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就是‘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其实这句话是源自《明史·熹宗本纪》‘乙巳,召见阁部、科道诸臣于乾清宫,谕以魏忠贤、王体乾忠贞可计大事。’,就是说在熹宗自知时日无多后,于乾清宫召见朝中大臣,然后告诉他们魏忠贤和王体乾非常忠诚可靠,可以担当大任。若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那我们就得先看看在明朝的朝堂之中,宦官这一特殊的政治存在是怎样登上明朝的政治角斗场的?
自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一些列措施巩固皇权后,明朝的皇权和集权制可以说发展到了我们古代社会的一个巅峰。好处就是由皇权稳固带来的王朝长时间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坏处就是朝堂的三角稳定状态被打破,围绕朝堂的争斗会相对激烈以及皇权容易被孤立而成为京师一地之天子。
如果我们把古代王朝比作是一个大公司的话,那么太祖朱元璋的努力就相当于把大到项目审批、人事任免、资金往来、小到清洁卫生、曲别针,订书机的采购等大小事项的最终决策权全都收归到皇帝这个公司董事长手中。那么剩下的各部门经理(六部大臣),各级办事员工(朝廷下边的各级官员)所能分到的公司利益的这块大蛋糕就少之又少。因此所带来的董事长和下边各级人员关于这块大蛋糕的重新分配就会产生比之前更加激烈的斗争。应该说朱元璋也是考虑到后继者们会出现压不住阵的情况,所以就在各部门埋了钉子(六科给事中),只不过很快他们就叛变了。本来董事长还有以前一起创业的开国元勋和靖难功臣这些参股董事们的帮忙来一起守卫这块大蛋糕,可是随着土木之变这些董事们的势力被一扫而空,公司董事长在守护这块大蛋糕的时候就会越来越吃力。所以后来的董事长们就就开始找帮手了。我把签字笔和印章给你(宦官势力),以后公司的大小事务没有你的签字盖章不行,但是你得帮我、得听我的,然后我会让你参与到公司保安(京营和厂卫)的管理工作中;之后又找到了以前董事们的后代,我让你们管公司的保安,你们也来帮我。所以说有明一代,宦官势力更多的是以一种皇权帮手的角色存在的。
可是到了嘉靖二十九年,趁着京营改制,朝臣们终于获得了公司保安的控制权(除了厂卫),皇帝再也护不住公司的这块大蛋糕了!这也算是后来万历无奈消极抗争的一个原因所在。然后时间到了天启时期,这位既无根基又年纪轻轻,更没万历和嘉靖那种智慧跟手段的新任董事长,面对已经拧成一股绳的底下各部门(在朝东林诸臣),只得将魏忠贤精心打扮一番后粉墨登场。所以看到这里我们应该也能明白,魏忠贤就是熹宗为了自保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是我也可以很清楚的告诉大家,即使熹宗一直在位,魏忠贤也逃不过刘瑾的命运。当他完成护卫皇权、弹压百官、朝廷收入开源的历史使命或者说熹宗跟下边朝臣的争斗达到一个难以调和的临界之时,魏忠贤必然会成为替熹宗挡刀的牺牲品。
那么是不是魏忠贤的存在就一定能挽救大明的灭亡?当然不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给魏忠贤修生祠使得下边的各极人员借机耗尽了帝国的公藏私用,这是造成崇祯时期财政困难的罪魁;而魏忠贤买卖各部门的人选又加速了明末各级分支部门的混乱。这两点才是熹宗跟魏忠贤应该负的责任!
再回到开头熹宗所说的‘忠贤可计大事’,并不是说一定要崇祯继续重用魏忠贤。而是告诉崇祯,需要一个类似魏忠贤这样的人来帮助他。帮助他巩固皇权、弹压百官,开源朝廷收入,这样一来就能有更大的精力处理内外事务,防止激起更大的义军。然后崇祯就可能避免虽然兢兢业业,但还是自缢于煤山的下场。只可惜,崇祯根本就没明白哥哥的良苦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