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5月13日,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结束,号称“蒋介石御林军”的精锐部队,整编74师,被解放军战士们全歼,师长张灵甫兵败身亡。

战役结束不久后,孟良崮上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很快就下起了大雨,不少被俘国民党将官们感叹道:“这是老天爷要亡国民党啊!”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1)

不能否认,在第74师被我军围困的时间里,孟良崮确实没有下过哪怕一滴雨,74师也的确因此缺水影响了战斗力。

然而,74师确实是因为缺水而被覆灭的吗?他们又是怎么走上孟良崮这座天然大牢笼的?如果74师不缺水真的能反败为胜吗?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张灵甫能在孟良崮完成“中心开花”的军事奇迹?

粟裕运筹帷幄,敌74师全军覆没

“不论怎么讲,会战兵力是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很难想象,蒋介石在一番慷慨激昂地说出这番话的一年前,他的嫡系部队、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被解放军全歼。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2)

其实结合史实也不难想象,早在三大战役之前,蒋介石的军队在饮恨孟良崮时,也是有这种莫名其妙的自信。

只不过碍于后来“虎踞台湾”的下场,没有被后人所流传下来罢了。

那么,蒋介石的这支“精锐中的精锐”是怎么覆灭的呢?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转移了战略中心,集中优势兵力对陕北地区、山东地区展开进攻,试图将解放军的势力扫除出去。

此时的局势对于解放军而言不容乐观,我军只有华东野战军约27万的兵力,而国民党则有以汤恩伯的第1兵团为主的45万军队,纸面实力差距悬殊。

在占领了鲁南解放区后,国民党军队采用“集团滚进”的战术,向着鲁中的山区进攻,我军的几次分而围之的歼灭战术均未达成。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3)

国民党军队此次战略目的,是寻找与我军主力决战的时机,依靠兵力优势,我军断然不能仓促迎战。但如果一味地撤退则会丧失山东的控制权。

在粟裕、陈毅从容不迫的指挥下,解放军寻找到了国民党军队进军的空隙,制定了一个将蒋介石的王牌部队分割歼灭的战术。

其实张灵甫的74师左翼是黄百韬的25师,右翼是李天霞的83师,还有整编65师掩护其侧翼,形成了看似是无懈可击的阵型。

粟裕却在密集的战线中窥探到了一丝战机,制定了一份歼灭张灵甫74师的计划,陈毅称其为“百万军中取敌上将首级”。

华东野战军迅速调整战略部署,10纵阻击邱清泉的第5军,3纵阻击胡琏的第11师,1纵和8纵分别插入张灵甫74师的左右两翼,4纵和9纵则在垛庄阻击74师的正面突进,2纵、7纵则负责接应和增援。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4)

张灵甫洞察到了有被合围的危险,便率领部队撤向孟良崮一带,幻想着等到友军支援,到时候实施“中心开花”战略,一举击溃我军。

在74师被合围后,蒋介石也心急如焚,命令周边部队火速驰援,但以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政治形式和军队素质,并不能调动足够的力量。各个部队的将官阳奉阴违,即便蒋介石动用了“电话微操”“空投命令”的形式,最终也无济于事。

然而最后的结果我们都能知道,解放军的总攻攻势不到4天,就全歼了张灵甫的74师,将红旗插上了孟良崮的山岗。

孟良崮为什么会成为74师的葬身之地?

有趣的是,很多人对于74师缺水而战败的原因津津乐道,因为军队打仗,除了随身携带的水壶,更多的水来源是就近补给。

而74师被围困在孟良崮,则失去了极其重要的水源,颇有点“马谡失街亭”的味道。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5)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当前学界普遍认为人不喝水只能活2-7天,事实上在战斗的环境下,缺水3天已经基本丧失了战斗能力。

再加上时间已经到了五月中旬,天气越来越热,人们的体液蒸发速度加快,而且孟良崮上植被稀少,无法提供阴凉的环境,保护士兵体内的水分流失。

不仅如此,当时采用的机枪大多都是水冷降温的射击,一旦没有了冷水降温,机枪的枪管就会因为过热而导致无法射击,从而削弱了火力。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6)

在我军的战斗记录中,有不下20次的围绕水源展开的争夺,74师的部队无疑被屡屡打退冲锋,失去了重要的河流水源。

国民党高层甚至使用了飞机空投物资的办法,为74师缓解困境,但孟良崮山上的平地并不多,很多空投物资落在了交战区和我军占领区。

我军战士还因此打趣到:“国民党军队挨打还要给我们管吃管喝。”这也是蒋介石被戏称为“运输大队长”的来源之一。

这样看来,孟良崮之战74师的战败似乎能归结于缺水,但往往忽略了一些其他甚至更为重要的因素。

首先,孟良崮上坡陡峭,我们所熟知的高打低优势,一般建立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而孟良崮的陡峭,则会导致山上视野奇差,很难发现山下军队的攻势。

除此之外,还会导致枪炮产生射击死角,武器的俯角射击无法涵盖山下的部队,特别是炮弹,抛物线的射击方式,会留给山下军队一片巨大的死角,只有平射型的火炮才能发挥一些作用。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7)

孟良崮山上几乎全是坚硬的岩石,难以开凿,74师无法在短时间内修筑有效的防御攻势,面对解放军的炮击,将付出更大的伤亡代价。

精神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上级的指挥失误,和兄弟部队的一触即溃。国民党士兵被五倍于自己的解放军战士们,围困在山岗之上。

很多穷苦出身的百姓,被国民党无缘无故地抓了壮丁,面对这种危难时刻,更不可能卖命作战了。

如果74师水源充足能否取胜?

想要把孟良崮战败归咎于缺水,那么我们假设每个74师的士兵,都是因为缺水三天就失去战斗力了,那么他们一共会缺水多少天呢?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8)

孟良崮战役的总攻阶段,从1947年的5月13日持续到16日,一共四天时间。算上军队行军期间携带的水壶等容器,是不是每一个国民党士兵,都会挨渴还说不定呢。

再假设74师被困于孟良崮期间水源充足,日常饮水和装备用水,都能得到保障,那么他们能否守住呢?答案是否定的。

张灵甫的“中心开花”战术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前提是外围部队,能够展开足够的攻势,然后内外合击,使得处于中间的解放军部队两头不能相顾。

然而74师作为主攻部队,一直没能突破1纵和8纵的阻击,坦埠一带牢牢控制在解放军部队的手中,使得我军在一定程度上进可攻、退可守,并没有因中心开花而覆灭的危险。

山东这一带作为革命老区,我军在此地经营多年,熟悉山川地形走势,而对国民党军来说,则是一大麻烦。崎岖陡峭的山路将会使他们的机动能力大打折扣。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9)

最重要的是,虽然在整个山东战局中,我军的兵力处于优势。但把战场缩小到孟良崮附近,我军的主力尽在坦埠一带,甚至在局部形成五比一的兵力优势。

孟良崮的西边战场,叶飞的部队,不仅仅能阻击黄百韬兵团的救援,还能腾出兵力来绕后。和王必成的部队一起占领了蒙山一带的防线,彻底切断了张灵甫军队的后路。

孟良崮的东方,王建安的部队阻击李天霞部队的增援,还可以分兵进入界湖地区,在其东边还有韦国清部队的掩护,彻底封死了74师东逃的希望。

最近的友军部队支援全部受阻,各个逃路全都被封死,如果想要指望更外围的部队来增援,那至少也得有坚守下去的本钱。

苏联在二战期间有一座名叫巴甫洛夫的大楼,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纳粹德国军队的进攻下,还顽强地坚守了58天。

而孟良崮即便是有诸多地形不利因素,也不至于比一座大楼的防守难度更甚吧?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10)

仅仅4天的时间,一支满编的美械步兵师,在一个山头上被只有五倍兵力的敌方全歼。

这个溃败速度即便是外围的友军想要救援,恐怕也来不及。

解放军的胜利也不是偶然的,粟裕就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总结了此次战役能够胜利的条件。

其中就有一条是张灵甫与其他国民党将官不和,由此可以看出我军情报部门工作的优秀。

不难理解,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与其说蒋介石是一个政府的领导人,不如说是一个反动的政治军事联盟的盟主。

所以说即便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也难免会被其他部队所排挤。

张灵甫比起其他将军资历尚浅,却有着更好的待遇和青睐,自然会招致其他派系将军的不满。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11)

在战役之初,汤恩伯下令全线进攻,作为蒋介石尖刀的张灵甫74师各部齐头并进,到达约定位置,此时他的左右两翼友军在哪呢?

左翼黄百韬部队一直在原地集结,前进最多的一个旅还在离他们几十公里外“隔岸观火”;右翼的65师和稍远的83师更是原地未动。

连部队协同前进都做不好,各个派系的部队都想着保存实力,这种程度的战场协同能力,张灵甫还能指望得上他们帮助自己实行“中心开花”战略?

为什么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天降大雨?

难道孟良崮之战真的是老天爷不帮助国民党?难不成把民心所向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归结于一场天命?

孟良崮战役战时不下雨、战后下雨虽然有着一定的巧合性,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才是根本。

首先还是那个问题,张灵甫的74师仅仅4天就被全歼了,孟良崮处于的山东是我国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降水量在400-800毫米,本身降水天气在全年天气的占比就不大,四天不下雨是很正常的事情。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12)

而且,温带季风性气候的降水特点是雨热同期,孟良崮战役的时间线是在五月中旬,还未进入夏季,因此降水的可能性比平均的更低。

巧合的是,孟良崮战役结束不久便天降大雨,雨水和血水交融在一起,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这又是为何呢?

形成降水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冷热空气上下交替,产生凝结核,水汽凝结后在云层形成水滴,最终形成了降雨。

一般情况下,热空气密度较小,冷空气密度较大,两股温度差别较大的空气,并不会随意交替。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13)

然后在现代战争的热武器使用中,使得局部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上升,这一部分的空气温度高过了其上方的空气,慢慢地会由于密度原因上浮,产生冷热空气交替。

再加上战争会扬起更多的灰尘,大量的灰尘给水汽的凝聚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更有利于空气中水分的凝结。

这点有点像三国演义中“上方谷之战”下雨的情况,因为古代一直是冷兵器作战,不太可能会产生改变局部温度的情况。

但上方谷大火为水蒸气的凝结提供了条件,最终导致了降雨,只不过古人很少见到这种场面。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14)

因此,越是激烈的热武器战争,越容易形成降雨,而孟良崮战役几天内都在同一地点作战,热空气产生的地点比较集中,也就更容易产生降水了。

简单的来说,不是说这场雨下在了孟良崮战役结束之后,而是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的74师败亡得太快了,没有赶上下雨的时候。

当然,即便下雨时74师尚未全灭,结合我们前文的分析,张灵甫也几乎不可能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张灵甫为什么被很多人看好?

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张灵甫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水呢?这与“虎踞台湾”后的蒋介石势力的大力宣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今时代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我们不能忘记曾经艰苦奋斗的抗击侵略史,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抗日战争。

在抗日战争中,我们的前辈们不计前嫌,虽然也有过许多摩擦与战争,但总体上都是以侵华日军为头号敌人,战争中涌现了无数爱国英雄。

但在宣传抗日名将中,我们有很多的诸如杨靖宇、陈赓、左权、刘伯承等等,那么蒋介石他们能宣传谁呢?

除了英勇牺牲的张自忠将军,总要找几个活到抗战胜利后的吧?找谁呢?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15)

杜聿明被改造后晚年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与某些势力的理念不合;傅作义直接在北平改弦易帜了,是背叛国民党的叛徒;王耀武在解放战争中惨败于我军不说,还被活捉了没有为党国尽忠。

不仅如此,张灵甫的王牌74师还是王耀武带出来的部队,蒋介石势力为了宣传张灵甫甚至把王耀武的很多功绩都算到了张灵甫的头上。

于是,这样一个在抗日战场上立过战功、没有弃暗投明,或是战败被抓、还为了“党国”的事业而捐躯的张灵甫形象,便反动派们巍然树立起来,成为他们舆论战场的一面旗帜,不免得令人唏嘘。

孟良崮战役绝密档案(孟良崮战役并非天意)(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