长。从篇幅来看,甲骨文<钟鼎文<简牍<帛书<纸书<网文……
说完了中国老祖宗的,我们再来看看外国古时的“非纸书”是什么样子。
异域篇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就发明了“泥板书”。苏美尔的文字最初刻在石头上,后来人们觉得刻石头太费力了,就借助当地“水多泥多芦苇多”的有利条件,先将楔形文字用芦苇刻在湿漉漉黏糊糊的泥板上,再将其晒干或烘干,变成坚硬的书板,可以长期保存。
(人类最古老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以楔形文字写成,由20720块泥板拼成。此为其中一块泥板。)
与泥板书同时代出现的,是古埃及的莎草纸。虽然名字里有个“纸”字,长得也很像现在的纸,但它只是由纸莎草的茎切薄压制而成,并没有用到真正意义上的“造纸术”,所以我们通常不将其定义为“纸”。除了自己使用外,古埃及人还将莎草纸出口到古希腊等地中海文明地区,甚至远销西亚和欧洲内陆。
(写在莎草纸上的古埃及经典《亡灵书》)
(莎草纸在英语中写作papyrus,它是希腊语papuros的拉丁文转写,也是英文中paper一词的词源。)
虽然莎草纸在埃及的干燥气候下可以保存得很好,但是它在欧洲地区的潮湿环境中很容易发霉损毁。而且,当时莎草纸的生产和销售被古埃及垄断,傲娇的法老经常一言不合就不给别国供货了。于是,希腊系的帕加马人自力更生,将羊或其他动物的皮拉伸削薄,制成白色透明薄片,就成了可用于书写的“羊皮纸”。羊皮纸比纸莎草纸好用,很快在整个欧洲流行起来,但是成本较高(毕竟原材料是动物皮啊)。后来,羊皮纸理所当然地被物美价廉的纸所取代。
(著名的《死海古卷》,便是写在羊皮纸上,编纂成卷的。)
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当时印度一带生长的一种树:“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这其实是一种大叶棕榈,又叫贝多罗树。古印度人取下贝多罗树的叶子进行一定加工后,在上面刻写梵文文献或佛教经典,称为“贝叶经”。后来,大量贝叶经被僧人从印度和斯里兰卡带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西藏、云南等地,并得以保存至今,对佛教和佛教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珍贵的贝叶经)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改进,上述的各种载体都纷纷退出了历史长河,纸质书获得了无可取代的地位;然而,两千多年后,情况发生了反转,人类可能要重新进入“非纸书籍”的时代。书的“来生”,我们其实已经可以看见了。
未来篇
“书”的实质作用无非两个:一是记录内容,二是给人读。就这两点来说,当今的我们已经几乎不需要再用到纸了。
记录更方便,携带更轻便,甚至还可以跟音频、视频完美结合,电子阅读有什么不好呢?
也许没什么不好,我们只是单纯舍不得纸书罢了。即便知道未来的走向,但还是舍不得。
从早期的竹简帛书羊皮卷,到后来一统江湖的纸质书,再到当今的无纸化阅读的大势所趋,体现的都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革。除非人类文明因巨大变故而停滞甚至倒退,否则照现在的发展趋势,“纸书消亡”确实是历史必然。竹简、帛书、羊皮卷之前所经历过的,如今终于轮到了纸书而已。
现在我们已经能感觉到,纸书正在渐渐失去实用的“阅读”功能,而成为承载了某种“情怀”的纪念品。再过更久一点,或许是一百年、或许是一千年,“情怀”大概也将不复存在,纸书将会像甲骨文、泥板书一样,被存放在博物馆和科研机构,供人瞻仰和钻研。
我们不必为此悲伤流泪。就像我们曾经舍弃竹帛而选择了纸张那样,在我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未来,“人类文明的阶梯” 肯定还会存在,只是换了更适合的材质而已。
最后借用一句网络名言作结:“纸质书的经历会像任何一种历史上存在过的书籍载体一样,被边缘化——被怀念——被珍藏,最后变成文物存在于人类浩瀚的发展历史中。”
那就稍微珍惜一下还可以读纸书的日子,一起来读读书吧:
01
中国简帛书籍史
作者:耿相新
出版社:三联
定价:¥68.0 元
中图价:¥49.6 元
本书为国内首部从出版人的视角来结撰的独立的中国书籍史。作者使用出土文物实证和当时文献互证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地还原了先民原创性思想的载体——简帛书籍的形态,展现了其精神生产、物质生产、传播以及阅读的整个过程,揭示出书籍的遗传基因。
02
甲骨文小字典
作者:王本兴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定价:¥28.0元
中图价:¥21.8元
王本兴先生于其编纂的《甲骨文拓片精选》的基础上,把现知的甲骨文字进行了疏理与考证,并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资料为依据,肯定了共识的文字,弃除了尚未定论的文字,辨析确定了一些存疑待定的文字,归纳了一些通假文字,汇编成该书。
03
吉尔伽美什
作者:赵乐甡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定价:¥28.0元
中图价:¥24.9元
人类历史留下的史诗,有四千余部。吉尔伽美什诞生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间,问世最早。人们熟悉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著名史诗,是直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才出现的,比吉尔伽美什晚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04
古埃及《亡灵书》
作者:金寿福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定价:¥98.0元
中图价:¥75.9元
本书是古代埃及最为重要的宗教文献集《亡灵书》的译注本,收录经文190篇,题材包括为死者守夜时哼唱的铭文、制作木乃伊时使用的咒文、葬礼时念诵的祷文、各种供品的名单、死者应对鬼神用的密码和暗号、求请众神引导和接纳的祈祷、赞扬诸神的颂歌、死者的自我申辩,等等。
05
死海古卷概说(通识读本)
作者:(英)提摩西·H·林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定价:¥26.0元
中图价:¥19.0元
作为20世纪全球最惊人、最激动人心的一大发现,死海古卷自发现之日起就成了一个传奇,一个难解的谜。本书从考古研究、古文书学、文本考证、文献学、语言学和古代圣经注解等角度切入,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解答了有关死海古卷的诸多问题,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有助于读者全面认识死海古卷。
04
大唐西域记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作者:(唐)玄奘
出版社:中华书局
定价:¥89.0元
中图价:¥75.7元
《大唐西域记》是我国古代一部达到了罕见高度的地理学、历史学巨著。此书记述了玄奘游历西域和印度途中所经历的110个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见闻,除大量关于佛教圣迹和神话传说的记载外,还有许多关于各地政治、历史、地理、物产、民族、风尚的资料,为研究中亚、印度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等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以上推荐书籍都参加中图网开学季“全场百万图书折上8.8折、满29元包邮”的活动。
主编丨木月
文案编辑 | 六月
美术编辑 | 赤木
图片来源 | 中图网 网络
声明:图书价格以网站实时价格为准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