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这两个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已经熟悉到无法摆脱的程度了。

比如,在填写就职信息时第一时间会被要求填写“所受的教育程度”,为孩子申请学校时也要如实填写“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当孩子在外边犯错时,路人会以最快的速度说上一句“看你怎么教育你家孩子的?”当儿子顶嘴爸爸时,父亲跟妈妈急了便喊“看你怎么教育你的儿子的!”

第1则 教和育,孰轻孰重

从以上4个场景来看,咱们中文里“教育”这两个字包含面非常宽泛,一会儿讲的是学校的知识教育,一会儿指的是家庭里的家教规矩。因此从小到大,只要听到“教育”二字,我从来都觉得那个 “教”字被念得比“育”字要重得多,好像在说:你不懂,我来教你,语气中藏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感受。

于是,我好好地查了一下 “教育”在英文里的意思,结果发现在英文里education的词根是edu,而它来自拉丁语,其意思是“我引导你”。而这个“我引导你”的意思似乎与我们中文里的“育”字接近了许多。

3-8岁孩子天赋测试 解码天赋的正确方式你知道吗(1)

所以,作为母亲我始终提倡大家把力量放在“育”上,因为“育”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我们种下了一颗种子,怀着一份好奇心去观察、去养育,怀着一份敬畏的心去浇灌、去培育。

其实,我们的孩子并不希望我们成为他们学校里的教师,每天管着“教育”他们学习的事,况且老师可以有千千万万,一辈子在学,一辈子都有老师,而孩子却无法选择父母,父母给予的教育,或许对孩子来说是最无可替代的。

第2则 我们是谁?该如何“富养”?

说到当爸当妈的事情,那我又有一个问题想要问所有的爸爸妈妈:我们是谁?

不久前我接受一个采访,被问到:

“你是如何开发孩子天赋的?”

我回答说:“我不开发孩子,上天开发了他们,我只是去发现他们。虽然我给了孩子生命,但是我并不了解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命密码,也就是他们的DNA。这个DNA密码孩子们来的时候,上天已经给了他们。我做的角色就是陪他们一起慢慢地把这个密码解开。”

3-8岁孩子天赋测试 解码天赋的正确方式你知道吗(2)

比如,我的大儿子从小时候一直到初中,我们一直找不出他到底有什么天才或特长,直到12岁那年他无意之中发现了一架照相机,他要求我们让他“玩”那个相机,这一个发现就是他的人生解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那时开始,他有了对视觉艺术的执念。最后报考大学,进入了电影学院学习。

我以为,从养育到培育再到教育,就是要去发现孩子对兴趣的一份不轻易放弃的“执念”;更准确地说,作为父母我们的主要角色不是成为执行教育功能的一位“教书老师”,而是用陪伴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发现他们人生中执着追求的一位“生命向导”,其实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富养”孩子的过程,“富养”他们的兴趣“执念”,“富养”出他们的DNA。

这个发生在我儿子身上的经历听起来很像一个大男生完胜考大学的故事。其实,我们不能把这个“教育”与兴趣“执念”的因果关系倒过来想。

不是因为孩子考上了大学,所以他过去的兴趣和追求都有了价值。相反,恰恰是因为他从爱好和兴趣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执念”,他才启动了“解码”人生的追求,他才有动力去学习,去接受教育,去考大学,毕业之后还会接受更多的“解码”挑战,所以我们比起教育者,更像是“解码员”,而孩子生命最初的2000天(6年),正是我们陪伴他们最好的“解码期”。

第3则 养和育,差别就在这里

那世界上的孩子都是如何被自己和父母逐渐“解码”出来的呢?会不会在“解码”过程中,孩子与生俱来的密码被遗失了,被搞错了,被延误了呢?

我找到了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的一项研究。他们就是Hart 和 Risley,这两位心理学家对生活在美国的不同家庭做了长期追踪的调查:从孩子还不会说话到孩子3周岁,他们语言学习的发展轨迹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研究招募了42个家庭,每个家庭最少追踪了两年半,涵盖了3种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想要找到在孩子出生后的2000天(6年),阶层间的距离是如何拉开的。

3-8岁孩子天赋测试 解码天赋的正确方式你知道吗(3)

以上这张图展示了他们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专业人士家庭(professional): 孩子在家累计听到多达4500万个字;

蓝领人士家庭(working class): 孩子在家累计听到2000多万个字;

拿救济金的家庭(welfare): 孩子在家累计听到的仅仅只有1300万字。

结论▼

出生在专业人士家庭和拿救济金家庭的孩子们,在他们的生命之初的三年里已经存在了3200万字的听力鸿沟(gap)。也就是说,专业人士家庭的父母会和孩子做更多语言的交流,会花更多时间为孩子讲故事、读绘本和做游戏,孩子在生活环境里听到的词汇量要丰富得多,这个3200万字的差别居然在人生还处于茫然懵懂的日子里已经形成了。

记得我在安徽六安的一次公益讲座中,看见一位母亲把她的8个月大的孩子脸朝下、身体大咧咧地横躺在自己的双腿上。她对我说:“我们不太和孩子说话,因为他还听不懂。“

3-8岁孩子天赋测试 解码天赋的正确方式你知道吗(4)

当时我的心紧抽了一下,我特别想看一眼孩子,但我看不到他的脸,这位妈妈为何要让孩子呆望着地板,而不让他直立而坐看到更有趣的人和事物呢?这就是“养”和“育”的根本差别,这个差别在孩子最细微、最年幼的日子里已经开始体现了。

不同家庭孩子间的差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家庭间的差距更体现在早期的育儿方式上。然而,即使这样的3200万听力词汇的鸿沟,只要父母学习科学的育儿观,还是可以通过早期共读和亲子陪伴来弥补,来跨越。其实,这是对父母要求最高的一种“富养”方式。

下面我来为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分别介绍“富养”的侧重点。

第4则 0-3岁,“富养”孩子的“听力水库”

那么,这个3200万个字的听力词汇差别到底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那就请大家再来看一张图吧。

3-8岁孩子天赋测试 解码天赋的正确方式你知道吗(5)

这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早期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提出的水库理论(Reservoir Theory)

关于大脑发育的理论很多,而我最喜欢的就是用这张图来解释一个孩子从婴儿期开始的语言发展规律。吉姆·崔利斯很形象地用这张图刻画出了孩子听、说、读、写语言发展的四个阶段。首先,他将孩子在成长环境中听到的词汇比喻成一个“听力词汇”水库,当孩子听到的词汇足够多时,就会冲开一个叫“说话词汇”的阀门,然后依次冲开第二个阀门叫“阅读词汇”和第三个阀门叫“写作词汇”。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在出生后2000天里,大脑里所积累的听力词汇很大程度决定了他以后的说、读、写的能力。这不就在向我们证明前一张图所展示的3200万个“听力词汇”的差距将给孩子带来的语言学习的严重“滞后”啊。

可能正是这个“听力水库”的差异,为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的人生“密码”加上了一道道难解的锁,也就是说一个孩子除了天赋差异之外,又多了一个后天环境的差异。所以,我们都是一样的生养,我们却又是不一样的培育,家庭教育的差距慢慢地从日积月累的陪伴方式上表现出来。

3-8岁孩子天赋测试 解码天赋的正确方式你知道吗(6)

研究发现家长为孩子大量地读绘本讲故事,并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孩子的核心脑区激活程度就越高,他们提取语意的能力会不断增强,心理想象也会越来越丰富。

于是,家长会渐渐地发现孩子在听你们讲故事时越来越专注,好像他们能“看见故事”一样的认真。这就是我们用读绘本和讲故事来往孩子大脑里浇灌“听力词汇”的过程,这不仅促进孩子的口语学习(说的词汇),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未来的文本阅读(读的词汇)打下最好的基础。

3-8岁孩子天赋测试 解码天赋的正确方式你知道吗(7)

第5则 3-6岁,“富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每个孩子都是好奇的,都喜欢用新鲜的眼光来寻找有趣的事物,而且孩子是靠感知和体验来学习和认知的。而阅读就是一种能把“世界”提前带到孩子面前的一种活动,然而学前的阅读仍然以兴趣为主,知识学习为辅,让孩子尽早沉淀阅读好习惯。

英国BBC公司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纪录片叫做《人生7年》,这个纪录片对美国不同阶级大家庭进行超级长期的跟踪采访,以7年为一个单位,不断回访这些家庭。

在被访的14个孩子中,刚七岁的他们,有的已经开始阅读《泰晤士报》和《观察家报》,谈论的话题也比其他同龄孩子更成熟,用词选择上也更“高级”(advance),比如使用“系统”system 这个词来描绘学校,甚至连自己以后要去什么大学都想过了,而有的孩子连大学是什么都不知道。有时候孩子间的差距就在人生这最初的2000天中。

3-8岁孩子天赋测试 解码天赋的正确方式你知道吗(8)

3-8岁孩子天赋测试 解码天赋的正确方式你知道吗(9)

这就是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同的互动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差距。

今天,虽然我们的社会仍有经济水平的不均等,但是倾全家族之力来“富养”一个孩子的现象几乎存在于每个经济阶层。但在孩子的人生最初6年,最应该“富养”的恰恰是孩子的“听力水库“,用亲子共读来“富养”孩子的阅读力、专注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请仔细看下边这张截图,这位7岁就阅读《泰晤士报》的孩子,他对自己的生活很有主张和规划,每天几点洗澡,用多长时间读书,几点上床睡觉,以后想去怎样的学校。我想这不应仅仅是家有“虎妈”的缘故,更应该归功于阅读带给孩子的内驱力,因为他们的眼界开阔了,看到世界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力量。

3-8岁孩子天赋测试 解码天赋的正确方式你知道吗(10)

如果你被“听力水库”这张图打动了,意识到在孩子学前多花点时间与TA共读比什么早教班都靠谱的话,那么我衷心祝愿你和孩子一起去发现阅读的神奇,“富养”孩子人生最初的2000天,才是让孩子变“聪明”的最好方法。

早期共读帮我成功解开了我两个儿子的DNA密码,这种“富养”也让他们都成功找到了自己的执念,所以我也希望能将这种力量带给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家庭,能帮助大家提高对早期亲子共读的认识,认识到“亲子共读”的神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