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之死可谓惊天动地,这位不可一世的大将军,就因为杀害了孙嘉诚,就因为阻碍了新政的推行,最终落得自尽的下场。

很多人都觉得,年羹尧就是太作,不是有句话叫“no zuo no die”吗?实际上,他的作,只是一个安全隐患,真正酿成事故是多种安全隐患夹杂在一起,并最终触发了死亡倒计时。

而这个触发器,早在多年前就准备好了……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年羹尧之死早就在邬思道策划之中!

雍正王朝中帝出三江口是什么意思?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1)

一、

前面也提到了,雍正帝即位后仅有的一次下江南,除了推行新政和黄河赈灾以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处理年羹尧的理由。

通过他此行的所见所闻,看到的所谓“年选”官员汪道台,还有黄伦对待新政的态度,异常愤怒。实际上他们俩的态度就是年羹尧的态度,当初得胜回京,雍正帝就新政问题请求过年羹尧。可惜提出的三个请求,包括削减军队,降低军费开支,推行“火耗归公”等,都被年羹尧一一拒绝,雍正帝无奈,这才派孙嘉诚去西北。

可是从孙嘉诚去西北的那一刻起,雍正帝就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一种是年羹尧跟孙嘉诚合作的准备。一种便是除掉年羹尧的准备,既然要除,必然需要理由,而这个理由,就藏在下江南的路上。

有读者提出,康熙帝和乾隆帝的下江南,并不是指去长江以南,而是去江南省。江南省指的是上海、安徽、浙江、江苏一带,在清朝时,该省赋税几乎占了朝廷收入的一半。

所以,李卫在江苏推行的“摊丁入亩”制度,就是在最富裕的省进行的。

雍正帝此行首先是奔着邬思道去的,结果扑了个空,退而求其次,再次到了李卫那里。通过这次下江南,雍正帝获取到的信息主要以下几点:

李卫和田文镜全力推行新政,而且并不买年羹尧的账;其次就是,年羹尧选拔上来的那群人,成为了推行新政的阻碍;三就是,除掉年羹尧,也是李卫等支持新政派的诉求:

“干脆,把他的大将军给免了!”

只是有这些理由,还不足以让雍正帝下定处罚年羹尧的决心,他还缺一个人的意见,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邬思道!

雍正王朝中帝出三江口是什么意思?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2)

二、

邬思道何许人也,当年是老四胤禛派年羹尧在江南找出来的,并全家拜为老师!

除此之外,邬思道跟年羹尧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他们是同一年科举考试,而且同时参加的乡试。可以说他俩关系十分密切,这也是老四胤禛当年派年羹尧去寻找邬思道的一个原因。

更重要的是,年羹尧不仅找到了邬思道,还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妹年秋月派过去伺候,足可见他对邬思道的重视。

一个帝王要成就帝业,有几项大权是要牢牢抓在手中的,分别是政权、兵权和财权:

毫无疑问,雍正帝即位之后,年羹尧就象征着雍正帝的兵权,这很容易理解,西北大将军嘛。而把李卫和田文镜等心腹之人派往富庶之地,也就等于牢牢抓住了财权,不管正史还是戏说,李卫和田文镜收税还是有两下子的。再有就是政权,当然是控制在雍正帝手中,虽然也有老八胤禩或者老十四胤禵蹦出来挑战一下,但无异于隔靴搔痒。

除此之外,要想牢牢坐稳江山,还需要一点点权谋之术,也叫帝王之术!

而邬思道,就是能让帝王之术得以施展的最佳人选,这一点上,邬思道和雍正帝一清二楚,互相提防。

当年老四胤禛明明知道邬思道跟年秋月互相爱慕,却硬是耍了个心眼,给生生拆散。不是他冷酷无情,而是不敢冒险,冒什么险?

就是冒年羹尧跟邬思道联合之险,雍正帝即位当晚,就急匆匆赶回府邸,为的什么?

就是为了除掉邬思道,除掉所有参与夺嫡,知道很多秘密的人员,因为他不敢冒险。

雍正王朝中帝出三江口是什么意思?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3)

三、

我们来推导一下雍正帝的权谋之术:

第一个展现出野心的是年羹尧,比如拜见老八胤禩,比如给张廷玉送礼,比如血洗江夏镇。所以,雍正帝需要敲打一下年羹尧,于是年羹尧就有了在雍亲王府跪了一天的经历,也才有了李卫被安插到年羹尧身边监视之事。

监视年羹尧这件事是邬思道跟雍正帝合作做的,随后俩人又合伙试探了李卫:

还记得李卫那次进京吗?李卫早早就步行至老四胤禛身边,又给孩子起名叫李忠四爷,这只是第一关。最难的试探在后面,老四胤禛跟李卫寒暄之后,讲道:

“你们先去看看福晋,过后李卫到枫晚亭,邬先生那等我。”

后面就是四福晋的试探,还好他们顺利过关,最后就是终极试探,为什么非要到枫晚亭?就是因为这会经过李卫的好朋友坎儿的老房子……

邬思道就在那里试探的李卫,大家看看邬思道说的话,话中有话:

“多少人读书十年寒窗求之不得这官帽,狗儿,你要好自为之。”

为什么叫他好自为之?就是怕他忘本,就是怕他因为坎儿的事质疑四爷,就是怕他会对四爷产生不满。

李卫又是何等聪明,马上回答:

“邬先生,您说的意思我明白!做人跟做官一个理儿,就是不能忘本!”

有了李卫这次表态,邬思道相当满意,给了一句五个字评价:

“孺子可教也!”

所以,雍正帝对手下人的管控是一环扣一环的,李卫监视年羹尧,邬思道考验李卫,雍正帝试探邬思道……

雍正王朝中帝出三江口是什么意思?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4)

四、

雍正帝试探邬思道不是一次两次,早在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就开始试探了:

还记得“死鹰事件”之后发生的事吗?老四胤禛弄了几箱子金银财宝给邬思道,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先生有房杜之才,无奈胤禛无李世民之命,委屈你了,这点东西不成敬意,送给你安度后半生吧!”

你看老四胤禛自比谁?李世民啊,李世民怎么夺得皇位的?话说到这份上,邬思道会不明白?

邬思道根本就没得选,选了银子,这个门都别想出去,所以,他才掏出一份名单,老十三胤祥的旧部,这就给老四胤禛策划武力夺嫡了。

等老四胤禛真正当上了皇帝,当天,连孝都不守,就急急忙忙回家,可不是想家哦,也不是想邬思道,而是要除掉邬思道。

邬思道又是何等聪明,早就猜到雍正帝会这样做了,所以他利用雍正帝多疑的心思,也设下一计,那就是派五路人马保护府邸,而且不相统属。

雍正帝见到此景,自然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不清楚府邸形势,人马又是邬思道安排的:

“既然是邬先生安排的,自然万无一失啊,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

你以为是保护雍正帝万无一失啊,错,是保护邬思道自己万无一失!

后来的十七阿哥急于求见,就是没有等到雍正帝的“清君侧”信号,急匆匆要进来看情况,结果被邬思道抢先一步给赶走了,理由便是:

“天子无私事!”

雍正王朝中帝出三江口是什么意思?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5)

五、

自然,当晚雍正帝的“私事”也就没有办成,幸亏邬思道还给了雍正帝第二条选择,那就是“半隐”,这才保住了一条小命,第二天一大早就急忙跑路啦……

半隐后的邬思道,实际上仍然处于雍正帝的监视之中,看看他选择的李卫就全明白了。选择年羹尧,那就是找死,雍正帝最怕的就是他跟年羹尧结合。首选田文镜也不行,田文镜又不是府邸奴才,跟雍正帝交情不深,自然起不到监视的效果。

所以,邬思道只能选择李卫,李卫是受过试探的,是绝对忠心耿耿的,只不过当年试探李卫的邬思道,现在成了被试探之人。

还记得雍正帝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时下的明诏吗,邬思道是怎么说的:

“这明诏朝廷发给各省总督和巡抚的,你才是一个布政使,为什么也发给了你一份?”

是啊,为什么发给李卫?其实并不是发给李卫,是发给邬思道的,让他给看看,这样做有没有风险,后来邬思道就给田文镜指出了诺敏问题所在啊。

邬思道当然也不想一直被监视,所以就要设计离开,既然要离开,必然要替雍正帝办完所有的事情,这其中就包括,继续试探年羹尧!

面对西北战事迟迟不结束,邬思道决定亲自送粮草去西北大营,也才有了邬思道对年羹尧意味深长的一句问话:

“你处处算无遗策,为什么就没有想到我军需要庞大的军饷开支,难道叛军就不需要军饷开支?”

言外之意,就是年羹尧你是不是养寇为重?说是把青海围的水泄不通,那么叛军的粮食哪来的,是不是你供应的?

雍正王朝中帝出三江口是什么意思?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6)

六、

不要相信邬思道有什么神力相助,怎么就知道叛军主力在法轮寺?

根本不用猜,全青海,就这一个地方有粮草进入,不是这里是哪里?甚至邬思道根本就不知道法轮寺的事,他就是胡乱一指,年羹尧立马就明白什么叫“灯下黑”了。

讲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到雍正帝下江南这件事上,他就是来找邬思道的。

邬思道当然也明白,除掉了年羹尧,自己也就再无存在的价值了,所以必然会躲。雍正帝毕竟跟邬思道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也明白他担心的是什么,自然也就没让田文镜去追。

再说李卫那里,一省巡抚找个妓女怎么就传的满城风雨,不仅小翠知道,连刘墨林都轻而易举地就获取到了信息,连雍正帝都诧异:

“什么时候染上这个毛病了?”

实际上,这是李卫故意让传到雍正帝耳朵中的,作为一省巡抚,他会不知道雍正帝已经到江苏?之所以还这样做,就是给雍正帝看的,目的也很简单,弄点小毛病表达一下自己“胸无大志”呗。

我甚至都怀疑,歌姬小凤仙不是别人,而是从田文镜处逃过来的邬思道。

果然,雍正帝三句话不离年羹尧,说来说去,就是希望从李卫口中获得点邬思道的信息,李卫心领神会:

“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

雍正帝果然提高了警惕,竖着耳朵往下听,李卫随后说出:

“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

实际上这句话跟年羹尧八竿子打不着,嘉湖在南方,年羹尧在西北当大将军,隔着大半个清朝呢。

这句话,更可能就是邬思道跟雍正帝的暗号,这个暗号早在很久之前就制定好了。邬思道此时让李卫说出来,就是认为时机已到,可以开启毁灭年羹尧的倒计时了。

雍正王朝中帝出三江口是什么意思?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7)

​果然,雍正帝听后,马上刘墨林就掏出一封信,说了年羹尧杀害孙嘉诚的事,随后,大家都知道了,年羹尧开始走下坡路,直至死亡。

年羹尧死亡,李卫又胸无大志,田文镜又是一根筋,邬思道也彻底归隐了,雍正帝也终于坐稳了皇位。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