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西京·桂花亭》演出剧照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供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茂腔清风亭老旦唱段?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茂腔清风亭老旦唱段(温故知新清风徐徐)

茂腔清风亭老旦唱段

茂腔《西京·桂花亭》演出剧照。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21日电(记者 姜宁 通讯员 李永杰)日前,由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以下简称“胶州茂腔传承中心”)复排推出的山东茂腔《西京·桂花亭》,在青岛多地正式与观众见面,赢得业内外一致好评。该剧系茂腔看家戏“四大京”《西京》中的重要一场,汇聚多家茂腔剧团之长,吸取民间优秀艺人养分,顺应广大戏迷票友呼声,为茂腔观众献上了一场地道过瘾的戏曲盛宴。

据悉,《西京》是茂腔代表性剧目,分为《桂花亭》《探监》《裴墩卖线》《裴秀英告状》《火焰驹》等本戏。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一部《西京》演下来需要几天的时间。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及老艺人逐渐退出舞台,常见演出的《西京》几乎就只剩下了《裴秀英告状》一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渴望看到全本《西京》的愿望也日益强烈。2008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胶南(现为黄岛区)和高密的茂腔剧团相继恢复了全本《西京》,媒体也曾报道过幕后的感人故事。此次“胶州茂腔传承中心”恢复排演《桂花亭》,主创团队所展现出的气度和风貌,以及舞台上呈现出的茂腔特色,犹如清风拂面,对于茂腔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剧本凝练各家所长

茂腔在两百余年的沿革过程中,早期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后来落实到文字上,在不同的流行区域,演出剧本总会存在些许差异。据了解,排演之前,“胶州茂腔传承中心”从社会甚至海外搜集到各种演出本。在此基础上,逐个场次、甚至逐字逐句推敲研究,集众家所长,提炼出最终版本。综合本在绝对意义上保留了剧目的原貌。对故事情节不做任何改动,更不随意根据今人理解画蛇添足;尊重传统戏“劝人方”的教化作用,对剧目的思想意义不做任何拔高或贬低。在审阅唱词的时候,仅把个别口传讹误的字词加以修正,不同版本中同一唱段的不同词句,根据需要择优取之。例如李彦贵出门卖书的唱词,有的版本用“在堂前辞别了嫂嫂秀英”(也有写作“在堂前辞别了萱花椿树”)以写实开始,有的则用“人生世上如浮云”,感叹世事无常。这些不同处理没有对与错,完全留给主创团队灵活决定。

茂腔《西京》是一部传奇式的巨作,可谓大俗大雅。说到雅,其戏文和典故多出自《春秋繁露》《唐诗》《汉律》《增广贤文》《论语》《诗经》《庄子》《牡丹亭》以及唐宋明清各类文学;说到俗,可以形容尚方宝剑为“扁担长”,形容开道铜锣像“筛子大小”,把退婚纸撕碎形容为“打场、揽扬”,用俏皮话“磨眼里插饭帚,好大一股筹(仇)”形容“好大的仇”。这些说法都是地道的农业社会的语言,非常生活化,活脱脱一幅淳朴生动的生活画卷。但由于城乡差别和时代变迁,有些说法年轻演员理解起来有困难。在处理这些词句的时候,主创团队并没有武断地加以排斥删减,而是尽最大努力考证清楚,保留利用。

挖掘整理传统唱腔

“胶州茂腔传承中心”在茂腔历史和艺术上一直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历代名家对茂腔音乐的创新和改革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在许多创新剧目中,茂腔原生态的一些唱腔、曲牌和伴奏手法,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在观众当中也印象淡薄。作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本次“胶州茂腔传承中心”的一个举措令人眼前一亮,更令人感动。主创团队放下茂腔专业人士的身段,从民间剧团请来了一群“戏母子”(会戏很多的高手),系统展示了极具茂腔特色但在专业剧团匿迹多年的唱法和曲牌。比如,“三瞪眼”和“梆子穗”是历史上茂腔与梆子“两合水”同台演出时学习的唱法,与“幺二三”一起构成成套唱腔,表达震惊、悲愤的强烈情绪。再比如源于秧歌调的“扫地风”,京胡“扇簸箕”的伴奏手法,类似京剧“反西皮散板”的“哭迷子”唱腔,“按板”的起板唱法,等等不一而足。

与很多地方戏曲一样,茂腔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引进了不少新的音乐创作手法,在丰富了茂腔音乐的同时,也走入了一些误区,即与其他剧种、民歌甚至歌剧一勺烩,严重的同质化,让人分不清唱的什么。“胶州茂腔传承中心”这种“不耻下问”、以民间艺人为师的谦逊态度,是值得赞扬的。尤其重要的是,挖掘整理原本就属于茂腔自己的财富,比起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所谓创新,意义无可估量,也对的起名称中的“传承”二字。

开门协作精益求精

除了邀请民间演艺人员挖掘传统唱腔,“胶州茂腔传承中心”还虚心向观众和戏迷征求意见。早在审定剧本的阶段,主创人员就与多年研究茂腔的热心人士逐字逐句的讨论唱词,力求文字准确、戏理通顺,典故出处有据可查,民间俚语有清晰的解释,并且对于古代官场礼仪、服饰要求、职业特点以及戏曲通行规范等,进行充分地讨论,保证舞台呈现的合理性。

例如,李彦贵见知县郭子春立而不跪,有剧本说是因为“我父官居总督之职,我岂能跪你。”这种说法比较牵强,也有仗势欺人的味道。实际上李彦贵作为黉门秀才,见知县是可以免行大礼的。再比如李彦贵念的:“庭前一枝梅,子路探颜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就其出处和涵义,以及用在该剧的关联性和合理性,主创团队向有关人士详细了解后,都是从善如流。

原汁原味顺应民意

作为茂腔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唱腔无疑是观众最为关注的部分。在该剧带妆彩排后,“胶州茂腔传承中心”第一时间把视频发给有关方面,再次谦虚地征求意见。当看到舞台上这部茂腔传统戏时,观众深受感动和震撼。从服装化妆舞美道具,到音乐唱腔表演程式,“胶州茂腔传承中心”保持了其特有的雄浑大气和酣畅淋漓,一切都是茂腔的,都是戏曲的。没有拿来主义的“杂质”,没有自作聪明的“转基因”,都是观众日思夜想所希望的茂腔!而且这部戏所传达的惩恶扬善、是非公义的社会意义绝对是积极的。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有限的改动都是放在对传统的加强和渲染上,自始至终没有违和感。当然,该剧还只是刚刚立起来,尚有进一步磨合提升的空间。尤其是与该团原有《西京·裴秀英告状》的衔接问题,还要宏观考虑。

在当今“娱乐至死”的氛围下,保护茂腔的原有风貌是需要勇气的。多少年来,剧团生产剧目、观众被动接受的局面,在“胶州茂腔传承中心”排演《桂花亭》的过程中被打破。他们没有闭门造车,罔顾民意,而是走出一条新路:专业剧团、民间艺人和戏迷观众一起努力,在茂腔传统戏的恢复过程中,多方参与,理性探讨,激发了主人翁精神,最大程度上达到共识,提升社会满意度。这种互相尊重的新型关系,未尝不是茂腔等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一条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