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在位中期,几位受到信任的重臣长期身居要职,其中最受信任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另一个是定郡王载铨,开始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政坛上的派系军政要务主要由穆彰阿牵头负责,钱粮赋税则主要由载铨牵头负责,朝廷里最大的派系就是穆彰阿派和载铨派穆彰阿一派的主要人物有当时的直隶总督琦善、盛京将军耆英、云贵总督伊里布、驻藏帮办大臣讷尔经额等人,多掌地方实权;载铨派的主要人物有庄亲王绵护、怡亲王载垣、郑亲王乌尔恭阿、睿亲王仁寿、礼亲王全龄、内务府大臣琦琛、户部尚书兼管理藩院大臣奕纪、吏部尚书兼步军统领奕经、伊犁将军奕山等人,多为宗室亲贵,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穆彰阿历史评价?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穆彰阿历史评价(穆彰阿对决载铨)

穆彰阿历史评价

道光皇帝在位中期,几位受到信任的重臣长期身居要职,其中最受信任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另一个是定郡王载铨,开始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政坛上的派系。军政要务主要由穆彰阿牵头负责,钱粮赋税则主要由载铨牵头负责,朝廷里最大的派系就是穆彰阿派和载铨派。穆彰阿一派的主要人物有当时的直隶总督琦善、盛京将军耆英、云贵总督伊里布、驻藏帮办大臣讷尔经额等人,多掌地方实权;载铨派的主要人物有庄亲王绵护、怡亲王载垣、郑亲王乌尔恭阿、睿亲王仁寿、礼亲王全龄、内务府大臣琦琛、户部尚书兼管理藩院大臣奕纪、吏部尚书兼步军统领奕经、伊犁将军奕山等人,多为宗室亲贵。

道光朝头号权臣穆彰阿,出自满洲瓜尔佳氏(瓜尔佳是满洲大姓,努尔哈赤开国五大功臣之一的费英东,康熙朝的权臣鳌拜都出自瓜尔佳氏),长期担任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先后兼任过工部、兵部、户部尚书,主持了五次会试,可谓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有段时间给穆彰阿定性成投降派什么的,这个实在冤枉了。穆彰阿的政治观点就是以道光的观点为观点,做官诀窍源自于他的好友,也是前任军机大臣曹振镛,即“多磕头,少说话”,揣摩道光的心意,办好道光想办的事情。他自己就算有想法,也不会成为其政治主张。穆彰阿给道光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热河行宫迎接嘉庆皇帝灵枢回京。嘉庆帝驾崩在7月,正是盛暑时节,道光对能否快速将灵枢运送回京有些焦虑,当时穆彰阿任工部左侍郎,在灵枢回京之前抢修一路的道路桥梁,保障了嘉庆灵枢按时抵京。道光对其办事能力非常满意,随后又让穆彰阿负责办理嘉庆的陵寝工程,也就是清西陵的昌陵,穆彰阿也是办理的很好。从此获得道光的信任,各种事情往往交代他去办理,官职也是一路升迁,鸦片战争前朝廷颁布的全国禁烟条例也是他主持下发布的。

载铨是宗室,具体怎么获得道光信任已经不为人知,只是道光登基时他正好进宫担任御前侍卫,可能就在这段时间获得了道光的好感。三年后载铨就担任了都统,掌管火器营,之后也是一路升迁,先后担任礼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善捕营统领,并长期担任宗人府宗令,执掌宗人府。满清宗人府拥有对所有宗室贵族的管理权,特别是宗室贵族的惩处大多都由宗人府负责,所以载铨在宗室王公中颇有威信。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一年,载铨派与穆彰阿派爆发了一次大冲突。当时穆彰阿派掌握工部,载铨派掌握户部。穆彰阿借理藩院处理蒙古活佛礼仪事件不当,让人参奏户部尚书兼管理藩院大臣奕纪,奕纪被革职。载铨吃了一闷亏,决心报复。载铨查到内务府管库郎中庆玉跟工部的关系密切,靠跟工部的工程往来大发横财。内务府大臣琦琛是载铨的人,载铨命琦琛查庆玉的账。一查一个准,贪污腐败问题暴露,于是上奏给道光。道光随即让军机处与内务府共同查办,查出庆玉家除在京城有豪宅一座,还有绸缎铺、家具厂若干,另外在直隶各地买有大量地产,货真价实的大贪。但金银细软之类没抄到,屋里有明显的转移财产和其他证据痕迹。道光大怒,让载铨查办庆玉如何事先得到消息。载铨早就猜到庆玉跟工部的人联系密切,要的就是他露出痕迹,当即大肆查捕。载铨顺藤摸瓜抓了不少人,终于摸出大鱼,有人证口供说,泄露消息的是工部侍郎陈官俊,并且还招供亲耳听到陈官俊说,是从穆彰阿那里听到的消息。很明显陈官俊肯定被庆玉行贿,所以给他透漏消息,只要抓了陈官俊,就能牵连到穆彰阿。载铨立马上奏道光,请再次提审庆玉,这次是和工部的人共同会审庆玉,就是要他承认给陈官俊行贿。不料庆玉抵死不肯承认给陈官俊行贿,反而说自己曾经给内务府大臣琦琛行贿。原来穆彰阿也料到载铨肯定会查到工部这边来,之前军机处与内务府查办庆玉时,就让办案的人私下跟庆玉打了招呼,让他抵死不能供出陈官俊,会运作保他性命。庆玉决定把宝压在穆彰阿一边,在提审时坚决不承认给陈官俊行贿,只说自己曾给内务府的人行贿,特别是内务府大臣琦琛曾受自己贿赂3000两银子,自己还留有证据。载铨没想到会审庆玉反而把琦琛赔了进去,琦琛确实收过银子,不敢否认,只能当场请罪革职。庆玉最后被道光充军新疆,果真留了性命。载铨还想追究泄露消息之事,道光却说庆玉已经判的很重,这个案子结就结了,不要再搞事情了。载铨偷鸡不成蚀把米,没搬倒工部,又把内务府丢了。此次冲突穆彰阿派大获全胜,势力进一步扩张。

穆彰阿身为重臣,不关注国计民生,一心搞政争,也体现了当时大清朝的颓势。不过就在这一年他利用道光的信任提拔了一个年轻的考生,十几年后却救了大清的命,这就非得当时所能逆料了。

这个年轻的考生,当然就是曾国藩。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老家在湖南湘乡县的乡下,曾家不是诗书世家,只能算小康。曾国藩的爷爷辈才积累起部分田产,将希望都寄托在曾国藩的父亲身上,但曾父学问实在一般,考到四十多岁才中了个秀才。曾国藩的天赋也不太高,考秀才6次都没考上。曾国藩静心反思,自己一是天赋不够,二是老师不行(曾国藩老师就是他父亲),今后除了更加努力外还得找好老师。23岁时曾国藩来到长沙岳麓书院求学,果然大有长进,当年就考中秀才,第二年又考中了举人。在书院求学期间,曾国藩与两位同学——刘蓉和郭嵩焘结成了平生至交,三人共同学习,探讨学问,抒发志向,还结拜为兄弟。在之后曾国藩创建湘军的过程中,刘、郭二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837年,曾国藩26岁,第二次进京会试失败,回家途中绕道去南京,想去拜访当时湖南士人的代表人物、经世派的鼻祖、时任两江总督陶澍,正好陶澍不在。没能见到当时的偶像,曾国藩觉得不能白来一趟南京,就买了一部全套的二十三史带回家,把随身带的衣服都给当了不够还找同乡借了钱。进京会试开销巨大,曾国藩两次失败,曾家虽然在乡下薄有田地也支撑不住了。1838年,曾国藩第三次进京参加会试,借遍了亲朋好友才凑够旅费。

曾国藩在早年的进取心是很强的,后来曾经在跟刘蓉的信中诉说自己当时内心太过功利。他第三次参加会试,虽然一举考中,但殿试只排在三甲,进翰林院可能性微乎其微。清朝有个沿袭明朝的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明清两朝都不设宰相,内阁大学士是正一品,级别上相当于宰相。清朝中央实权在军机处,内阁学士如不兼任军机大臣就没实权,但军机大臣并非专职,都是兼任,往往也是内阁官员兼任军机大臣。翰林院出身的官员,担任侍郎以上官职机会很大,升迁的天花板和均值都远远高于非翰林出身的官员。曾国藩考中的三甲,称之为“赐同进士出身”,一般就直接分配到各部当笔帖式或者外省当县令,大多数人一生的升迁只能到三、四品左右。曾国藩有个老乡叫劳崇光,此时在京城当御史,是穆彰阿的门生,曾国藩鼓起勇气,去找劳崇光想办法。劳崇光知道曾国藩家境不富裕,是送不出礼的,就拿着曾国藩的殿试文章和诗文,去请穆彰阿点评。劳崇光也没把握,纯属死马当活马医。穆彰阿怎么想的,已经无从考察,反正是在后面的朝考中帮了大忙,穆彰阿负责初审,给曾国藩打了第三名,道光听穆彰阿评价曾国藩文章极好,给老穆个面子,又给提到第二名。曾国藩直接进了翰林院,三甲出身进翰林院在清朝是不多的,所以穆彰阿对曾国藩是有知遇之恩。曾国藩在当时,也可以说是穆彰阿派系的人,只是他自己没承认过。曾国藩没给穆彰阿办过什么事,但一辈子都很感激穆彰阿,穆彰阿去世多年后,曾国藩回京,还专门去穆彰阿家里拜会。

(清朝科举制度,分为三级六次考试。最低级别的是考秀才,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次考试,县试和府试都是地方官出题,难度较低,院试由省学正(教育厅厅长)出题,难度较大,考生们往往折在院试这一环节;秀才的名额分配(考录比)是分县确定,考生只跟本县内的人竞争,分配的依据综合考虑当地的赋税和文化水平,一般富裕的县文化氛围也好,所以考生的竞争较贫穷的县要小不少。

第二级别是考举人,全省通过秀才考试的考生集中在省城考试,只考一次,称为乡试,乡试头名称为解元。举人的名额分配(考录比)是分省确定,考生只跟本省的人竞争,朝廷对于各省的考录比会有所调节防止差别太大,但还是有所差距,例如雍正年间,直隶省考录比大概不到100:1,山东、河南、广东的考录比则约为150:1。

第三级别是考进士,分为两次考试,第一次称为会试,全国各省的举子们齐集京城,主考官由内阁阁员担任,全国各省精英云集竞争,难度极大,曾国藩考了三次才考过,与其年岁相近的左宗棠、郭嵩焘、刘蓉都是多次在会试失败,左、刘二人后来彻底放弃。会试本身其实只是后面的殿试的预考,但殿试不刷人,只是重新排名次,所以会试过了其实就是准进士了,会试头名称为会元。会试过后不久,通过会试的准进士们就参加殿试,主考官是皇帝本人,所以进士都可称为天子门生,殿试的头名就是状元。

“连中三元”这个词的意思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拿到解元、会元、状元三个头名,可以认为是本省的第一、全国的第一、皇帝心目中的第一。额,整个大清朝只有两个人做到过,都没什么大成就,在历史上没啥名气,所以对于考试第一的虚名这种事情就不用太纠结。殿试名单分为两榜公布,第一张榜上是一甲三人,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三人直接进翰林院;第二张榜上的二甲和三甲在之后的朝考(殿试后还有个复试叫朝考)中再考一次,挑选部分人进翰林院,也基本都是二甲进翰林院,三甲朝考翻盘的机会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