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王昭君

李春元整理

题记:

从今年10月起,北京到榆林的航班一直停飞。翻看北京市给中小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发现新世界出版社《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是台湾作家吴涵碧所著,共15册,200多万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女士在台湾各大报纸连载的给台湾青少年普及中国历史的文章。其中第二册96“正史中的王昭君”,第七册441“韩世忠活捉方腊”,第十册631“王昭君与昭君墓”,第十五册1066“美女三娘子”,与榆林有关。由王刚先生转换为电子版,与大家分享。

王昭君和元芳的关系(正史中的王昭君)(1)

“王昭君闷坐雕鞍,思忆汉皇……”

一听到这首哀怨动人的歌曲,我们眼前立刻浮起了王昭君抱着琵琶边唱边哭的情景。但是,事实上王昭君的故事和一般的传闻并不完全相同。今天要告诉大家,王昭君真正的故事。

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去世后由太子奭即位,是为汉元帝,国事逐渐衰弱。像任何一个朝代一样,中国力量小的时候,周边的部族就渐渐不服,蠢蠢欲动。

元帝建宁元年,匈奴王呼韩邪自请入朝,要求做汉朝的女婿,元帝当然不敢不答应。和亲政策创于西汉初年,刘敬向汉高祖建议,以皇帝的亲生女儿嫁给匈奴单于,并备有丰厚的嫁妆使匈奴单于在名分上是皇帝的女婿,又有嫁妆之利可得,在名利双重诱惑之下,不会与汉朝敌对。不过汉高祖并没有把真正的公主嫁给单于,以后成为一种惯例,将宗室女子嫁给单于,求取短暂的和平。

在汉武帝时代,他东征西讨、扬威异域,没有所谓的“和亲政策”。到了汉元帝,他是一个比较差劲、无能的君主,为了讨好呼韩邪单于,准备找一个后宫的女子嫁过去。主意已定,汉元帝便吩咐:“来呀,把宫女图给我取来。”拿来以后,他随意翻了一下,提起御笔点选了一人,然后挑选吉日,采办嫁妆。等到佳期一到,宫女前来辞行,汉元帝不看还好,一看之下,发现竟是一个绝代美人。削肩细腰、粉颊绯红,体态身材无不动人,尤其是双眉微蹙,眼中似有无限哀怨。只见她轻轻拜倒,娇滴滴地说道:“臣女王蔷见驾。”

王嫱字昭君,王昭君这么一呼唤,把汉元帝的魂儿都勾住了。他停了好一会儿,倒出了一口气,才结结巴巴地问:“你、你什么时候进宫的?”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王昭君已经进宫好几年。“奇观,宫中有这么一个美人儿,我竟然不知道?白白便宜了胡人,哼!”汉元帝赶忙把宫女图拿来,一 一核对,只见图上的王昭君画得十分随意、毫无生气,看来是个呆头呆脑的笨女人。再把以前选中的宫女的图画打开来看,倒是花容月貌,比本人要强上三分。汉元帝大发雷霆,在朝廷上咆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说着把宫女图狠狠地摔在地上。原来,这是画工毛延寿搞的鬼。他是历史上极有名的画家,善于写生,只是为人卑鄙,看准了每个宫女都巴望得到皇上的宠幸,因此只要是送了红包的,毛延寿从画笔上添加几分风韵,丑女也能变成美人儿。至于王昭君,她知道自己长得美,又生性高傲,不屑去贿赂毛延寿,因此一直被冷落在后宫。汉元帝自从见过王昭君以后,日夜难安,连做梦也都是王昭君的俏模样。王昭君也看得出,皇上对她有情,但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呢?

于是,王昭君满心不愿意地上路了。她走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怀抱琵琶,抱琵琶在马背上唱歌的,是王昭君之前的乌孙公主。这一段故事只是后人怜惜她而加上去的。不过据说王昭君在到匈奴去的路上,做了一首怨歌,这首歌流传至今,内容描述途中景色和思念父母的心情,相当凄凉,但不是我们今天熟悉的《王昭君》这首流行歌曲。

匈奴呼韩邪单于迎得美人归,欣喜欲狂,称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对昭君十分宠爱。由于爱昭君,呼韩邪单于对汉朝特别恭顺,上书给元帝,表示愿意为汉朝看守北方疆土,从此匈奴成了汉朝北方的附庸。王昭君到了匈奴以后,也并没有因为思念汉皇不从胡人服毒自尽,这都是后人凭空捏造的。根据正史记载,王昭君生了一个儿子,叫伊屠智伢师。呼韩邪单于死后,她被呼韩邪单于的大儿子强占,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在匈奴,做儿子的在父亲死后,娶后母为妻是很平常的事,叫做“蒸报”,成为一种习惯。

王昭君一生坎坷,老死塞外,成为和亲政策之下的牺牲品。而和亲政策只是一剂短暂的止痛剂,没有实质上的效果。不论古今中外,国家弱小注定要受外人欺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