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至安史之乱爆发前,是唐朝社会高度最繁盛且艺术氛围最浓厚的时代,此时的唐诗经过百余年发展已达巅峰。
本文作者挥墨历史,欢迎阅读文章后点赞、关注和留言。
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虽时间最短,但成就却最辉煌,千百年来传世吟诵的诗篇,多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还涌现出了不少杰出诗人,他们用各自的诗篇相互辉映,缔造出了让后人艳羡不已的盛唐之音。
而今天挥墨君给大家带来的这位诗人,就是盛唐留名的王之涣。
王之涣是山西人,而山西有个始建于北周的名楼,鹳雀楼。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上周围风景秀丽,引得许多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了不朽诗篇,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百余年,关于鹳雀楼已留下诗篇无数,王之涣只有另辟蹊径,才能脱颖而出。他站在高楼之上,眺望着苍茫落日和滚滚黄河,毫笔一挥,《登鹳雀楼》活灵活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意境高远,气势昂扬,全诗共计二十字,无一字生僻,无一句难懂,却带给读者极其恢弘的画面感,以至于千百年来,就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此诗。
王之涣用一首《登鹳雀楼》,成就了自己,更成就了千古名楼鹳雀楼。
作为盛唐留名的著名诗人,王之涣也有许多诗坛朋友,其中更以王昌龄和高适为最。开元年间的某个冬日,三人在长安闲居时相聚旗亭饮酒。
推杯换盏间,酒楼里的梨园班子在演唱,演唱正欢时,四名年轻貌美的姑娘开始演唱当时著名诗人的诗歌。此时高适突然说:“我们三个在诗坛也小有名气,平时没有分出高低来,今天我们打个赌,看看这个四个姑娘唱谁的诗多?”
三人纷纷赞同,此时第一位姑娘出场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高兴地说:“是我的。”
第二位姑娘接着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高兴地说:“这是我的绝句。”
紧接着,第三位姑娘又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十分得意地说道:“又是我的。”
这下王之涣急了,称最后一位姑娘如果唱的不是他的诗,他就一辈子不写诗了!结果最后一位姑娘果然没有让王之涣失望,唱的正是他的不朽名篇《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曾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此诗起于山川的雄阔苍凉,再承接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可到第三句时,忽然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顿时就勾起了征夫的离愁。诗篇虽然写的悲壮苍凉,但却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因此也成为了“唐音”的典型代表。
后世章太炎更是给出了《凉州词》绝句之最的最高评价。
仅传世六首诗篇,《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就已是登峰造极,剩余的四首诗,自然也是首首精品。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就是王之涣的《送别》,不同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不同于杨炯的“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他的这首送别诗,不写人苦,而写杨柳苦,因为离别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杨柳才苦于被攀折太多。
这首送别诗甚至都影响到了李白,于是李白把它写成了《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至于剩下的传世三首诗,同样为上乘诗篇。
如《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如《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如《横吹曲辞·出塞》:“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此人,诗篇大气磅礴,意境开阔,而且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他用词十分朴实,然而造境极为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只是可惜王之涣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剩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尽管王之涣只留给了后世六首诗篇,但已然足够,因为这其中就有盛唐最好的五言绝句之一、最好的七言绝句之一和最好的送别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