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总工会2021年工匠选树活动公布了新一届“上海工匠”。而国庆期间在东方卫视播放的纪录片《上海工匠》第七季,讲述了其中几位工匠的故事。

他们涉及航天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芯片制造、网络安全等领域。新领域、新突破、新使命,如今的上海工匠已经不同于传统工匠的刻板形象。

成功的机会只有“一次”

导演张蕾第一次见到卫星总师诸成,是在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食堂里。

他仿佛是现实版的“于途”(电视剧《你是我的荣耀》男主角),深耕航天20余年,研制卫星30余颗,从青葱少年成长为领军人物。

航天技术工匠(航天人为国家一次省下6000万元运载费)(1)

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其观测能段、能量分辨率超过了国际上其他同类探测器。诸成正是这颗卫星的副总设计师。

航天技术工匠(航天人为国家一次省下6000万元运载费)(2)

张蕾对诸成的第一印象是不善言辞。第一面打过招呼后,双方陷入冷场。吃完饭,张蕾表示想对他做一个初步的了解。两人就在食堂的餐桌上聊起来。这一聊,话匣子打开了。

面对技术问题,诸成立即滔滔不绝,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卫星平台载荷一体化设计和最优布局,卫星做得更小了。

“更小有啥用?”张蕾问。

“可以节约成本。”诸成回答。

后来,片子里详细地提及,“悟空号”创新地采用以载荷为中心的一体化构型设计,整星重量不超过两吨,可以用成本更低的长二丁火箭发射,其运载费用降低了6000万元

与初始印象不同,诸成在访谈中不仅思路清晰,且理解能力很强。

导演组常常与不同领域的工匠们沟通,一般需要找到对方的语言体系,才能越聊越流畅。但诸成并不需要,他仔细倾听张蕾的每一句话,第一时间就能理解她的意思、知道她想要表达的角度。

航天项目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一颗卫星涉及各领域、各分系统。而“总设计师”这个岗位负责卫星总体方案设计,理解、协调、沟通各分系统的研制工作。

理所当然,诸成实际上是一个善于倾听与沟通的人,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低调而已

航天技术工匠(航天人为国家一次省下6000万元运载费)(3)

热播电视剧《功勋》中,“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每次都嘱咐,把故障“消灭在地面”,反复验证和试验,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诸成也是一个“细节控”。卫星的初样力学试验验证阶段关键而复杂,是对航天人耐心和细致的考验。试验过程难免出现问题,令人心情沉重,“但它并不是一件坏事,地面出现的问题解决了,卫星上天就不会出现问题”。诸成说出与孙家栋类似的话。

科学创新,失败乃成功之母,中国航天人并不会为试验中的问题而灰心丧气,他们更心疼的是高昂的试验成本。所以,每次试验都精心组织,细到极致,力求试验成果最大化。

“航天人特别低调,勤勉,能吃苦。”张蕾感慨。

一些总结性成果,比如哪些技术领先世界、节约多少成本、处于国际什么地位等,成片前被一删再删。

其他行业着重想表达的东西,航天人却藏着掖着。他们更在意的是发射了多少颗卫星,为国家节省了多少成本,为科研作出了多少贡献。

张蕾说,办公区域一眼望去,男男女女都在热切讨论科研问题,如这条线怎么改、那个结构怎么调等。茶水间里、办公桌旁,甚至走廊上,两名同事端着茶杯站着,就那样讨论得热火朝天。

航天技术工匠(航天人为国家一次省下6000万元运载费)(4)

采访的尾声,张蕾问:“你怎么理解工匠精神?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来讲讲?”

沉默片刻后,诸成答:“我们做航天,成功的机会只有‘一次’。这就是我们的工匠精神。”

是工匠,也是创业者

导演陈阳第一次见到网络安全专家罗清篮时,惊讶于他完全不像个程序员。

陈阳生活中与程序员们交流时,常常遇到障碍。但罗清篮颠覆了陈阳的认知。他表达能力非常强,善于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工作。

航天技术工匠(航天人为国家一次省下6000万元运载费)(5)

比如,帮助受网络攻击的企业或机构寻找系统漏洞,被他比喻成“探案”,一步一步抽丝剥茧,最后找到漏洞轨迹。

正因为生动准确的描述,权衡材料后,成片的第一个故事详细讲述了罗清篮为一家跨国公司寻找信息泄露轨迹的案例。这一段几乎拍成了侦探短剧

谋乐网络是罗清篮和大学同学一起创业的公司。经营了十几年,但公司里一直保持着鲜明的“校园文化”,同事之间经常玩一些脑力激荡的桌游,下棋,在公司旁边的篮球场打球,充满和谐、轻松而年轻的氛围。

从带领年轻团队创业的角度看罗清篮,倒不难理解他的能说会道和活力朝气了。

互联网行业近年来大热。1988年出生的罗清篮,因为喜欢,在中学阶段就废寝忘食地学习计算机。彼时还是2000年初,网络安全竞赛许多人闻所未闻。几乎没人预知未来这是一个热门行业。罗清篮需要面对升学、就业的极大风险。

好在父母开明,不仅没有阻拦他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投入,还带他寻访专业名师,对他后来的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同样是一个不容“显摆”的行业,不能名利心过重。信息安全服务,客户保密要求很高。业内有一个悖论:被媒体报道的网络安全公司一定是出了问题;好的公司把客户的漏洞都堵上了,通常没人知道它。

他们是“幕后英雄”,有些牺牲,他们心甘情愿

近几年,基于对行业的思考,罗清篮的团队又开发了一个网络安全众测平台。简单说,就是组织网络安全专家进行模拟攻击,找到并提前修补漏洞,把安全服务前置到泄露之前,是一项创新之举。

罗清篮的故事似乎更像大学生创业者的故事,颠覆了传统的工匠形象。

或许,这也是蓬勃发展的时代中,一批对自己专业真心热爱,勤奋工作,同时也抓住了机遇的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敏锐洞察与天马行空的想象

“75后”上海工匠姚启明是一位时尚女性。记者第一次在办公室见到她时,她身着绿色马甲、束腰阔腿裤,妆容精致,走路时脚下生风。

“惊讶吧?”一旁的导演江远流露出会心一笑,补充道,“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有工匠会为拍摄提前化妆的。”

姚启明,被誉为“中国赛道设计第一人”,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国际汽车联合会许可的中国赛道设计师,潜心钻研20余年,设计赛道150余条。

航天技术工匠(航天人为国家一次省下6000万元运载费)(6)

故事始于2004年7月,“德国房车大师赛”DTM在上海陆家嘴开赛。这是国内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街道赛,由当时才26岁的姚启明担任赛道设计师。

“2004年之前,中国在赛道设计领域一片空白。当时国内已经建成的3个赛车场,和正在建设的上海国际赛车场,都是由外国设计师设计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梦想:中国的赛道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设计。”姚启明说。

航天技术工匠(航天人为国家一次省下6000万元运载费)(7)

她敢于创新,领导也充分信任她的能力,很快就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她。

在建国西路609弄一栋老洋房10平方米的阁楼里,姚启明完成了这项挑战: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全部设计,还大胆创新,改变了国际汽车联合会沿用多年的防撞墙方案。

她研发的新型防撞墙不仅具有赛道和城市道路双重防撞功能,还为国家节约了1/4的材料费。

赛后,国际汽车联合会安全顾问兼DTM总指挥罗兰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不敢相信DTM街道赛的总设计师竟然是这么年轻的一个中国小女孩。”

航天技术工匠(航天人为国家一次省下6000万元运载费)(8)

航天技术工匠(航天人为国家一次省下6000万元运载费)(9)

姚启明在没有任何中文资料、规范标准和设计经验的情况下,改变了中国赛道由外国人设计的局面,其开创性的工作,堪称“中国汽车运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然而,第一次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时,她直接穿着休闲服就去了。晚会现场,看见人人身着礼服,“好像给中国人丢脸了。”她自责道。自此之后,注重仪容成为她的一种工作习惯。

2009年,鄂尔多斯,冬季最大昼夜温差40摄氏度。一天内巨大的温差让道路每隔5米就会出现一条裂缝。赛道的最高时速可达300公里,路面上任何一条裂缝对赛车手都非常危险。

接手鄂尔多斯赛道设计任务后,姚启明请教了很多沥青研究专家,所有人都说,高寒地区路面开裂是一直解决不了的世界难题。

“但赛道就是我的孩子,我不能接受这样的安全隐患存在,哪怕还有一丝希望,我都想去试试。”闭关一个月研读文献,把所有的方法组合叠加,不断演算,她终于找到了最好的解决方案。

赛道是城市靓丽的名片,除了技术,她还把鄂尔多斯赛道的线形设计成一匹奔跑的骏马。事实证明这个创作非常成功。

9年后的2018年,姚启明再次来到鄂尔多斯时,通往赛道的马路上依然布满了裂缝,但赛道上没有一条裂缝。

2019年,姚启明和她的团队做了“株洲国际赛车场”的赛道设计。这是中国第一个包含类椭圆的赛道,拥有五项中国之最,并且使用了团队自己发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赛道智能设计”系统。

航天技术工匠(航天人为国家一次省下6000万元运载费)(10)

该智能系统可以在上千亩的土地上,让几百个算法自动关联,数万个精准到毫米的工程数据一键输出,原来半年的设计周期现在只要两周,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也变得迎刃而解,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土地资源和投资成本。

姚启明的技术革新,让中国在赛道设计领域用20年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路,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到中央。

如今,中国的赛道数量位居全球第三,想继续居于领先行列,光靠单一的技术已经远远不够。

“及时了解不同学科的前沿技术,跨界交融,才能时刻走在认知和技术的前沿。”姚启明用一种并不满足的口吻说道。

设计领域,尤其需要大胆创新、敏锐的洞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它们也是工匠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钉钉子的精神

江远流拍摄的另一位上海工匠是芯片设计师李冰寒。乍一看,他很传统,符合人们对工匠的一贯印象。

李冰寒说话语速很慢,却没有口头语,很少出现“嗯”“啊”“好像”“也许”等词汇,是一个温和谦虚,但非常严谨的人。

航天技术工匠(航天人为国家一次省下6000万元运载费)(11)

严谨到什么程度?采访时,他会一直纠正江远流的口头用语。比如,研究、科研是有差别的,两个词语不能混淆。

一个多月的接触中,李冰寒不厌其烦地对导演组进行知识点科普。文稿里的每一个用语,他都反复斟酌、叮嘱不要用错。

他主攻嵌入式闪存芯片。和数字芯片不同,嵌入式闪存芯片可以稳定存储信息50年甚至100年,应用十分广泛,如手机SIM卡、银行卡、身份证等。我们日常家电产品,如电风扇、洗衣机,可能不需要高速运算数据,但力求信息储存安全可靠,无论春夏秋冬,芯片20年都不出问题。这一类产品,就是嵌入式闪存芯片的用武之地。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芯片生产工艺和设备与世界顶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没有核心生产能力,曾经一张普通手机SIM卡的成本需要几十元。只有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才能降低芯片的成本价格。

建立0.13微米嵌入式闪存工艺的平台,李冰寒团队用了两年时间。同事称他是一名儒将,技术很牛,但为人儒雅,心理素质特别好,碰到问题时不着急上火,不上蹿下跳,而是心平气和地与大家一起去分析。

航天技术工匠(航天人为国家一次省下6000万元运载费)(12)

有一个小故事,让设计工程部的同事记忆犹新。

某年除夕前的一天晚上,有个方案设计工程部迟迟定不下来,对方只能向“战友”李冰寒求助。李冰寒一听,就说没问题,“我们在流程工艺上可以弥补你们设计上的不足”。

这种不计较得失的相互合作,让0.13微米嵌入式闪存芯片成功量产,打破了国外公司在智能卡芯片和微处理器芯片领域的垄断。一张手机SIM卡的芯片成本因此降到了几角钱。

之后一系列芯片的国产化,不但给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还让李冰寒所在的企业华虹宏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SIM卡代工厂商之一。

李冰寒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是“专心专注”。“用现在比较时髦的叫法叫钉钉子的精神。”他说。

中国芯片崛起之路不会一蹴而就。20年,水滴石穿的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职业变成事业、把产品变成作品、把热情变成激情,把平凡的事情做出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成不简单。

从这个角度看,每个行业或许各有特征,但工匠精神最本质的内涵始终未曾改变。

【记者手记】

人民城市需要“大国工匠”

《上海工匠》的纪录片拍到第七季,入镜主角一届比一届年轻。年轻工匠们爱运动、爱游戏,善于沟通表达,面对镜头从容自信。第一眼印象,就颠覆了传统工匠的刻板形象。

一方面,这大概是时代、成长经历赋予年轻人的特质。

另一方面,航天、芯片、网络安全等新领域,已经不同于传统手工业、制造业,特别需要带领团队、协调沟通

高新技术产业,不太可能以一人之力长久耕耘,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如何与上下游环节“打配合”,成为新领域工匠的基本素养。

航天技术工匠(航天人为国家一次省下6000万元运载费)(13)

纪录片总导演王硕感叹,今年拍摄的上海工匠,几乎每一个故事都是从陪跑到领跑的转变。他们以工匠精神,让中国在某个领域从一片空白到世界领先。这种大国使命感、责任感,体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一位航天领域的老领导坦率表示,航天工作者都是各领域人才,外面的机会和诱惑很多。太在乎名利的人留不住。

几乎与电视剧里的于途一样,诸成也做过一番思想斗争,最后依然决定留下来,正是出于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也是肩负国家使命的责任感。

鄂尔多斯赛道则是姚启明人生的转折点。她此前在事业单位拥有较高职称。为了能设计这条赛道,她不顾亲朋好友劝阻,毅然从事业单位辞职,放弃所有光环,一切从零起步

航天技术工匠(航天人为国家一次省下6000万元运载费)(14)

她的20年成长,是上海这座城市开放、创新与包容的体现,也是中国从追赶到领跑、不断创新的缩影。

几乎每一位上海工匠都不只在乎眼前的活儿。他们目光长远,直接对标全球,充满自信,怀着一种在国际舞台攀登高峰、为中国争光、充当大国工匠的渴望。

这一届上海工匠不仅年龄年轻化,观念也年轻化。比如,与团队的沟通方式,大多和颜悦色,充满着高度信任与包容。

姚启明说,就像上海这座城市当初包容和信任她那样,她也愿意高度信任手下的团队,放手让他们勇敢去试。

这是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团队,每个人都精益求精,各擅其长,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他们有创作的激情,有对梦想的期许。

李冰寒与下属相处时,轻松随和,令人如沐春风,有别于过去师傅带徒弟的严苛、古板

过去,师傅就是权威,不必多问,徒弟照做就行。然而今天的年轻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并不迷信权威。娓娓道来、解释说明,方能更好地沟通与协调。

再者,令人吃惊的是这一代年轻人成长的速度

“我原本觉得一名年轻人必须经过七八年锤炼,才能独当一面。”一位导演感叹,“但在新领域,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极快,一两年就能独挑大梁,做得风生水起。”

或许是时代赋予了更多练兵机会,或许是互联网信息丰富有利于学习,更或许是研发创新体系、培训带团队的机制不断成熟,新生代工匠正在茁壮成长,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从学习者、旁观者,逐渐走到国际舞台的中央。

航天技术工匠(航天人为国家一次省下6000万元运载费)(15)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城市需要的工匠可以这样形容:

他们竭尽全力去触碰头顶的星空,为的是脚下这片挚爱的热土。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来源:航天人正在工作中。纪录片截图

正文图片:纪录片截图、资料图片、龚丹韵摄

来源:作者:龚丹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