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群阿姨跳“静音模式”广场舞火了。在嘉定安亭镇红梅小区旁的小花园里,十几名女性舞者佩戴一对能接受指定频段的耳机,服装齐整、姿态轻盈地跳着舞。“静音模式”广场舞这奇特的场景,吸引了不少过路居民驻足观看;相关视频画风清奇也引来网友好评如潮。
图说:通过播放器设定的频段号,所有耳机都能同步接收到同一首歌。
广场舞的争议由来已久,这项群众文化活动的确给不少舞者带来健康和快乐,尤其是还给退休人群带来了交流的空间和平台。但过于节奏铿锵的高音,对不参与这项活动的其他人来说,几乎是灾难。
在全国范围内,各种由此引发的事件数不胜数。因为大妈们早起闹腾吵得周边居民休息不好,某地还发生过从楼顶泼粪的事件;“广场舞”跳到马路中央,大妈们竟然自信满满,“车不敢撞我们”;有报道称某地阿姨爷叔有段时间到烈士陵园跳广场舞,面对保安劝阻,竟有人称“这个地方死气沉沉,我们来了热闹了,你们该感谢我们!”
上海一方面因为长期以来公共生活的训练,市民公德意识普遍较强,对自己的权益要求也高。你可以享受城市的公共空间,但你必须讲公德,不能因此打扰到大家的生活。另一方面,大城市也往往是陌生人社会,没有小地方的熟人人情,不存在必须迁就谁。不同群体权益的争锋,最终形成了普遍共识:舞可以跳,声音不能随心所欲响破天。
权益的妥协往往带来和谐的美感,不再与铿锵高音结盟的“静音广场舞”体现出一种柔美感,整齐地戴着耳机起舞的她们也跳出了时尚感。
“静音广场舞”不仅仅在上海能看到,媒体也曾报道过广州大妈的“静舞”。控制音量自有民间智慧,关键还在于要提高公德素养,不仅在舞场,在其他公共场合,都能以慎独之心,约束自我;尤其不能因为多人聚集后,就在喧哗声中丧失自我判断和素养。
秦丹/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