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广东境内19个汉县之一,这里曾出现过州、郡、县三级政府机构叠压共存的机构设置奇观,这里是粤北文化历史上第一州,这里曾在明清两朝先后设巡检司、巡检署。这里就是

文化古邑———

浛洸有几条村(文化古邑一英德市浛洸)(1)

古南门

浛洸有几条村(文化古邑一英德市浛洸)(2)

驳墓阒莼峁

浛洸有几条村(文化古邑一英德市浛洸)(3)

采崂塔

浛洸有几条村(文化古邑一英德市浛洸)(4)

出土的波斯古币

舱蛭挥谟⒌率形鞑俊⒘江下游,距市区仅35公里,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经济繁荣的千年古邑,自古以来一直是英德西部的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从汉高祖刘邦年间(公元前206年——195年)正式设立含县治,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制史,其中大于县级建制达一百二十年!

先有鱼咀,后有

公元2009年12月26日,英德市舱蛴憔状逡慌苫短冢充满民俗韵味的舞狮、舞草龙、武术等节目轮番上演,鼓乐声、鞭炮声、欢呼声,一派过节般喜气洋洋的景象。原来该村正在举办村文化站的落成。鱼咀村位于舱蚨南面,有4000多人,因村临近连江水,地形依山傍水如鲤鱼跃江张口猎物而得名。正如该村一位外出人员所说:鱼咀村历史文化悠久,这个文化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人们要承继良好的历史文化底蕴,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区区一个数千人口的鱼咀村,远的不说,仅是英德市内就有近二百个这样的村落,为何它却成为人们眼中的一个历史文化如此厚重的村落呢? 翻开史料,才发觉鱼咀村历史悠久,其汉县建制达800多年!现仍保存有古码头、古城墙⒐攀街、古房屋、古井等古迹。六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还在这里发现了西汉早中期的遗址。看似不起眼的一个村级文化站,却包含了村民传承历史文化的良苦用心,鱼咀文化站于2005年9月奠基,总投资近29万元,均由村民自愿筹措。 史载,西汉高祖(刘邦)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始设置含县,归桂阳郡(今湖南省郴州市境内)属,县治址就设在灿憔综准唇裉斓挠憔状濉K逦牡劭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阳山郡,含县隶属西衡州辖,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西衡州改名为州。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废州,含县改为广州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州,辖、浈阳、翁源三县,同时撤消鱼咀为含县治,将含县治址迁至现舱蛩在地,从而结束了鱼咀作为含县治址800多年的历史,并将“含”字加三点水旁成为“”字。从此,含县改为县,仍隶属州辖。从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起至唐朝高祖武德九年的一百多年间为最鼎盛时期。一个今天在外人看来不怎么起眼的村子,古代却是一个县府所在地! 也正因如此,至今在裁窦洌仍流传有“先有鱼咀,后有”一说。

辞书为“”专立条目

玻是地名专用词,1994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439页唯一的解释是:地名,在广东。 舱虺こ乱嗫凳堑钡厝耍对当地文化兴趣浓厚,曾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对驳牡妹由来作过细致的研究。他认为,驳拿称因时代而异,经历了含、、抗狻驳慕蟹ā“含”之名颇具神话色彩,据[刘宋]王韶之《始兴记》“含县有尧山。尧巡狩至于此,立行台也”,有文史专家考证了“陶唐氏尧,南巡衡岳,过九嶷,巡守南交。逾岭浮槎,入百仞之溪”,认为尧帝不但南巡狩猎至古含地界,且筑室而居行使王令,登山t望“南交”风光。当地的居民为纪念尧帝南巡至此,就把尧帝登临的山叫“尧山”,把源于尧山的水叫“陶水”(尧帝,号陶唐),把尧帝浮槎而下的河叫“水”(在古代“”与“匡”可借代,“”为水——即河流;“匡”——一匡天下,可指尧帝南巡狩猎)。 《新唐书·地理志》:“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以、真阳二县置州”;《元和郡县志》:“县,《地理志》含字无水”;《隋书·地理志》:“含梁置衡州、阳山郡。平陈,州改曰州,废郡。二十年(公元600年)州废。有尧山。”这说明到唐朝时才把“含”变为“”,且至迟是发生在武德五年。而为何此时“含”字加水部,陈亦康认为原因可能是在武德四年平萧铣战乱毁了含县衙,而且在县西北四里有故州府衙(隋开皇二十年废州)。同时府衙所在地更加开阔,更有利于发展,于是在唐武德五年将含县衙搬迁。有史为证:《水经注》“水又东南,左合陶水……陶水西径县北,右注水。水又径含县西”,即《水经注》成书时候(公元527年)含县城在今舱蛴憔状,而《元和郡县志》“含故城,本汉含县也,在今县东四里。”即可推断唐县城在今舱颉6且从汉到隋的文献资料“含”县名的写法一直未变。故可推断:汉含县城(现鱼咀村)使用至唐初,才往北搬迁至新址县城(今步)。因五行文化中,北为水。同时,要涉水(跨越陶水)而搬,在“含”字加上水部,是符合逻辑的,而且字变而音不变,形变而神不变,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从此“含”衍变为“”,名称“”使用了350年(公元622年——公元967年)。据此认为现今的“古含南门”有误,应当为“古南门”。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登基,开宝四年平定南汉后,开宝五年以县名犯太祖“匡”字讳,遂把“”改为“光”,“”变为“抗”,“水”变为“光水”,从此“抗庀”、“光水”载入了史册,这有当朝《太平环宇记》为证。《英德县续志》(宣统版)“延佑元年(1314年)真阳、抗舛县省入英德州”,自此“抗”的县级以上行政建置结束,名称“抗”使用了347年(公元967年———公元1314年)。 依陈亦康的论述,最早见到“”一词是在明朝四大高僧之一释德清《憨山大师自序年谱》“予年六十四……别驾项公楚东,抱关于,邀予往”。作为一代高僧,严守戒律“不诳语”是自不待言的,况且憨山笫υ餐A粼家荒,与邑人邹衍中居士唱和,并留存有“咏舶司笆”当不会有错———“”就是“”。但《明史》是清顺治二年(1645年)至乾隆四年(1739年)历时94年编修定稿,却明确载:“水在县西,一名菜,至县西南合流,谓之部,有部谘布焖……又东有象冈,北有清溪,西有含踩巡检司”“”字又没有了水部。“”又怎样变成了《明史》的“含”,接着又衍变为今“”真的不甚了了。大胆臆测,不妨两个理由:一是“含”与“”相通了,二是笔误所致。但“光”怎样变成“”,什么时候变成“”,陈亦康认为还有待继续深入探究。 正因为仓名称的独特,所以有专家认为,在睬年演变史上,最大的特点是始终坚持自己的个性,不与其他地名相融相混,致使中国辞书为它专立条目。这是中国地名文化中的趣闻。所以舱飧雒字,“不光是舱饪榈乩硎堤宓拇号,而且是一笔很有研发价值的精神财富”。

材掀肽钩鐾敛ㄋ贡

怖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地上地下文物资源丰富,古墓、古塔、遗址、古桥以及年代久远的八寺八庙等遍布镇内。 彩怯⒌率泄拍乖崾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镇。在镇四周大小的岗墩上散布极多的古墓葬群,其中以石墩岭、园仔岭、火烧岭、鱼咀岭背、鸡斗窝、烂在山、黄竹坜、禾仓铺渡头、邹屋、包屋、新荷等处山坡为最多。完整的古墓群引起考古界的极大关注,六十年代初省文管会文物队与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学生联合对上述部分地区进行调查,发现了大批南朝隋唐墓葬,清理和发掘数十座古墓,获得了一批很有历史和考古价值的文物。1982年县文物普查队对该地区进行复查时又发现了新的墓葬,并对部分墓穴进行抢救性清理。从两次发掘的情况看,墓葬的时代从汉代至中唐,时间跨越近千年,墓的地点多葬于岗墩的缓坡,方向基本上与岗坡的走向一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石墩岭南齐墓出土的波斯币,在全国是罕见的,在广东是唯一的,有关专家推测埠茉缇陀卸酝饷骋谆蚪涣鳌8媚鼓棺┎啻叶脉纹和“建武四年大国”纪年(公元497年)。出土有波斯银币3枚,2枚已残,1枚较完好。币面圆渭舯撸直径2.7厘米,厚0.1厘米,重2.3克。较完好的一枚,正面铸一半身王像,王戴冠,冠的两侧带雉堞形饰物,其上展一翅膀。冠顶铸一新月抱着一个圆球。王作深目高鼻,下颌挂有一串联珠,两肩各飘有一绺绸形饰带。右带前端铸有钵罗婆文的铭文;背面中央为祭坛。这枚波斯币与西安张家坡401号墓中所出B·03式和青海西宁所出A式1号相似。根据夏鼐先生的考证,上述银币属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Prou,457-483年)时所铸。波斯银币装在涂p的木盒内,木盒已腐朽,仅存残片与红珠,还有一小陶碗放在四耳罐里。 而位于该镇第一中学的舍利塔,则又是驳囊淮罄史文化见证。因该塔建在蓬莱寺前,故又称蓬莱寺塔,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为斗拱重檐平座砖塔,残高15.4米,六角五层。第二、三层东、南、北壁龛上方的叠涩砖侧面,间有制模印反体“舍利弗”三字,计有1100多年。据《广东通志》记载:“弗”字十有八、九是“佛”字的借用。《英德县志》亦有“舍利塔,建于唐咸通年间”和古舶司爸一“平原古塔”的记载。清代高僧释德清为此塔曾赋诗云:“浮屠何代拥诸天,传是隋大业年。苍鲜剥封残碣尽,平原荒草布金田”。邑人邹衍中诗云:“半藏舍利半莓苔,劫火曾经未化灰。芳草年年春自绿,六朝往事一寒堆”的诗句,对古塔以高度赞许。 此塔结构严谨,造形美观,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虽然经历1100多年,除塔身微有向西北倾斜和各层平座砖缝间有生长杂草外,雄姿不减当年。近期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该塔已经维修完毕。

补懦怯纸邪茁钩

古城位于舱蛭髟500米处。西侧有一个叫“城仔”(古时监狱)的村庄,东、西、北三面有宽约10米的护河场面,南面是万岁桥街(原叫狱前街),由一座石拱桥过“东护城河”通往街市。据《广东通志》记载:“补食潜竞汉县也”。《舆地纪胜》载“白鹿城距县城十七里”。 古城又叫白鹿城,其中有个神奇的传说。据《黄通志》载:晋朝张鲂,字淑鱼,始兴人,涉猎经传,善事父母,遇旱疠各食荒,贵分赉贫穷乡间。戴之明帝(公元324年-326年)太守初举孝廉。成帝(公元327年-342年)中为县令U偶前令贪暴,故已以节俭自持,视民如子,蔚有惠政,三年化行,民歌颂之,关口夜行无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下民尊崇。感化上天神灵,使白鹿群游,刺史行部至褒,美其政治以励,属邑诏徵为尚书郎,并由帝下旨,敕城为“白鹿城”也。 城址坐北向南,呈长方形,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60米,其中东、西、北面有一道6-8米宽的护城河,现已垦为重修的南门。门呈拱形,高3米,宽2.2米,原墙厚1.75米(现存1.41米)。拱门上方镶嵌一横匾,长1.5长、高0.5米,匾上阴刻楷体“古含南门”五个大字,字迹仍清晰可见。 根据“城仔”老人的反映,城内是官老爷住的地方,故叫“城府”,城外老百姓是小字号,所住的地方就叫“城仔”,称谓沿袭至今。

广府文化的见证:补阒莼峁

“寄身天地谁非客,得意江湖便是家”。这是刻于补阒莼峁萸街上的一副对联,寄寓了外地商人到此获“得意”,如“归家”。 补阒莼峁菸挥舱蚴卸村河边街6号,会馆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它面临小北江(连江)岸约12米,有石砌堤岸近40米,并有麻石柱梁护栏。西边围墙各有麻石制作的园门作通道,象征鱼眼之形,寓意“鲤鱼跃江”。门前通道宽3.4米,全是麻石板条铺筑。 灿牍愀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据史料载,唐朝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县分别隶属广州、南海郡管辖。 广州会馆建筑面积790平方米,以石柱、石板及砖木构造。设三厅两厢,东西廊门的门壁门楣用石板材构造,东西门楣各阴刻“平荡”、“正直”字样。正中建筑占地宽13.2米、长9.3米,建筑面积128.6平方米。 广州会馆的建筑既稳重又气魄。大门正厅石柱,上承大堂木构架,各架梁楠木均0.3米以上。石桩阴刻楷体楹联:高义重如山维万古纲常弧峰镇地 精忠比石坚定三分基业一柱擎天。前为天池,全为9×3.5米麻石板铺砌,天池两侧为砖木结构的客房,各建筑面积28.9平方米,更前为会馆正殿。砖墙木柱,旧设神像、神台、神龛皆雕花薄金。两木柱上悬挂拱型木质阴刻楹联一副:明笠宥链呵锾煜录涞谝荒凶 安刘蜀扶汉鼎宇宙内无二丈夫。 作为广州珠三角地区来簿商的商家们的聚会场所,广州会馆可视作这座古镇开放包容形象的象征,印证了灿牍愀文化的密切联系。

姓氏之最冠南粤

水流有源,树生有根。说起祖上的迁徙,泊筇链宓脑伯仍然津津乐道。据曾氏族谱载,2573年前,祖上居住在山东武城,后移居山东嘉祥县、江西吉安、福建省长乐,其后又迁广东兴宁龙归洞、英德石灰铺油兰洞,最后到念三公六十三世才迁到英德财禾粒曾润公六十五世才由坪塘迁徙到凉伞埠(今大塘村)定居。 这只是残帐锨ㄡ愕囊桓鏊跤埃而姓氏,又是沧罹叽表性的一种文化。蚕钟7万余人,但材壳肮灿行帐266种!其姓氏之多,与该镇人口比例之高,着实令人咋舌!据致力于粤北姓氏文化研究多年的专家罗耀辉先生之论,驳男帐现和分别多过连山、佛冈、阳山、连州各县(市)的姓氏数量!据他的调研,驳蔽粤北(含韶关)第一姓氏大镇。而《广州日报》曾把龙川佗城179姓氏作为爆炸性的新闻来报道,据此可推知,驳男帐鲜量,在全省农村镇乡中,当可稳居前列。这个姓氏数量充分展现驳那缀土μ刂屎透挥锌放包容胸襟的风采。 罗耀辉先生经过了解,落籍驳男帐现校有经商而来的,有打工而来的,有避难而来的,有逃荒而来的,有卖艺而来的,还有民国政府安置的归侨……原因众多。他们都在舱饪槲拿鞴爬系耐恋厣险业搅肆⒆阒点,发现了生财之道,因而定居生息于此。据谱载口传,驳男帐侠醋运拿姘朔剑根系省内外。其中有一批清末民国期间,因各种原因从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广州珠三角地区迁来的,以及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安置返国的一批南洋归侨。他们至今还跟沿海地区乃至旅居港澳和海外的族人有信息沟通。还有一些姓氏出自名人之后。例如:张姓中就有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后裔;朱姓中多为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后裔。还有一些姓氏的先祖虽然官不大,但后裔枝派繁多,遍布广东和东南亚各地,在海外华人中很有势力,如李火德、黄峭山等。今舱蚶钚杖硕辔火德公的后裔,黄姓人则多为峭山公的后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266个姓氏中,有些姓氏在流行的《百家姓》里无载,如:决、坚、天、但、草、青、资、桃、时、佛、湾、宝、惋等。当属稀僻姓氏。馀姓氏为我国姓氏多样性、丰富性的内涵,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罗耀辉先生建议,时下,海内外华人的寻根问祖热,方兴未艾。惨嗫衫用这股寻根查流热潮,开展广泛的多层次的恳亲联谊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让世界了解玻让沧呦蚴澜纭 舱蚋餍帐先缦拢ü266种):决、涂、宝、巢、司、农、敬、尹、佐、左、但、李、晔、神、坚、湾、葵、占、伦、麻、天、睛、毅、晁、惋、昊、儒、鲜、零、晓、图、青、琉、选、P、敖、司徒、华、阙、梁、麦、邝、刘、詹、蔡、翟、傅、朱、邓、江、陈、黄、吕、林、谢、郭、方、吴、胡、潘、康、蓝、黎、温、彭、张、文、闻、包、杨、廖、葛、邹、周、马、王、钟、许、罗、邱、石、翁、曾、丘、秦、徐、卢、叶、陶、赖、高、余、萧、植、冯、阮、成、村、巫、袁、戴、曹、连、严、甘、童、谭、熊、赵、陆、冼、姚、汤、关、范、董、龙、欧、韦、施、白、肖、颜、伍、魏、孔、庸、申、莫、寇、鲁、毛、苏、全、屈、耿、杜、卜、何、夏、钱、雷、崔、宋、万、蒋、易、顾、古、丁、蒲、沈、地、霍、缪、覃、史、龚、毕、仇、茹、辛、邵、洪、聂、郑、程、倪、月、房、庙、危、区、欧阳、柴、齐、封、管、容、凌、饶、从、可、韩、牛、祝、招、乔、焦、金、尤、骆、简、习、项、刁、单、右、郝、孟、武、伊、卫、田、迟、强、汪、尚、贾、常、帅、俞、路、薄、回、令、鹿、湛、兰、符、解、九、岑、尧、艾、洛、岳、车、奚、苗、姜、贺、喻、邬、禹、段、戈、舒、纪、栗、游、殷、谷、楼、靖、庞、景、丰、佘、任、粤、利、孙、盘、柯、戚、诸、殴、柏、郎、狄、祁、穆、计、邢、幸。 玻一个独特而又沉甸甸的名字,她从古城的烟尘中款步而来;历史文化的风流蕴籍,始终让她散发出醉人的魅力。从一个千年走到另一个千年,从一个起点又到一个新的起点,她的脚步如鼓点,如音符,铿锵而有力,优美而动听……

浛洸有几条村(文化古邑一英德市浛洸)(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