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一抔茶,欢迎关注我,一起聆听生活里的风铃声!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性,与人的五官一样是天生的,却生根在人的心理上,发芽在人的思维上,开花在人的言行举止上,结果在人生的轨迹上。所以人性往往很难改变,我们苦于它的顽固,却也不甘于它的“束缚”。于是我们开始将其作为一项研究的对象。
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研究任何一门学科都要从它的发展历史开始。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学科的历史虽然十分短暂,可心理学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这一点从王溢嘉的《人性心理学》一书中可见一斑。在这本书中,王溢嘉例举中国古今历史一百多位名人及其故事,分析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为什么会做出当时的选择,并佐以西方实验的研究成果,说明人性是不分国界、时间和地域的,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解读历史长河中人性的真相,帮忙你的未来打开更多可能性。
如果想要你的人生离目标更近一点,那么这3个关于人性的真相,知道的越早越好:
1、自我调控能力的两面性自我调控是指一个人调整自己内在的渴望或理念以达到符合社会情景要求的程度,自我调控性高的人思维富有弹性、懂得变通,却让人难以信任;自我调控性高的人原则性强可以信任,却容易固执、不近人情。
比如面对一个以前是同事现在变成上司的人,自我调控能力高的人能很快调整自己的话语与行为,放低姿态说“恭喜恭喜”、握手等来迎合这个当时的环境要求,而自我调控能力低的人很可能会无动于衷,还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作风,就容易被“穿小鞋”。
北宋名臣王安石就是一个自我调控能力低的鲜活例子。
王安石因两件事被人所熟知。一是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等都是传世的名句;二是王安石变法,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更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可是在改革中和改革失败后却落了一个不近人情、刚愎自用的名声,最后郁郁而终。
而且在生活习惯上的“不拘小节”也是调控能力低的表现。比如吃饭只夹离他最近的菜,不管那菜是什么,也不愿意调整姿势夹远一些的菜;经常不修边幅、不洗脸,不讲究穿着,很是随意。在变化中原则性强太多执拗,所以树敌很多,最后变法失败,还得了个“拗相公”的头衔。
对于调控能力低的人来说,当情景要求与个人理念发生冲突时,他会坚持自己的理念,忽略情景的要求,不在意别人的感受;他不注重与人交往的外在形象,更在意他人对他内在的评价;喜欢安静不喜欢热闹。这样的人原则性强,真诚、可信赖,做事是一把好手;但是固执、不懂变通,适应能力低,所以对于一些人际交往频繁的工作岗位并不适合。在王安石身上,就是不宜从政,从文甚佳。
对照着你也可以自测下自己的调控能力。我其实也属于调控能力低的人,所以不适合销售这样热闹的岗位,安安静静做个文员挺好的。那么你呢,找到自己的定位了吗?
2、定式效应:面试的时候我们会精心打扮自己,为了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传播学上有一个叫做“刻板印象”,意思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的、概括的看法,很难改变,也是一种“思维定势”,比如说到商人就是“唯利是图”,面相凶神恶煞的以为是“坏人”,认为长得好看的人性格也好,等等,其实都是一种刻板印象。
在心理学上的定式效应就和这个刻板印象有些类似。三国名将张飞知道吧,我们印象中的张飞是“身高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胡须,声若巨雷。”可是有一天说这不是张飞,张飞长得是这样:“慈眉善目、耳长唇厚,脸上没有一根胡须”的书法家,你信吗?这可是有权威人士和史料作证的。
可是现在我们认知的里面的、各种影视剧里面、各种文字作品中张飞还是以前一种形象被大家认可和传说着的。
这就是定式效应——指当我们对某人形成一个既定的刻板印象后,就会抗拒、排斥与之不符的新信息。尤其是公众人物,一旦大众认可了你之前的形象,尤其是不好的形象,再想改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如果你之前的形象是良好的,即使出了一件“丑闻”,会打折但不会失效,如韩雪。
最新一集的《天行九歌》里面,韩非去魏国购买粮食,可是魏国太后对韩非的印象就是“风流不羁,花钱酒地”很是不务正业,要不是红莲的机灵估计这趟购粮之旅肯定会无功而返的。
所以有时候个性虽好,但也不能太随意了。因为一旦你的形象被大众固定了,你再想给自己“翻案”,可能比侦探剧还要困难哟!
3、3 2≠7-2:4个人同时评价你,A说:你大方、为人正义,有责任感,但是有些傲慢和自负;B说:你说话傲慢、性格自负,但是人为大方正义,有责任感; C说:你傲慢、无礼,自负还自大,浪费无度;D说:你热情大方、为人正义,责任感满满。
你对谁的印象最好呢?
在西方有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大学生分为四组,每人都有7次机会听到某一位同学(心理学家安排的)对他的评价,第一组听到的7次都是对他的赞美,第二组听到的7次都是对他的批评;低三组听到的7次为前4次为递减的赞美,后3次为递增的批评;第四组听到的7次为前4次递减的批评,后3次递增的赞美。
结果表明,最让人喜欢的先贬后褒,最让人讨厌的是先褒后贬,而纯粹的褒奖于贬低都是位于中间值。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呢?这就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种得失感在“作祟”。纯粹的褒奖或者贬低一直处于稳定的状况,没有得失的比较所以反应平平;而先褒后贬给一种在不断“失去”的感觉,先贬后褒给人则是不断“得到”的感觉,自然最让人喜爱。
上面对你的评价,你最受用的一个选项是和实验的结果一样吗?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增减效应在人性当中的运用。用好这个增减效应,不管是职场还是情场,你都可以占据话语的主动权,不一定能为自己赢得什么,但至少不会让对方产生不愉快。
人性本来是很复杂的,往往复杂的人性背后隐藏着我们心底最深的渴望。心理学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但是可以拥有一本《人性心理学》,让你没有心理学基础,也可以成为透视人性的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