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王简
导读:
三种断句:
·道可道,非恒道。
·道可,道非,恒道。
·道,可道,非恒道。
完整的“道”:终极性、发展性、局限性、对立性、相对性、真实性、个体性。
道,可道,非恒道
下面,我们解读《道德经》的重点句:道可道。
有时候我们吃一条鱼,会一鱼三吃,一是鱼生,二是煎、三是焗,以不同的烹饪方式,不同的风味,才能吃出鱼的完整风貌。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妨把“道可道非恒道。”当成一句三关句,用三种方式断句,三种角度去解释,虽然本质都是一个意思,也还是同一条鱼,但是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把“道”的本质、特征和哲理,完整地勾画出来了。三个哲理都非常重要,非常深邃!
三种断句:
·道可道,非恒道。(通解)
·道可,道非,恒道。
·道,可道,非恒道。
一、道可道,非恒道。【王简译】可以用言语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终极之道。
这是现行最广泛的通解
这是第一层意思,说的是“道”(宇宙)的终极性、发展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1、终极性(永恒与平衡)
道有四道,天道、地道、王道、人道。先说天道。“天道者,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各行其道,复归其根。”(《道理经》)
宇宙万物,万物万道,万事万道,各行其道。“天道”是所有宇宙万物万事组成的一个宇宙大体系,大到星系、星团、星球,小到分子、原子、粒子,各行其道,无穷无尽的各种大道、中道、小道、小小道,大系统中有小系统,相交、相通、相融,汇聚而成完整的“宇宙空间体系”,这就是“终级之道”。
按照人类科学的认知模型,“道”(宇宙体系)就靠着四种基本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引力)为主的各种力,作用于四种基本粒子(电子、质子、中子、夸克)为主的各种粒子组成的原子,构建成复杂而又完整的“恒道”,即是“宇宙平衡的空间系统”。宇宙的终极性有两个含义,一则宇宙是永恒的,二则宇宙是平衡的。
人类在宇宙空间内太过于渺小,依靠自己浅薄和渺小的预设(假设),去构建认知宇宙的模型(思想体系),从而解释宇宙万物。人的认知太少,语言又有限,又怎么可能用语言把“终极之道”描述出来呢。
2、发展性
这是一个时间概念。宇宙没有时间概念,只有运动的状态,万物彼此之间的位置。时间是人类研究万物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轨迹而假设的一个工具,一个量化标识。“道系统内的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中,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的“道系统”都不一样,当你说出道是什么的时候,此道已非彼道,时过境迁,物事人非。所以无论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清晰地认识到,万物万事都是在不停变化的。正如企业家常说,要拥抱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也是易经最核心的:易(变化)。
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工作和生活,本质上就是在维护自己建立的各种“道”(人道系统)的运行和平衡,包括运行自己一生的“人生之道”。人在不断支配、匹配、交换道系统的三种基本要素(物质、信息、能量),以维持道系统的平衡运行,并努力不断优化一一守中、致和、求简、持衡。
当我们认识到道的“发展性”特征,我们就会不断适应、改变和调整,使道行更畅、更简、更中,我们也会去寻找道运行的规则和规律,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对未来发展的趋势提前把握,顺势而为。这是老子说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这就是人运行人道的本质核心:预判性与预知力。
3、局限性
认知手段。我们都说蚂蚁是二维世界的动物,它自然难以理解三维世界的人类。人在蚂蚁边上跺跺脚,它认为是地震来了,如同人类遇到地震一样,它真的是地震么,是不是其它维度的高级智慧在跺脚?人类提出的科学理论认为宇宙由十一维空间组成。(十维空间加一维时间),三维世界的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如同沧海一粟。人主要通过五种器官按收外部信息,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视觉和听觉是主要方式。
人类视野。也就是说,人类主要通过视觉,可见光谱的区间来认知宇宙,而这一区间仅为400纳米(1米的250万分之一),相当于精子或头发长度(55微米)的一百三十分之一,这就是人类的视野。
人类的视距。目前可观测宇宙的直径是930亿光年。可观测宇宙之外的宇宙空间大小目前都是猜测。天文学家阿兰·古斯的论文宇宙膨胀定律猜测,宇宙从大爆炸之后的10′-37秒开始膨胀计算,宇宙空间的实际大小是可观测宇宙大小的1.5*10′25倍,也就是1500万亿亿倍。
如果可观测宇宙的大小是一个灯泡的尺度,那么实际宇宙的大小大概和冥王星差不多。
也就是说,人类只能观测到实际宇宙的1500万亿亿分之一,这就是人类的视距!
语言和文字。人类眼中的世界只是来自人类自己的想象和定义。语言与文字是人类交换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语言与文字是有限的,表达力也是有限的,能够传递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远远跟不上大脑的复杂运算和速度,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就是这个意思。自然也就难以将所得到的信息完整的传递。所以人类不断在造新词,不断在完善、进化、升级认知模式和系统,这就是“科技进步”和“文明进步”。
二、道可,道非,恒道。【王简译】道可以是这样,也可以不是这样,这就是恒常的道。(或:道理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不这样理解,这才是恒常的道理。)
同一件事情,一个人说是对的,一个人说是错的,尽管结论相反,往往这两个人都是对的,因为他们看这件事情的角度不同,或者解释系统不同,这就是恒常的道理。
4、对立性与相对性。
这是第二层意思,说的是道的对立性与相对性。
空间(长度、角度和高度)
不同的空间,不同的长度、角度和高度,对事物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我们常说的一个词是“格局”,这是一个空间概念。举一个例子:“双人而立,一人远行,远近乎?愈行愈远,愈行愈近,既远又近,不远不近,忽远忽近,皆为常道,万物皆然。”一人不动,一人远行,他们之间的距离是远还是近?这要视空间的运动轨迹,方向不同,结论不同。这里的远近,就是两个物体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地球是圆的,一个人远去走一圈,可以回到起点。从他离去的方向看,越来越远,从他回归的方向看,越来越近,如果走曲线绕过高山、湖泊、大海,就会忽远忽近,如果不动休息中,又是不远不近,所以显然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远去的人与不动的人,越来越远,越来越近,既远又近,不远不近(不动休息中),忽远忽近,这六种状态表面互相矛盾,互不相容,实际上都是对的,在一个时间段内同时存在。
道体(宇宙空间体系)
《道德经》(第2章)中,老子进行了描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用六种状态,描述了道(宇宙空间体系的结构):有无(无限维空间,可延展),难易一一和合(有有和,有无合,万物生),音声一一要素交换系统(波的形式,能信物),长短一一X轴 Y轴(一、二维),高下一一Z轴(三维),先后一一时间(四维)。
大(超)宇宙空间体系=无限维空间、无限宇宙,宇宙空间体系=四维空间=空间 万物 万事=有无+和合(序度时宜) 系统交换。
这就是老子的大(超)宇宙空间公式。
怀阴抱阳
《易经》的概念,无极、太极、阴阳,解释老子之“道”也是可以的。万物阴阳相生。阴阳是万物的两种相对立的属性。以“有无”的角度讲,“阴阳相和”就是“有有相和”。“阴阳”的局限性在于解释不了“有无”,而“有无”是宇宙万物的起点和终点。
用太极和阴阳解道,王简归纳了一下其表述:“道生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相生相克,共存转化,生生不息,周而复始。”(《道理经》)
重点说明的是,“道可,道非,恒道”相当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老子道论是可以覆盖太极阴阳论,以及辩证唯物论的三大规律,对应如下:
道可道非=阴阳相克=对立统一规律
有无和合,序度时宜=阴阳相生,阴阳互化=质量互变规律。
无中生有,复归其根=无极生太极,阴阳归无极=否定之否定规律。
因此,“道可,道非,恒道”非常好用,同样适用于我们用“对立统一规律”、“阴阳互化”解释的道理。
三、道,可道,非恒道。【王简译】道,是可以言说的,并非只有一种恒定不变的道。(或:道理是可以言说的,并非只有一种恒定不变的道理。)
这是《道德经》文中老子的本意。是第三层意思。说的是道的真实性和个体性。
5、真实性
《易经》对道进行了描述,这也是我们说的“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将道绑在阴阳一团和气上。阴阳家、新道家、玄学、道教、其它门派在“道”的论述上总离不开阴阳二气,仍把重点放在了阴阳之上,一直持续到今天。古代、近代、现代的国学大家和名家,说起道时总是高深莫测,主流的观点就是"道"玄而又玄,不可描述,只可意会。这是一种典型的玄学观点,超越了哲学的范畴,是玄学和神学。以神学、玄学的角度去探索、研究道的运行,去研究宇宙万物的运行当然可以,但是局限性相当大,其表现就是模糊不清。如果社会上、理论界普遍将道定义为“阴阳之气”,并且“不可言说”,这就是“假设=结论=教条”的神玄学模式。结果就是禁锢人的思想,局限人的认知,也是对老子道家哲学思想体系的严重扭曲和根本否定。因此我们一定要将“不可言说论”彻底摒弃,否则国人会继续再迷糊2500年。
6、个体性
宇宙万物,各行其道。世间万人,亦各行其道。万物万道,万人万道。每个人的能量不同,支配资源的能力不同,爱好、需求、志向、理想、使命不同,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同,对事物认知的空间、时间、角度、高度不同,因此每个人对道的认知和表述也不会相同。道当然是可以用言语与文字来表述和形容,每个人在运行着千道万道,只有自己最清晰透彻。同时每个人在将自己的道与其它人、集体、社会、世界、大自然、宇宙在相汇交融,互通信息,互换能量,道当然可以而且必须“可道”,否则就是一个封闭的"道",没有交换就会失能失衡而破。
"可道"是个人运行道的基本方式,核心是信息交换!进而能量和物质交换,然后自行调整、补充三要素,持中守衡。
“道,可道,非恒道”的三个哲理,我们要深刻领悟,熟练把握,当我们用不同的断句说出来,悟道中人自会明白我们想说的是什么道理。
·道可道,非恒道。
·道可,道非,恒道。
·道,可道,非恒道。
这三个哲理,把“道”的终极性、发展性、局限性、对立性、相对性、真实性、个体性完整勾画出来了。
原创/作者:王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